M痘的爆發,不只讓社會重新檢視自身的防疫和保健意識,也讓大眾注意到社會上鮮為人知的暗角,躲藏著一些大多數人平時不願意討論和麵對的歧視、厭惡和不平等。
ADVERTISEMENT
今年8月中,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由非洲地區(包括剛果、中非和西非等區域)開始爆發的M痘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全球緊急事件,要求各國採取緊急行動,以遏制病毒傳播。
是的,WHO有權力依據《國際衛生條例》,來做出這項宣佈,以應對潛在的全球健康危機,防止它們演變為全球大流行,亦即確診病例數量大到足以構成“流行病”(新發病例發生率高於普通水平)。
還未完全落幕的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病,已讓全人類成了驚弓之鳥,現在來了一波M痘疫情,又再激起民眾的恐慌;這不只因為它嚇人的症狀(水皰性皮疹),少數患者也會引發嚴重且致命的併發症。
M痘會是另一場迫在眉睫的大流行嗎?
從微生物學角度來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第一,許多“大流行”(比如最近的冠病COVID-19)一般經由空氣傳播的病毒引發,所以傳播速度非常快;而且新冠病毒也出現“無症狀”的“人傳人”傳播案例。新冠病毒在2020年1月短短一週內,病例便從數百宗迅速增長了超過十倍;此後兩個月內,全球已有超過12.6萬新冠病例,以及4600疫歿案例。
但M痘病毒的傳播媒介,主要通過密切皮膚接觸,或遭受汙染的衣物等私人物品媒介,因此傳播速度很低,因為它主要攻擊有“親密接觸”的特定風險群體。自2022年疫情高峰以來,M痘病例全球累計10萬2000例,222例死亡,但全球病例數穩步下降。
第二,M痘病毒屬於痘病毒科(Poxviridiae),是一種含有雙鏈DNA基因組的DNA病毒;和新冠病毒一樣,猴痘病毒也有表面蛋白,幫助它進入人類宿主細胞(詳見美國微生物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但這種DNA病毒不像RNA病毒(例:新冠病毒)那樣具有高變異率特徵。科學的解釋是:在複製M痘的雙鏈DNA時,DNA聚合酶會修正錯誤的複製;而新冠病毒基因組是單鏈RNA,而且在複製時是採用RNA聚合酶,所以變異率遠遠高出DNA病毒,也因此造成許多致死率極高的變異株(比如Delta和Omicron)。
第三,和冠病大流行初期不同的是,目前已有針對M痘的治療方法,更重要的是,目前也有用於預防M痘的疫苗(改良牛痘疫苗,英稱Modified Vaccinia Ankara–Bavaria Nordic),只不過這種疫苗在非洲國家的供應有限。
對於這一點,美國密西根大學流行病學教授Joseph Eisenberg的看法是,不必要求所有人都接種疫苗,而只有那些高風險群體(如性工作者、男性同性戀者),或免疫系統受損的人,才應考慮接種疫苗。
基於以上三點,幾乎所有流行病專家和Eisenberg教授一樣,都認為沒明顯跡象表明,M痘會爆發成全球流行病,也一致認同M痘有可能在某些地區爆發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而不會成為類似新冠病毒病的全球大流行(pandemic)傳染疾病。
想要遏制M痘疫情,需要多重因素的助力。儘管WHO等單位儘量避免歧視某些群體,但現有研究表明,目前M痘疫情主要影響男男性行為者(包括男性性工作者)(參見中國中山大學研究團隊2023年1月發表的《Vaccines (Basel)》期刊文章)。
在這方面,荷蘭馬斯特裡赫特大學應用社會心理學教授、專精於LGBTQI+多樣性和健康問題的Kai Jonas的看法是:高風險群體,尤其是性活動“異常活躍”人士(包括性工作者、男男性行為者)的行為改變,比如減少性伴侶數量、降低性活動頻率、避開高風險的群體性派對,有助於降低傳播風險(引2023年9月《The Lancet》期刊文章)。
M痘的爆發,不只讓社會重新檢視自身的防疫和保健意識,也讓大眾注意到社會上鮮為人知的暗角,躲藏著一些大多數人平時不願意討論和麵對的歧視、厭惡和不平等。暗角受到關注,意味著社會問題就會有解決的曙光。前提是,關注暗角問題不能是五分鐘熱度。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