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星期日早上,一群对绘画充满热诚的画友,总会聚集在怡保市内的某一个角落,带上了画具,再把小凳子打开,就这样坐在走廊上、大树底下或其他能够遮阴的地方,把眼光聚焦在眼前的景物,从容地在画纸或画本上挥洒起来,用自己擅长的风格描绘出所见。


ADVERTISEMENT
许多怡保人已习惯他们的出现,称他们是“一群写生的人”。偶尔,怡保人在经过时会驻足,在他们的身边静静地看他们下笔,再寒暄几句,追加问上一些与绘画相关的问题,而速写人也乐于分享他们的经验。这就是怡保城市速写(Urban Sketchers Ipoh)的日常,接近社会,用画笔来记录生活的每个角落。

陈国仁:城市速写是全球性组织
怡保城市速写主席陈国仁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城市速写”是一个全球性的组织,它的创始人是一名来自美国西雅图的记者,也是一名插画家,选择以画笔去记录当下所看到的事物,较后再把作品与大家分享。
他说,创始人希望通过这样的渠道,让大家认识一个地方和了解当下发生的事情,甚至相信以画笔记录的方式会比相机传达来得更吸引人。
“对于我来说,我相信城市速写是要在记录当下所见所闻的同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大家不要躲在家里,走出门与这个社会接触。”

凭观察力记忆力完成画作
他表示,其实速写的定义,即是视察整个环境后,再凭着观察力和记忆力把画作完成。比如说,用5分钟来视察,再用10分钟下笔。而且,城市速写的包容性很大,接受以任何形式来作画,也欢迎任何喜欢画画的人来参与。
“无论你用什么媒介,甚至把作品画在纸板上,城市速写都欢迎。只是,唯一的条件是作品得在现场完成。”
他指出,速写讲求的是用环境说故事,所以速写人一般在咖啡厅里速写,画的不只是一杯水或蛋糕,而是整个环境。怡保城市速写擅长画市内的建筑物,其实也是一种对环境的表达。

他说,目前全马有8座城市拥有城市速写组织,即怡保、槟城、双溪大年、新山、吉隆坡、昔加未、亚庇及古晋。怡保城市速写最年长的画友是70岁,最年轻的是20岁,活跃的画友则有15人。

何嘉儿:速写可培养观察力
25岁的景观设计师何嘉儿于去年12月加入怡保城市速写。虽然她在之前已经知道这个组织,也想要加入大伙儿一起画画,但时间一直对不上,直至她在大学毕业回来怡保工作后,才开始跟着大伙儿一起画画。
她表示,在现场进行速写,可培养一个人的观察力,尤其是平日大家在市内走动时,并不会特别去注意周遭环境的细节,反而在速写的时候,才会去观察当下。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市内的老旧建筑物其实花纹特别多,建筑物上都有雕刻图案,非常的立体。反之,现今的建筑物是平面的,少了早前的立体感。虽说在速写时,立体的建筑物在呈献时会比较有挑战性,但我很享受。”

黄巧颐:行管期重拾画笔结识画友
23岁的平面设计师黄巧颐自2022年7月加入怡保城市速写,她指出,那一年,正在上大学的她遇上了冠病疫情,整个行管令期间只能宅在家,在少了社交及不再需要把时间花在交通之后,她有了多出的时间,于是重拾尘封已久的画笔。
“那一段时间待在线上的时间多了,发现怡保城市速写积极在线上办速写活动,于是,我便加入,跟着大家一起把作品上传到网上,自然也就交了许多‘网友’。直至疫情结束和开放后,我便走出家门,与大家一起在现场速写。”
她说,在加入怡保城市速写后,结识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尽管大家的职业和年龄都不同,但简单和纯粹地享受着画画带来的乐趣,尤其是大家聚在一起谈论画画时,都会无私的分享,互相指点,愉快的学习。
她表示,当她面临工作上的压力和人际关系的烦恼时,只要安静地专注于眼前的风景,在画纸上作画,就再也没有闲暇去胡思乱想。对她来说,放空和专注在自己的兴趣,也算是心灵上的疗愈。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关丹日讯)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他们是与机械为伴的工业匠人,虽然满手油渍、衣着沾满尘埃,然而,卸下粗犷的外衣却是细心培养盆栽的园艺爱好者。
本期《乐活频道》带你走进关丹盆栽协会,这群理事的专业领域涵盖机械、罗里与汽车维修等工业,日常工作虽属劳动性质,但在园艺的世界里,他们用双手雕琢自然之美。

龙兆宏:成立于1998年

关丹盆栽协会主席龙兆宏受访时表示,该协会成立于1998年,最初由五六名盆栽爱好者共同创立。
“当时,多数理事早已有栽种经验,尤其偏爱纸花(杜鹃花),这类植物在许多家庭庭院中随处可见,大家各自发展,直至协会成立后,才真正将爱好者组织起来,让盆栽文化得以延续与交流。 ”
“当年我们没有固定的会所,开会都约在茶餐室,大家带着自己细心培育的盆栽相聚,交流心得,互相学习。”

会员增 办比赛扩大影响力
他说,随着会员人数增加,协会开始策划比赛与活动,并逐步扩大影响力。目前,关丹盆栽协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比赛,平均每个州属约有2个盆栽相关组织,与全国各地的爱好者保持联系,甚至远至玻璃市、槟城、东马等地都会派员参赛交流。虽然东马因运输不便无法携带树木前往,但仍亲自赴当地参与活动,促进彼此的技术交流。

“盆栽的魅力,在于以有限的花盆创造出无限的景观,既适合比赛、展览,也便于观赏与收藏。除了盆栽艺术,许多会员也热衷于雅石鉴赏,将这项传统美学与园艺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


龙兆宏自第五届起担任关丹盆栽协会主席,如今已迈入第十一届。今年协会将迎来改选,他也正积极寻找接班人,希望将这份热爱延续下去。
“虽然培养盆栽是一种个人兴趣,但透过组织起来,我们能发挥更大的力量,推广盆栽文化,凝聚爱好者,共同筹办活动与比赛,让这份热忱持续燃烧。”
龙兆宏认为,人性是如此,“一起做,才会有动力与力量,若组织不活跃,成员容易感到孤立,逐渐疏远甚至放弃。”
他将这种团结精神比喻为“碳火”,必须持续燃烧,才能保持强劲的火势,否则一旦减弱,便会逐渐熄灭。

协会的理事几乎都是经验丰富的“绿手指”,不仅拥有精湛的栽培技术与丰富的比赛经验,还愿意投入大量时间与心思,打理盆栽、参与活动,并热心指导初学者。
“我们喜欢分享心得,透过交流学习,彼此提升,让这门技艺代代相传。”

曾组团多地参赛展览
多年来,关丹盆栽协会的成员曾组团前往泰国、台湾、日本、中国、菲律宾、印尼等地参赛或出席展览,每次的旅程不仅是学习,也充满惊喜。

“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在海外参赛时,发现当地独特的花苗或树种,买回来细心培养,因为这些品种在本地少见,能成功栽培是种无比的成就感。”
盆栽艺术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将一棵树栽种在盆中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绝非易事。它需要耐心与细心的呵护,稍有不慎,植物便可能枯萎凋谢。
盆栽艺术是种慢活
“这是一种慢活,不能急功近利,必须慢慢培养,无法一蹴而就。”
龙兆宏强调,这也是为何日本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盆栽,它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种花一样普遍。
然而,盆栽艺术也面临挑战,例如栽培技术的考验,以及比赛制度的严格评审。
最让盆栽爱好者心痛的,则是多年心血遭窃的情况。
“如果盆栽被偷走,想到小偷不会照顾,这些树苗终将枯萎,真的让人无比心痛。”
龙兆宏与一众理事,正以满腔热忱,延续这份对盆栽的热爱,让这项慢工细活的艺术,在未来持续生根发芽。
锺协隆:再忙也投身协会盆栽

副会长锺协隆本业从事铁工程,但对盆栽情有独锺,因此愿意在忙绿的工作下,投身协会和盆栽。
他说,该协会不仅积极参与本地活动,也常受邀前往其他国家交流,见识不同的盆栽风格与技术。
“在日本,盆栽教育从学校开始培养,学生的盆栽数以千计,这让他们从小就对这门艺术耳濡目染,自然养成兴趣。”
他认为,盆栽的投入与坚持,取决于个人兴趣。如果真正喜欢,就会投入其中;但若只是三分钟热度,很快就会冷却、放弃。
“对许多忙碌于工作的人来说,盆栽是一种心灵寄托。劳累一天后,回到家照顾盆栽,欣赏它的成长,不仅让心情平静,也带来放松与满足感。”

然而,爱好者也曾遭遇令人心痛的经历,他们细心培养的盆栽多次被偷,让锺协隆与会员们不得不加强防范,甚至购买铁链上锁,以防多年心血毁于一旦。

符传权:养盆栽寻获乐趣成就感

财政符传权身为汽车维修厂东主,日常工作与机械、零件为伴,但在繁忙之余,他却在盆栽世界里找到了另一种乐趣与成就感。
“培养盆栽的过程,就像养育孩子一样,从零开始,细心呵护,看着它慢慢成长,最终成型,这份喜悦无可比拟。”
对他而言,栽培一棵盆栽,从挑选树种、修剪枝叶,到塑形、换盆,每个环节都需要耐心与细致的照顾。

他进一步分享,关丹盆栽协会的成员几乎每个人都曾在比赛中获奖,这不仅是对个人技术的肯定,也是对多年心血的最佳回报。
“其实最珍贵的是这一路上的学习与交流,每次比赛都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
邓作庭:难忘现场见证大师技艺

作为关丹盆栽协会署理主席,同时也是机械维修与油泵专业的邓作庭,在工作之余也醉心于盆栽艺术。
“最难忘的一次出国取经,就是亲眼见证著名盆景大师的现场示范——如何将一棵未经修剪的‘野树’雕琢成一株无与伦比的盆栽。”

他说,出国交流不仅开阔了视野,也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准与鉴赏能力。尤其是当他亲眼见到一株800年历史的黑松,已经传承数代,仍然枝叶茂盛、风骨犹存,让他深受震撼。
“天外有天,这让我更有动力去精进自己的盆栽技艺。”
回国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彻夜研究,堪称盆栽的“发烧友”。但他认为,这是一个健康且值得投入的嗜好。
“工作一天回到家,专注于修剪、造型,能够让人心境平和。家人也不用担心我外出不归,反而因为盆栽,夫妻感情更加融洽,家庭也更加和谐。”
他的妻子与孩子更是在耳濡目染之下,一同投入这份热爱,成为他最坚定的支持者。
最初,他也是从购买树苗开始培育盆栽,但渐渐觉得这样缺乏个性,少了一份挑战。后来,他开始学习寻找本地野树与树材,尤其是在关丹遮拉汀一带,发现许多适合作为盆景的珍贵树种。

用心灌溉 无需花大钱
“把一棵毫不起眼的野树带回家,经过数年用心灌溉、修剪,最终蜕变成一件艺术品,这种成就感无法用金钱衡量。”
很多人认为盆栽是一种昂贵的兴趣,但邓作庭却不这么认为。
“未必如此,我们专注于栽培本地树种,具有地方特色,而且原材料可以自行寻找,不一定需要花大钱购买。真正的价值不在于金钱投入,而是时间与耐心的耕耘。这才是盆栽的真正魅力。”

康道勇:等退休才养盆栽 迟了

资讯主任康道勇表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始终坚持培养盆栽,并不认同“盆栽是退休人士专属的兴趣”这一说法。
“盆栽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投入,需要时间、精力与热情。如果等到退休才开始,恐怕已经太迟,到了晚年可能有心无力,无法真正享受盆栽的乐趣。”
从事汽车维修、罗里出租及木雕的他强调,培养一棵盆栽至少需要十或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塑造出理想的形态。如果等到退休才起步,人生又有多少个十年可以等待?
因此,他鼓励年轻人尽早接触盆栽,让这份兴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等到年老才后悔未曾尝试。
此外,他也分享,加入盆栽协会不仅能提升技术,更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让人变得更加开朗、充满正能量。
李奕胜:盼盆栽文化推广至校园

副会长李奕胜自加入协会已有八年之久,是协会中较为年轻的理事之一。当初踏入盆栽世界,纯粹是出于兴趣,也希望借此结交朋友、交流心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一场盆栽展览,惊叹于盆栽艺术的独特魅力,被深深吸引,并萌生了亲手培育属于自己盆栽的念头。
他认为,盆栽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专业学问,希望未来能将盆栽文化推广至更广泛的群体,甚至走进校园。
“如果学生能从小在学校学习盆栽,不仅能提升艺术修养,还能培养耐心与专注力。”
他期许未来的教育体系里,除了华文学会、铜乐队、制服团体,也能有盆栽社团,让更多年轻人接触这门艺术,并将其发扬光大。
“在现代社会,生活与工作压力沉重,而盆栽是一种最适合的调剂方式。它能培养耐性、陶冶性情,让人在忙碌之余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
从事工业机械行业的他说,自己的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但每当回到家,看着亲手培育的盆栽,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照顾盆栽的过程让我放松,情绪也变得更平稳,真的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