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虐兒童臉上掛著的,不是幸福的笑容,而是兩行眼淚,以及一身被擊打之後留下的淤青傷痕,伴隨這輩子的,也是難以磨滅的童年陰影。
ADVERTISEMENT
兒童所遭受的傷害,應該如何避免?
報道:實習記者 陳德兆
兒童的羽翼需要保護。
“虎毒不食子”,本義上形容的是虎,但未必適用於人。
一樁樁慘烈的虐童案例,一而再再而三的打破社會對家庭的想像。那些兒童臉上、身上掛著的,不是幸福的笑容,而是兩行眼淚、一身被擊打之後留下的淤青傷痕,還有這輩子都難以磨滅的童年陰影。
兒童所遭受的傷害,應該如何避免?案件發生後,除了社會福利部與警方介入其中,還有誰能夠保護這些孩童?過程如何?諸如此類的問題,其實都有相應的答案。只是,它們都藏在條文與程序之中。
在本地,處理虐童案件都傾向於“跨機構合作”。福利部人員並沒有辦法負荷處理大部分的案件,因而迫切需要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共同解決有關案件,因此各方都有各自的職責。
福利部介入,接管受虐兒童
處理虐童案件,絕不僅僅涉及福利部與警方的介入調查,醫院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環。根據馬來西亞衛生部所擬定的《兒童虐待與疏忽醫院管理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中指出,院方在接獲虐童案件之後,就必須成立“懷疑兒童遭受虐待與疏忽小組”(Suspected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Team,簡稱“SCAN TEAM”)以介入有關案件當中。
小組是由醫院專業工作人員所組成的團隊,包括兒科醫生、婦科醫生、心理健康醫生、急救人員、護士、與福利部有密切合作關係的醫學社會工作者以及福利部的兒童保護專員,共同以更為密切的方式來幫助受虐兒童。
無論受虐兒童是否本地公民,皆需通過院方及該小組的檢查,以確定受虐兒童是否需要繼續留院觀察,然後再進行後續的工作。
當社會福利部介入後,若虐待兒童的是父母,孩童出院後,福利部會查看與安排是否有其他親屬可以照顧受虐兒童。
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副會長兼資深社工王妤嫻舉例,若受虐兒童的阿姨能夠照顧兒童,福利部的兒童保護專員便會向法庭申請“兒童臨時監護權”(Temporary Custody of Child)讓該孩童能夠暫時由親屬撫養。
當然,若家長在事件發生後顯有悔意,並且希望孩子可以繼續和他們住在一起的話,兒童保護專員便會每個月審查,直到他們沒有虐打孩童的傾向,方可讓孩子回到父母身邊。
“兒童臨時撫養權”通常由與孩子有親屬關係的親戚持有,他們將可撫養孩子直至年滿18歲。

然而,如果在孩子18歲之前,親子之間的關係得以改善,父母便可重新獲得撫養權;如果虐待者是父母之一,並且夫妻關係不和諧,那麼在此期間,父母可以通過“婚姻諮詢”(Couple Counseling)努力改善彼此關係,穩定情緒,為將來照顧孩子做更好的準備。
非政府組織提供安置中心
家長虐待兒童,親屬拒絕照護,那受虐的孩童可以往何處去?王妤嫻指出,有時候非政府組織就需要擔下這樣的責任。例如受虐孩童是兩兄妹,因不同性別,政府兒童院便無法將兄妹倆安置在一起,而在非政府組織的安置中心則有將這對兄妹安置在一起的可能,不過,這胥視每個非政府組織裡的內部政策。
將受虐孩童安置在安全的地方,一是為了保護不再受傷害,二也是為了讓他們能夠得到更好的輔導,修復受創的心靈,以免將來落下陰影。
在有親屬照護的情況下,福利部與大部分機構都儘可能保證該兒童的生活環境與原先的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例如母親是施虐者,而孩童原先一直是由婆婆照顧,當虐待事件發生之後,福利部會詢問孩子的意願,讓他自行選擇,以確保生活的環境與先前沒有太大的變化。
考量到“生活環境沒有大變動”的情況,在安置孩童時,一些非政府組織如“Ti-Ratana福利協會”、“Shelter Home”等等也會提供相應的安置中心,讓受虐兒童有相對安穩的環境休息。
這也是“跨組織合作”的一種方式,因此社會福利部在非政府組織安置孩童前,會確保該院有專業兒童輔導人士,並在之後定期審查孩童的情況,以確保他們的心理恢復過程能夠較為平穩。
王妤嫻說,社會福利部在處理虐童案件的程序非常完整與成熟,因此虐童案大多數交由政府機制與官方人員來處理,包括醫院驗傷、孩童心理健康治療、施虐者的刑事問題等等。
若非政府組織接到受虐者直接舉報的話,他們則會先讓受虐者處在相對安全的地方後,才會通過同樣的程序來處理相關事情。
校方是辨識受虐兒童的“先鋒部隊”
在處理虐童事件上,校方也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王妤嫻分享說,校方常是受虐兒童最容易接觸的“外部人員”,因此在處理這類事情上需更警覺和謹慎。
過去,曾有校方懷疑學生在家裡遭受虐待,因而直接召見學生的父母。可最終事情沒得到解決,而學生則在校方召見父母的第二天之後就轉校了。
由此看來,校方雖是帶著保護學生的心態來處理,但也將問題帶向一個毫無終點的方向。
“所以有時候面對這樣的情況,不代表說學校不要處理,而是需要保持冷靜地調查清楚,並預先和孩子溝通,觀察是否有受虐的傷痕,才能進行下一步”。
溝通極其重要,有時候學生並不會想要學校做什麼,但學校老師可以適當地引導學生如何“自救”,包括孩童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比較安全、被打的次數比較少等等。此外,校方也需要考慮孩童的家庭是否也存在同時被家暴的人。
王妤嫻分享過往案例,發生虐童案件,有些時候伴隨著好幾種因素,包括父母吸毒、父親或母親是被家暴者,都有可能造成家長將不滿、暴戾脾氣以暴力的方式轉嫁孩童,甚至有者會因此失控,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如此種種關係串聯起來,被揭發出來的往往不僅僅只是一件事情,因此校方在處理“疑似虐童”事情上,需更謹慎和小心。
民眾舉報:及時發現,或可免去一場悲劇
2015年,婦女、家庭及社會發展部設立了“關懷熱線”(Talian Kasih),旨在讓民眾針對各種緊急情況快速撥打“15999”作出投報。
王妤嫻說,針對虐童案件的舉報,若遇到緊急情況便會馬上報警處理,但當中也有一定的技巧,例如要先獲得當事人的地址與電話號碼,並要對方簡短敘述事情經過,隨後接線員會在第一時間尋找與當事人住所比較靠近的警局,然後報警通知。這樣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減少等待救援的時間。
雖說處理虐童案件都需經過政府部門的機制,但仍有些事件並不會被冠上“虐童案”,卻需要進行心理輔導。
王妤嫻所就職的生命線主要是以“輔導服務”為主,其中也有提供“遊戲治療”的輔導方式。“有些案例是孩子不太願意上學、不太說話,所以父母就把他們送來進行遊戲治療的輔導,在這過程中孩子就透露自己的爸爸媽媽常打他。”
有些時候,孩子本身的行為也折射出家庭的內在問題。除了孩子,父母往往也需要正視自己的問題,並得到相應的指導,幫助他們調整家庭關係,以避免繼續使用打罵或吼叫方式對待孩子。
王妤嫻強調,在討論孩童輔導的問題時也必須全面審視事件的發生經過,探討是否存在病理因素或受其他因素影響。這些因素都需要納入考量中,以便制定一個完整的輔導計劃,有效幫助孩子及其家庭。
而關鍵是,確保孩子在當下處於無危險的狀態,然後在此基礎上提供適當的支持和指導。
相關稿件: 【遏止虐童/01】虐童不斷 越懲處越瘋狂 【替代照顧/02】特殊兒照護中心 只想讓照護媽媽活得容易些 【流產關懷(1)】流產之後,走過悲傷的旅程!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虐待儿童的行为,哪怕只发生一次,都已太多。我们都必须坚守一个信念,那便是任何对儿童的伤害,都是不可原谅的。
蕉赖一间私人福利之家,日前被揭发涉嫌严重虐童。在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与警方联手展开突击检查后,已经下令关闭该中心,并将18名受害儿童救出安置。
妇女部的这项迅速且果决的行动固然令人赞赏,然而事件本身却暴露出一个的问题,那便是此类的虐童案件似乎屡禁不止,反映政府在儿童保护机制上的不足与漏洞。
在一个文明社会里,儿童的基本安全与身心发展不容妥协。因为儿童不仅是社会最脆弱的群体,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任何针对儿童的暴力、虐待或忽视行为,都是对社会良知的挑战。尤其在这些名为“福利之家”的庇护所发生的虐待事件,更是对制度漏洞的直接揭示。糟糕的是,这不是孤立事件,因此我们应该视之为一个系统性警钟。
如今让人寒心的是,这些原来应该是保护无助孩子的儿童福利中心,却在现实中成为施虐者的温床。现行监管体系仍存在重大缺失,使得部分无良机构得以在缺乏监督的灰色地带中游走,彻底毁掉这些无助孩子的避风港。
政府要对虐待儿童采取“零容忍”立场,就要对这些机构展开评估和审核行动,以确定其运作资格,对职工情况与儿童照护状况,同时必须采取不预警的突击检查行动,防微杜渐地不允许有一宗虐童事件的发生。
此外,政府还必须强化举报机制的可及性与保护机制,确保受害者或知情者在无惧报复的前提下,勇敢地向有关当局举报。同时在学校推动儿童权益教育,提升家长及老师对虐待行为的敏感度与判断力;如此才能从根源上培养出全社会对虐童事件的“零容忍”精神。
其实每一次虐待儿童事件的发生,都是一次社会教育的失败。唯有建构起真正的“零容忍”精神,再结合政府在政策上系统性对策,我们才可以最大程度的给每一个孩子应有的安全保障。
实际上,虐待儿童的行为,哪怕只发生一次,都已太多。我们都必须坚守一个信念,那便是任何对儿童的伤害,都是不可原谅的。对待这样的罪行,我们不可以有一丝妥协。家长们要认知到一点,倘若我们沉默,就是变相的纵容。
因此,唯有坚定地零容忍,才能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儿童保护防线。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