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过中秋,月饼打折,拜月光习俗也在本地日趋淡忘,惟拜课本、媒体及童话故事所赐,各种中秋传说却是历久弥新。
甫过中秋,月饼打折,拜月光习俗也在本地日趋淡忘,惟拜课本、媒体及童话故事所赐,各种中秋传说却是历久弥新。除了嫦娥、吴刚、月兔,朱元璋“月饼起义”典故也相当脍炙人口,尤比前面说的那些神仙故事,显得更加“真人真事”:
ADVERTISEMENT
相传元朝末年,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朱元璋为了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因蒙古人防范,民间难以传递消息。军师刘伯温想出妙计,命人制造饼子并散布“冬天有瘟疫,吃月饼可避”的谣言。家家户户购买饼子,打开后发现内藏纸条,上写“八月十五夜杀鞑子”。各路义军在八月十五日夜齐心起义,一举推翻元朝。此后,朱元璋下令在中秋节赏赐月饼,这一习俗便流传至今。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其实,关于此“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传说,美籍华裔明史专家、已故陈学霖教授早已著述讨论。在其〈刘伯温与“八月十五夜杀鞑子”故事考溯〉一文中,通过探讨元末汉人以月饼传讯“八月十五杀鞑子”起义推翻蒙古统治的民间传说的来历、史源及其与政治和民俗发展的关系,指出这些故事并未见于元代或明清的史籍,虽反映了元末中国江淮地带的汉人不堪蒙古压迫、反抗起义的一种集体记忆,却不全然是信史;至于“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传说雏形,最早见于清光绪年间才出现的元初徐大焯《烬余录》中,但是以五月初五端午为起义日;再往后流传的版本,则结合《元史》及蒙古族相传的虐政记载,加以改造和小说化,并以刘伯温作为主角,展现了民间对这位明朝开国功臣的神化,最后形成了刘伯温策划月饼传讯的传奇。
至于传说中为何要以八月十五中秋为期?陈氏认为这一方面是受到清中后期汉人民间信仰的观念,认为闰八月十五为三元劫运之日,是变天的日子,再加上一些教派有闰八月十五乃红阳末劫、弥勒降生的宣传,导致清中后期的中秋前后常常发生起义叛乱事件,其宗教色彩也让曾参与反元起义的刘伯温,能以占卜预言家之姿施展神机妙算,融入清末才开始流行的“八月十五杀鞑子”故事中,自然也不难想像它的流传,与当时反清复明思想及清末民初革命运动的关联性了;另一方面,将月饼真正与中秋联系在一起的也是明代。在此之前,“饼”并非中秋祭祀及时节饮食的必备元素,直到明朝年间,各式月饼才广泛流行于民间,成为中秋节的象征,并延续至现在。
概言之,将元末汉人起义传说当作中秋节典故,大抵是要等到民国年间才在中国普遍流传及刊行,也大约是这段期间才传播至马新一带。1927年新加坡《南洋商报》刊载的一则月饼广告中,正是以〈中国人须知中秋节存有恢复国家之大纪念日在〉为题,在广告文中大谈刘伯温于中秋号召群众,“借赏月之良机成倒胡之伟绩”,进而鼓励消费者“勿遗忘纪念此恢复光荣佳节,及勿忘以月饼为纪念物品”;1927年中秋之期,正处中国国民政府北伐形式最低潮,1948年的另一篇投稿,记述了当时的一则逸闻:话说新加坡牛车水某饼店因经营不善,曾于北伐期间,在新加坡报章上刊登捐送月饼慰劳中国前线将士的广告,一时营业额翻三倍,但结果中秋节刚过就关门大吉,老板逃去无踪,如此爱国民族主义行销手法,也不知该说成功还是不成功?
早年的月饼生意之大确实夸张,所谓“经营月饼生意一月,所得盈利可作整年支销”,市场之大,贵有贵卖,平有平卖。1920年代就有报章记录新加坡的娼妓热衷买月饼送恩客,令茶楼酒馆做饼忙,别的生意都放在脑后。1940年代末,新加坡有所谓以制作月饼闻名的“四大酒家”,即皇后、大东、大新及新纪元,其中蜜驼律的皇后酒楼的月饼精致价高,号称“皇后月饼之皇后”;而牛车水的新纪元酒楼月饼则强调自己薄利多销,以“有我的平,无我的靓”为口号,另外还有专卖斋月饼的六合园,“以应佛教徒所需”。说到底,月饼热销从不是为了缅怀历史,大概也与变天无关,反而是佳节送礼的人情债,绵远流长。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