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组得奖人:戴振和
“我需要被看见,因为我的一些教学方式是好的,大家都能用;如果我没有被看见,这个东西就无法传出去……”
不走枯燥的背诵、抄写教学模式,吉隆坡坤成小学(一)校华文教师兼训育主任戴振和让学生在华文课上开心地“玩”,却不仅不落下课业,还能培养学生的软实力,甚至从小建立团队合作精神。
现年39岁的戴振和是本届吴德芳杰出华文教师奖(小学组)其中一名得奖教师。他虽是众得奖者中资历最浅,也可能是年纪最轻的一位,却希望通过得奖,让大家认识另一套教学方式。
求学时曾是“不合作”学生
毕业于沙巴大学青少年心理系的戴振和是于2008年进入坤成一校当临教,2011年完成假期师训课程后,成为正式教师。
因为中小学时期也曾是个“不合作”的学生,所以在成为教师后,“怎么让‘以前的自己’那样的学生跟得上,或者至少不讨厌上课”成了他经常思考的事。
“一个学生他不听课或不愿意听,甚至成绩不好,有两个可能:‘不能’和‘不想’。‘不能’是他没有这个能力去做;而有些时候,这个孩子其实能力很好但不去做,则是因为他不想。”
让强者辅助弱者共同进步
在了解班上学生后,戴振和会进一步思考和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无论强弱、想与不想,都能进步。因此,他的课堂,很多时候都在做分组活动,也以更有趣和正面的方式,巧妙地让能力较强的学生,辅助能力稍弱的同学。
“譬如说,每个组别需要完成的任务都不同,问题有深有浅,然后设定一些游戏机制,让他们不要只是顾自己而必须协助较弱的同学去跟得上,并完成能力之内能做到的东西。”
他笑言,过去的学习模式是学生们各自做作业,答题的对错很个人,同桌间基本上只是在同一间教室上课的关系,没有团队凝聚力;但踏入社会,团队协作其实非常重要。因此,除了传授知识,他也经常有意无意地提醒学生:“只有与身边的人一起进步,这个社会才会是完整的”。
教师共同备课集思广益
坤成一校自数年前就落实团体备课,所以教师们每周都会约在一起讨论,以及分享课堂上遇到或发现的一些情况和教学方式;而这方面的讨论,也令戴振和偶有启发。
“一个人的想法有时会有局限,你看不到的东西,也许同事看到了;一些教学方式,我可能用不上,但一些点子却也可能让人有所启发。”
常与同事讨论想法新点子
戴振和坦言,求学阶段的他是“有什么做什么”般随波逐流,包括上中学、选理科、升中六和念大学;而教师一直以来也不在他的志愿栏目中;惟现在的他,却乐于教职工作,甚至会期待上课。
“我经常会在跟同事讨论出新想法与新点子后回家备课时,很期待马上进班,看看我们所讨论出来的效果,看看孩子们在接受这样的挑战时,会是什么样子,会很期待要上课。”
指语文科其实就是生活
语文课向来给人沉闷印象,但在他看来,语文科其实就是生活,例如举办一项展览,无论是海报设计、内容、介绍和文稿,都离不开语文;而课本上的相声、三国演义等内容,也可以在课堂上落实。
“备课其实不用花太长的时间,加上时间的累积,会越来越顺利,且每年更换教材才能不断去思考,看有没有新的方法、点子,还有机会借鉴经验做出改善。”
“学生们需要做的学习任务相对是比较简单的,因为我不会有太多的抄写或枯燥的背诵,学生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的事,再慢慢地提高挑战,所以从同事那里所知,我班上的学生在呈堂、设计或制作演示文稿方面都会比较活跃,能勇敢地呈现自己。”
教学方式受肯定愿分享
对戴振和而言,获得吴德芳杰出华文教师奖是预料之外,也是对他教学方式的一项肯定;而他并不打算藏私,愿意分享本身的教学法,盼能让更多人了解,并为教师们提供多一个教学选择,以及给孩子们多一些尝试。
“我所使用的教学步骤可能是从某场讲座或教学活动中,学习、实践并取得效果,所以我也想让大家知道,不是说这个是最好或唯一的方法,因为课堂上每位教师都是认真在教学,但若有机会分享,我想给教师们多一个选择和概念,希望让更多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