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优活

|
发布: 7:00am 20/09/2024

照顾者

安宁疗护

照护

癌症末期

李知展

ACP

预立护理计划

预期性悲伤

RULER

谈论死亡

預立ACP,自己的生命自己做主,不讓親人為難

报道:杨寓惋

當病痛或意外突然降臨,死亡、重病或長期失能擺在眼前,最難並非為自己做決定,而是為所愛之人做抉擇。尤其對方無法表達意願時,積極的治療是他想要的嗎?這麼做是延續生命,還是延續痛苦?其實這些難題,大部分都可通過預立護理計劃(Advanced Care Planning, )解決,且不需要等到生命末期才展開討論。

ADVERTISEMENT

醫生、家人都很難開口說末期病情

無論是對患者、醫生或家屬而言,末期或臨終病情的告知和討論,都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

吉隆坡醫院兒童安寧療護專科顧問醫生以自身經驗分享道:“母親在確診第四期肺癌時,醫生當面再三強調‘知不知道自己’?一時之間,我和她都無言以對。”醫生的確有告知病情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反覆提及“末期”或“絕症”這類詞語不僅毫無幫助,還會令患者和家屬產生莫大壓力。

李知展醫生

“就算所患疾病無法治癒,也能通過安寧療護照顧好患者的身心靈。以預期壽命只有3個月的晚期肺癌為例,研究已證明,接受安寧療護的患者的整體存活率比未接受的更長。”

他表示,就算被判定生命末期了,也不代表只能回家乾等。或許臨床上尚未有能對抗這類疾病的治療,那就先把疾病本身放一邊,把照護的重點放在身心靈上。只要稍微改善表達方式,便能減輕患者和家屬的恐懼和無力感。

預期性悲傷的過程

面對不可避免到來的死亡,患者可能會進入預期性悲傷(Anticipatory grief),並出現身體或情緒上的轉變。其中包含:

1. 否認(Denial):不可能,一定是報告出錯。

2. 憤怒(Anger):為什麼是我?我做錯了什麼?

3. 討價還價(Bargaining):只要讓我多活幾年,要付出什麼都可以。

4. 沮喪(Depression):我什麼都不想做,一切都沒意義了。是不是我做過對不起人的事才受到“報應”?

5. 接受(Acceptance):年紀大了就是要面對病痛的,知道生命必須繼續前進。

可透過“”技巧幫助患者調節情緒

李知展醫生指出,這些情緒並不是單向的過程,患者有可能在一瞬間經歷每個階段,或是不斷循環,其心聲是十分複雜的。他建議照顧者通過“RULER”技巧釐清患者的心聲,從而協助管理和調節情緒。

* 辨別(Recognize):覺察情緒。對方表達時未必帶有精確的字眼,如憤怒、恐懼或傷心等,因此需要通過行為或身體變化、臉部表情、肢體語言和聲音等作為線索。

* 理解(Understand):瞭解情緒的起因,而非馬上反駁。

* 標記(Label):準確地標記情緒,或依據高低正負能量分類,能幫助有效進行情緒溝通,減少誤解。

* 表達(Express):讓對方盡情表達,想哭就哭,不要藏在心裡。

* 調節(Regulate):嘗試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接受情緒。以往面對失去的緩解方法是否有效?其他方法如正念呼吸法、注意力轉移等。

照顧者和患者都要正視自己的情緒

他解釋,其實照顧者就像一面鏡子,幫助患者看清自己的情緒。主要是聆聽,再選擇重複、總結或提出另一角度給他們。例如患者表示傷心時,避免回覆“不要傷心”,而是表示聽見他的悲傷了。因此,照顧者要避免將自己的想法或情緒加諸在患者身上。

“很多時候患者需要的是陪伴。身體上的陪伴是握手、擁抱等;而心靈上的陪伴,就是讓患者從對方身上看見自己,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

李知展醫生也提及,就算是每日與生死打交道的他,在獲悉母親病情時也難以接受,悲傷無助等情緒湧上心頭,需要暫停工作好好傾訴一番才行。不過他也明白,壓抑或逃避只會這些負面情緒在身體內“搞怪”。因此,發洩後的他選擇振作,像是尋找資源、聯繫主治醫生,討論能如何幫助母親等。

無論是患者或家屬,面對猝不及防的消息,一定會出現許許多多的情緒,而正視它們是至關重要的。基本上,安寧療護機構都會提供心理或悲傷輔導服務,並教導有效的情緒管理方式。與此同時,也能減少生命末期照護路上的孤獨感。

談論“死亡”的時機很重要

如前文所述,因為知道死亡終將到來,人會害怕、悲傷。平日裡對“死亡”這件事已是避而不談,更何況是在生病時?更是有所避忌。然而,沒有人能長生,與其在意外或疾病到來時措手不及,不如先好好計劃與談論。

如何與長輩啟齒,是大部分人首先面臨的挑戰。慈悲安寧療護基金會(Kasih Hospice Foundation)主席吳碧彬醫生與李知展醫生都認為,談論的時機非常重要。若對方覺得避忌,就不要強硬地繼續談論。倘若長輩先開口,便是最佳時機,最重要的是聆聽對方的想法,循序漸進。

李知展醫生提及母親主動開口的例子。“某天她說自己幾十歲了,就算沒有癌症多幾年也可能離開。於是我就接下去談了,例如‘媽媽你對住院有什麼想法?’。她們有時答不出來,可給些具體的假設,像是‘如果必須進ICU、插管等,你想要嗎?’、‘萬一救回來卻無法清醒,你怎麼想?’等等。”

有時,患者還未做好心理準備,等一段時間他會主動開口;有時可能是當下的環境不合適,人多不自在;有時可能你並非“對的人”,他更想與另一個人談。所以觀察且抓住機會非常重要。

吳碧彬醫生則表示,通常建議在黃昏時刻談論後事,此時人處於比較感性的狀態。舉例,孩子可主動提起自己參加了有關生死的課程,瞭解能預先計劃會更好,惟不清楚父母更喜歡怎樣的模式,所以才和他們討論。

吳碧彬醫生

“長輩剛參加了親友的葬禮回家,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時間點。孩子可試探地問,覺得剛才的葬禮如何?太隆重或太簡單?比較喜歡哪一種?甚至如果表達了對金錢方面的擔憂,可以帶他們一起了解預付的殯儀配套等。”

另外,長輩在翻閱報章看見訃告時,也可由此展開有關遺照的話題。“像是問他們覺得這樣的照片好看嗎?用身分證的照片會比較模糊,想要拍一張新的嗎?或想用年輕的照片?孩子也可提議每年拍一張照片,讓他們穿上喜歡的衣服、打扮一番。”吳醫生補充:“帶父母出國需要辦簽證時,也是帶他們去照相的好契機。”

如今不僅是“大頭照”,一般生活照也可當作遺照,手機也可拍攝出很好的照片。主要留意角度為單獨正面,人像大且明顯,畫面清晰和解析度高即可。

讓患者決定自己生病時想要被如何照顧

在醫院裡,不難看見因病情嚴重而失去溝通能力的患者,由於親人們無從得知其意願,在醫療決策上出現爭執,嚴重還導致家庭失和。

舉例而言,七旬父親因腦出血昏迷在加護病房數月,雖然生命得以保住,但被醫生宣告為“植物人”,恢復清醒的希望渺茫,持續住院的費用不小。面對此景,無論孩子選擇放手與否,都可能承受著“不孝”和“內疚”等心理壓力。就算一人表示父親曾說不要繼續救治,另一人也可能問是否有證據?

對此,吳碧彬醫生表示,預立護理計劃(Advance Care Plan,ACP)能夠很好地避免這些情況。所謂ACP,是個人為自己將來可能失去決策能力的情況,在具有清楚意識時,為自身的醫療處置預做的規劃。過程中,患者可以思考自己對生命盡頭的價值觀和信念,選擇想要和不想要的醫療照護方式。不僅如此,ACP還能減輕親人為自己決定時的負擔和掙扎。

目前,ACP在新加坡、臺灣和香港都受到法例保護。以鄰國為例,不僅限於生命末期患者,21歲以上的成人就能夠制訂ACP,在專業輔導員幫助下完成後,ACP會出現在全國電子醫療紀錄中。

“如今大多數的安寧療護團隊上門服務時都會帶著ACP的表格。雖然這在我國還不具法律效應,但醫生會據此尊重患者的意願。”她強調:“不必擔心醫生會因此‘見死不救’,我們必須遵循醫學倫理和道德規範,若判定還有存活機會就一定會救治。譬如心臟驟停的話便會採取心肺復甦術(CPR);但若是嚴重中風,救治後生活也無法自理或言語等,就需要詢問家人意見。若患者已經設立了ACP,那就很好辦了。”

其實ACP的內容不僅限於醫療決策和身後事。吳醫生舉例,“患者昏迷或臨終時想要獲得什麼宗教的幫助?想聽他熟悉的宗教誦經或聖歌?想要見誰?許許多多的細節都可記錄在內。”

簡單而言,ACP是將自主權還給患者,讓他們決定自己生病或臨終時想要被如何照顧。吳碧彬醫生指,立遺囑當然也很好,只是通常會等到喪事辦完才拿出來看。曾經就有孩子在看遺囑才得知長輩生前已買好福地,他們卻在不知情情況下將長輩安葬在另一處的窘境。

在安寧療護中,如何讓患者走得有尊嚴,減少離世所承受的痛苦很重要。不過,讓一個人在治療過程中擁有發言權,自主自己的生命,也是不容忽視的課題。無論今日是否要制訂ACP,家人之間願意展開相關討論,分享自身對生命的想法,便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來了解什麼是預立護理計劃(Advance Care Plan,ACP)

生活事項與反思

* 對自己很重要且有意義的人事物:重要的人生價值觀、人際關係、熱愛的活動和嗜好。

* 如何看待生命長短和品質?

* 有生之年希望能實現的願望?

* 決策代言人,在無法表達醫療意願時傳達選擇。

首選治療方案

* 如何看待生命盡頭,什麼情況下接受延長生命治療?

* 若患有不可逆轉的重症,對自己而言更重要的是:

-減輕疼痛不適,在康復機會不大情況下有尊嚴離世?

-嘗試所有治療方案,包括心肺復術、人工呼吸器輔助、人工餵食、藥物治療等?

* 對於維持生命療程的顧慮是:

-擔心得不到充分的治療或太多的治療?

-何時停止?例:歷時太久 / 治療費用太高 / 出現其他併發症 / 難以忍受的病痛 / 對家庭造成負擔

* 希望接受照護和臨終地點:醫院、社區醫院、療養院、家中?

相關文章:
照顧末期病人,該如何拿捏餵食分量與技巧
來到生命末期,照顧好患者的身心靈最重要
你有心理準備面對至親的死亡嗎?
最殘忍也最仁慈的對話/如何減少末期癌患、癌童痛楚,讓他們在愛中離開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