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你玩,你參我玩,這不正是馬來西亞人日常生活的精髓嗎?”
馬來西亞,一個以多元種族和文化著稱的國家,一句簡單的粵語詞彙“參埋你玩”、馬來語“Jom!”(走吧),意指“邀請你一同參與”,不但道出各族群在日常生活中的“融合”(Blend)元素,更宛如一道跨越文化差異的橋樑。
ADVERTISEMENT
由Hi! Lighter熒光筆工作室主辦的“第三屆想要生活節”,正是以“Blend”的融合概念為主題,力圖打破各族群之間的文化壁壘,共築一個屬於全民的馬來西亞。
今年的“想要生活節”首次在兩地舉辦,即吉隆坡場次於8月31日至9月1日,在吉隆坡茨廠街文化區鬼仔巷舉行;檳城場次則於9月14日至16日在檳城Ferringhi Bay舉行。
黃盈盈:多元體現大馬之美
熒光筆工作室創辦人黃盈盈(下稱盈盈)自幼接受中文教育,畢業於臺灣大學後回國進入中文電臺工作。儘管她自稱是一個“非常中文圈的人”,深受中文文化的薰陶,但她依然鍾情多元文化,認為這正是馬來西亞之美的體現。
由於盈盈一直生活在一個純粹的中文圈子裡,無論是思維、資源、語言都侷限在這個圈層中。她意識到,倘若要解決族群的對立問題,各方必須走出這個圈子,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族群對立隔閡近年加深
然而,近幾年來,我國的族群對立和社會隔閡逐步加深,各族群似乎越來越傾向於生活在熟悉的圈子裡,彼此間的“同溫層”越來越厚。
“每當出現種族議題或是選舉期間,你會不明白大家在吵什麼?後來,我發現到是因為我們對彼此瞭解不夠深,再加上有人刻意去製造對立。
“我覺得需要有更多人出來當個‘和事佬’或是來建立橋樑。”
對盈盈來說,儘管各族群在表面上看似融入彼此的日常生活,但一旦觸及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族群間的隔閡依然如影隨形,甚至日益加劇。
跨族群融合市集較少
她以國內市集和文化活動為例說,絕大部分市集都是由各族群獨立主導,跨族群融合的市集少之又少。
因此,為了打破這種侷限,主辦方特意在今年的“第三屆想要生活節”裡,預留30%的攤位給巫裔和印裔攤主,致力推動更多族群的積極參與。
今年的“想要生活節”無疑是打破“同溫層”的第一步,儘管規模不大,市集僅能容納40至50個攤位,但這項活動承載了主辦方對於跨文化交融的願景。
刻板印象成籌備過程障礙
在籌備市集的過程中,盈盈坦言自己遇到了不少挑戰,尤其是在促進不同族群參與時,現實中的種種刻板印象和戒心成為主要障礙。
盈盈起初天真地以為,只要有心推動有意義的活動,跨文化的融合會得到廣泛支持,然而這種想法只不過是她的一廂情願。
她指出,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表面上看似和諧,然而在實際行動時,人們的想法和恐懼往往截然不同。正是這種對立與缺乏有效溝通的平臺,使得跨文化交流愈發艱難。
通過這次市集,主辦方希望為不同族群的文化交流搭建橋樑,為未來更多的跨文化合作奠定基礎。
盈盈表示,各族群在自己的小圈子裡生活太久了,若要打破這些“同溫層”,必須要更多的引路人和跨文化的合作。
Malaysian Diaspora及LOCCO帶來新氣息
此外,今年生活節亦迎來一大突破,馬來內容創作者Malaysian Diaspora及知名民間活動組織LOCCO的參與也為活動帶來新氣息。通過互換受眾群體,促進真正的文化交融。
盈盈作為社會中一份微小力量的推動者,她始終懷抱著一個簡單而真摯的心願,即希望有朝一日,“想要生活節”可以樹立自身的形象與影響力,並獲得民間組織和官方機構的支持,各方攜手創建這個屬於各族群的共融平臺。
她更相信,只要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推動,大馬的“參參”精神終將綻放出更美麗的花朵。
藝貓工作室(Artjimeow Studio)創辦人諾哈茲瑪是因為受到攤位夥伴“貓人YY”的邀請,而參加了“想要生活節”。正值國慶佳節,這個以多元社會為主題的市集,對她而言亦意義深遠。 儘管市集以華人商家居多,但諾哈茲瑪感受到市集的多樣性,她不僅體驗到多元文化的獨特魅力,還結識了新朋友,並將產品推廣到了新圈子。 雖然她不懂得中文,但身邊的華裔攤主都很友善,主動使用馬來語交流,令她倍感溫暖和窩心。 |
對於異端孩童(Cultkids)創辦人沙茲裡來說,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大馬理應突破種族界限,包容所有族群。 他的產品不僅為馬來族群設計,同樣也適合其他各種族,充分體現對多樣文化的尊重與融合。 在“想要生活節”市集中,沙茲裡感到十分愉快,他曾參與過以華人居多的市集,亦體驗過不同文化的交流。 他希望大馬能夠實現真正的和平與和諧,各族群能攜手共建幸福的未來。 |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