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边缘评论

|
发布: 7:30am 22/09/2024

安焕然

安华

边缘评论

母语

昌明大马

吉隆坡中华独中合唱团

华文课纲

安焕然教授.语言是民族的灵魂

从学习华文,爱华文,感领自身文化智慧的同时,珍惜华文,对优良中华文化的习得,不应是在炫耀吾族之优越感,而是要拿来对话的。如能做到这样,有了共鸣的对话,你还怕这火不够暖吗?

ADVERTISEMENT

以一曲《语言是民族的灵魂》(Bahasa jiwa bangsa)再次夺得由语文出版局主办的2024年全国(独中、国民型中学)语言与文学团体爱国歌曲比赛总冠军。而他们在会场礼堂外的一段精彩演唱也被人拍摄下来,在TikTok广为疯传,甚至也获得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的转载和赞赏。

其实这首歌原意是强调国语(马来语)的重要性,歌词言及“语言将我们所有人团结在一起,让我们一起来使用国语吧”。而这首歌的歌词也出现在小学五年级的历史课本,主旨在于说明强化国语的国家政策,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巩固国语,提升人民的民族情操。

请先别急着想要反驳什么,这句马来语bahasa jiwa bangsa讲述了我们用心学习一种语言的心态,不只是在于学习语言“技能”。这首歌的创作原意固然是强调我们的国语地位,但从这首歌名也应看到其中的意蕴,亦即语言是民族的灵魂。

但Bahasa jiwa bangsa这说法既能套用在我们的国语学习,用同样的逻辑,就像首相讲的MADANI即是要寻找文明对话的契合点,那么Bahasa jiwa bangsa也可以套用在我们的学习华文上吧!意即我们亦能从学习华文中寻找那个民族的jiwa(灵魂),而这个jiwa,不就是我们的文化吗?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文语法的学习,而是透过语言的学习去感领和掌握一个民族的文化。学习一种语言,不管是学习英文、马来文(国语),还是华文,既是语文教育,也更应是文化教育,这才是语言是民族的灵魂的真谛吧!很有道理,不是吗?

9月16日,受主办单位雪隆华校董联会及关爱运动委员会之邀,到英迪国际大学学院《同学,Tik华文吧!》第二届全国政府中学华文学会干部研习营为学员讲座

《Bahasa jiwa bangsa:我爱华文,为什么爱》。在问答环节,有学员提问:“老师,很多同学不是不爱华文,但却是碍于担心拿不到A,影响被录取进入本地公立大学的机率,因而选择不拿SPM华文科。面对这样的情况,请问我们要怎样回应好呢?”

向旁边的督学确认后,我当时这样简单的回答:“就让我们以数据来回应吧!以前SPM的华文真的很难拿A,但现在已大为改变。近年SPM华文拿A占22.7%,这比率比英文和马来文拿A的百分率还高。所以,如果你是真有本事在英文和马来文拿A的学生,凭你这样的高素质,应付华文科考试相信也不会太困难吧!”

学员的第二道提问:“安老师,你说的华教史我们也能理解,可是你说要传火(薪火相传),但我们现在的(华教之薪)火越来越弱了,怎么办?”

我的回答:“这道问题似曾相识,因在我读中学的年代,我们也这样问过我们的老师。”换个角度想,你意识到我们现在一代不如一代,未必是坏事,至少你有这个忧患意识。这火这灯就有人传了。而且,你要多大的火才会觉得是温暖的,明亮的呢?其实呀,只要一根蜡烛,就能点亮整个房间了。这世界越黑暗,烛光就显得更明亮的。

再来,这火也不应该只是同温层的相互爱怜,你还可以跨文化走向多元的公民社会,与有共鸣、有共同感受的群体点燃更多灯火。今天我们讲华文教育,说要爱华文、要考华文,不应是沦为鼓吹狭隘种族主义的火苗,而是散发更多仁者爱人的推己及人,实践忠恕的君子之道,拥有可以和善与人跨文化共鸣的人文关怀及人道精神的“绊”。(注:此处故意使用的“绊”是日语Kizuna。在日语中,“绊”这个字带有纽带、联系之意,强调人与人心灵的相通。2011 年“绊”被选为是当年的日本年度汉字。因那一年地震、海啸、核泄,天灾人祸,历劫重生的日本人的“绊”,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同理心的感情连结是多么重要,有温度。)

如今,国中的已经从语言教学转向文学教育,而透过文学文本的教讲、阅读和赏析,文学教育又是文化教育的一环。要激起共鸣的是人们心中的恻隐之心、人文关怀和人道精神。从学习华文,爱华文,感领自身文化智慧的同时,珍惜华文,对优良中华文化的习得,不应是在炫耀吾族之优越感,而是要拿来对话的。如能做到这样,有了共鸣的对话,你还怕这火不够暖吗?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