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兄弟姐妹每逢佳節齊聚屋簷下,才有得品嚐媽媽拿手好菜的味道,從小愛吃又好學的馬素芬每逢佳節看媽媽在廚房忙碌時,漸漸學會媽媽在廚房的功夫。
退休校長馬素芬對媽媽的拿手菜——滷鴨拿捏有餘,每次一做滷鴨,當年的回憶與美味就湧現腦海。
做菜,人人都會;把菜做好,不是人人都會。菜餚雖不會說話,但一道好菜絕對能喚醒一個人記憶。透過嗅覺與味覺叫喚出壓在記憶匣子裡的珍貴碎片,播映屬於自己一輩子都無法忘記的陳年往事。
這一期《私房好菜》有馬素芬端出來的滷鴨。當年,馬素芬的媽媽張秀英逢年過節或大日子時,端上飯桌的那一隻滷鴨,至今仍讓兄弟姐妹6人細細回味當年的美好。
兄弟姐妹最期待過節飽口福
馬素芬已邁過花甲之年。談到自己拿手的私房菜,她這個客家妹如數家珍地從口中搬出幾道菜品,如客家釀豆腐、竹筍燜五花、五香肉卷等。
她說,她會做很多菜,但是最叫她回味無窮的私房菜,莫過於傳承自孃家的“大菜”——滷鴨。
她回想那些年過節時,媽媽親手烹製滷鴨給家人吃的美好時光。基於不是每天都能過節。所以,兄弟姐妹分外期待節慶的到來,等待媽媽端出那一隻香噴噴的滷鴨。
一隻滷鴨足夠讓兄弟姐妹六人和父母同享嗎?她笑著敘述,除了滷鴨,當然還有其他佳餚上桌,所以份量是足夠他們一家人共度佳節。加上媽媽會斬件後才將滷鴨端上桌子,兄弟姐妹也會分著吃。
她感慨,如今兄弟姐妹已長大並各自成家,各有各忙,過節的饋贈共享越來越少。
想吃就烹半隻過嘴癮
馬素芬說,只有大哥與她得到媽媽的廚藝功夫。
她與丈夫黃偉智組建的家庭成員不多,加上執教鞭與掌校時沒有太多時間烹製滷鴨,所以滷鴨也成為她家逢過節或大日子時,偶爾才會出現的菜餚。
即便如今退休後可以更常在家做飯,但兒子已踏入社會、女兒在外地上大學,很多時候家裡就剩下她與丈夫兩人。偶爾,89歲高齡的老母親張秀英會到她家短住。家裡的人不多,她較少大展身手烹煮滷鴨。
但當她自己想吃這一道佳餚時,仍會烹製半隻讓自己與家人過一過嘴癮,或是有家庭聚會時也會烹製滷鴨,跟兄弟姐妹共同品嚐。
南姜紅糖調味 恰到好處
南姜與紅糖是烹製滷鴨的關鍵調味,尤其以南姜為主,多了澀、少了缺,紅糖的產地與用量更是決定成品的成色與美味。
馬素芬以此形容,廚房也有許多做人的道理,好比說“凡事都要恰到好處,生活自然有滋有味”。
馬素芬烹製滷鴨除了有鴨子,並以南姜與紅糖調味,還要老薑、蒜瓣、小蔥頭、白砂糖、豆瓣醬、黑醬油、醬青、五香粉和香茅。除了鴨子,也可以依本身喜好換成雞或是其他肉類。只不過,鴨肉跟滷料可謂特別搭配。
據份量憑感覺下料
她解釋,調味料的用量則以鴨肉的份量為依據。說到底,也是個人憑直覺及對成品味道的要求。
她向媽媽學功夫時全都是“agak-agak”(大概大概)的,所以她不會對調味料的用量過於執著,試味不夠時就斟酌添加。
對馬素芬來說,不管是烹製滷鴨或其他菜餚,對“做人”這回事有很大的啟發。以烹製滷鴨做例子,一些調味料如南姜放多了就有一股澀味,紅糖放多了會太甜,五香粉放多了會發苦等種種問題。
所以,她認為做人凡事都要“agak-agak”,意即要學會深思熟慮或恰到好處的道理。這麼一來,人生才會過得精彩且滋味豐富。
川燙收緊肉質
燜煮“翻身”更入味
馬素芬烹製滷鴨的步驟,首先把洗淨的鴨子用沸水稍微燙一下,讓鴨皮與鴨肉收緊,然後撈出放涼抹乾水份。
起鍋熱油後,先把蒜蓉、小蔥頭爆香,然後把南姜、老薑、香茅加入炒香,待調味食材轉金黃後加入豆瓣醬炒香,最後才加入紅糖炒至溶化。
在紅糖溶化後,加入沒過鴨肉一半的清水,在等煮開時加入黑醬油、醬青、白砂糖、食鹽,以及五香粉調到合適的口味。
鍋裡的醬汁飄出香氣後,把鴨肉入鍋,轉中小火燜煮,然後用大勺或鍋鏟把滷汁澆淋在鴨肉上,加入清水至沒過一半的鴨子,加蓋燜煮至熟透及滷汁濃稠。
馬素芬特別提醒,烹煮至半途時需打開鍋蓋為鴨子翻身,那樣才能讓鴨子均勻熟透及上色。
留下滷水“精華”
滷雞蛋很下飯
味道需要傳承,就像馬素芬傳承媽媽的廚藝一樣。
滷水是滷鴨這道菜的精華,馬素芬每次烹煮滷鴨後,都會把滷水留起來。
烹製過程中,鴨子的油脂會釋出到滷水裡,讓滷水特別香,若只吃鴨肉而把滷水倒掉,非常可惜。
馬素芬會煮熟適量的雞蛋,再用滷水來滷雞蛋。雞蛋吸收滷水的香氣後,又是一道很好的下飯菜。這樣一來,在不浪費滷水的情況下,還能讓滷水延伸下去。
稍改食譜 加入香茅增香
傳承的同時也可加入新意。馬素芬的媽媽烹製滷鴨時沒有放香茅,而她選擇加入香茅來增香。
馬素芬受訪當天,打趣地問媽媽烹製滷鴨要不要放香茅,媽媽回答說,本身沒有吃過加入香茅的新口味滷鴨,需要認真地試味。
當記者詢問這位老媽媽,馬素芬的滷鴨有沒有傳承到她的功夫時,她沒有多說,只以“好吃”來形容女兒的廚藝。
馬素芬補充,媽媽好廚藝煮出的好味道需要傳承,也需要有人接棒。
她從媽媽身上學會了烹製滷鴨,傳承了媽媽的私房好味道,希望有一天可以把烹製滷鴨的廚藝,傳授給在飲食領域發展的孩子,把這一個好味道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