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文风气正盛的80年代,本地舞蹈家缪长青多次演出汉丽宝公主一角。她表示,不同族群底下书写的汉丽宝,都有不一样的艺术形象。从艺术作品可见一个族群意识形态的投射,无论歌剧或舞剧,在华人社群中的汉丽宝公主,都以死亡为结局。反观,马来作家笔下的汉丽宝形象,却不似那么完美。
除了负责编导及参演1991年上演的《汉丽宝》舞剧,缪长青同时也以双铃一角,受邀到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及新加坡演艺界,参与歌剧演出。此外,她也曾出演由剧作家安‧李(Ann Lee)创作的独幕剧《汉丽宝——马六甲公主》。
ADVERTISEMENT
“华人版的歌剧或舞剧,结局都是汉丽宝死的;但在马来社群的表演艺术中,创作者不会维护公主贞操形象,比较有血有肉。”在分析两个族群的创作后,她这么表示。
若要谈到马来作家笔下最有影响力的改编,那不得不提及拉玛·布江(Rahman Bujang)于1994年完成的作品。
“有血有肉”的汉丽宝
《我亲爱美丽的公主,丽宝》(Puteri Cantikku Sayang Li Po)音乐剧剧本,一共有3幕,剧情围绕《马来纪年》的记载开展。
第一幕:丽宝公主初到马六甲对家乡满是思念,热带水果不比中国荔枝香甜,梦里的苏丹满速沙是导致她毫无食欲的恶魔。反倒海军都督汉惹拔(Hang Jebat)引起了她的注意。
第二幕:讲述公主在受封仪式上授予“Hang”的尊称。苏丹同时向她介绍王后以及两位王妃,引起汉丽宝的嫉妒及不满。
第三幕:公主向汉惹拔表白被拒,更发现贴身侍女丹万吉(Dang Wangi)和汉惹拔心意相通。她对自己被蒙在鼓里感到气愤及后悔,决心融入当地习俗,回到苏丹身旁。两人恩爱有加,育有一子,幸福快乐作结尾。
拉玛·布江笔下的汉丽宝,有着鹅蛋脸和杏子眼,形象虽然依旧美丽,但少了华人剧本中维护两国关系的使命。缪长青说明:“马来剧本里也不刻意维护公主的贞洁形象,像是公主不是只爱苏丹一人,曾爱上也表白过汉惹拔,华人看了会有‘怎么可以不守妇道’的评价。”
一样的汉丽宝,两样情
在华人的歌剧和舞剧中,苏丹总是以一个人的形象出现,不曾出现王后的角色。
但在传统的马来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汉丽宝不过是苏丹众多妻子之一,在歌舞剧中苏丹身旁总会有苏丹后相伴。因此,马来作家笔下的汉丽宝,更像是衬托君权。
“汉丽宝爱上汉惹拔的桥段,不曾在《马来纪年》提到,是创造出来的。”对此文史工作者林家豪补充,“汉丽宝最后还是回心转意,死心塌地跟着苏丹,从中可以看到马来社会始终将君权放在第一位。”
2004年,正值马中建交30周年,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与国家剧院(Istana Budaya)合作推出马中双语歌舞剧《汉丽宝》。剧本由本地知名诗人兼小说家拉希米丁·扎哈里(Rahimidin Zahari)改编。虽然该版本在人物和情节方面与拉玛·布江的版本有所不同,但同样都在推崇马六甲王朝的地位及苏丹满速沙的英勇事迹。
传说失传,如何唱响下去?
一样的题材放在不一样的社群中,有着全然不同的诠释,林家豪认为不算坏事。
“华社对汉丽宝投入更多个人身分意识,以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两个族群写出来的角度不一样,我觉得没有对与错,也没有讲不能融合。”他再以中国近期推出的大型动作角色扮演游戏《黑神话:悟空》为例,“这个游戏这么火,创作者按《西游记》名著重新解读,近代很多电视剧也会改编传统文学作品。”
不同时代的人对经典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他认为非常合理。甚至于,他乐见未来能够看见更多不同种族改编汉丽宝的故事,“以后也可以由印度人或Kristang来创作,他们的角度也会不一样。”
除了汉丽宝公主,在大马较为著名的民间传说,还有金山公主(Puteri Gunung Ledang)和浮罗交怡玛苏丽(Mahsuri)。惟林家豪直言,属于本土的故事其实不止这些。
“马来西亚半岛相当古老,有很多这种早期的传说。但进入21世纪后,无论在正规教育体系或社会里,很多古老的故事都不再去宣传,慢慢的这些全部都消失了,在我们生活中已经不存在了,像是Mahsuri的故事,你会发现最近20年,都没有什么人再提起。”
所以,汉丽宝的故事能广为流传至今,自然形成了它的独特。
“或许我们该思考,汉丽宝作为流传民间几百年的传说,是不是有更深的文化价值?”他补充,汉丽宝下嫁苏丹,也传递出当时社会对华巫通婚现象,保持开明态度。甚至到了后期,更成为马中两国关系友好的象征。
“虽然汉丽宝可能真的不存在,但一个传说传了那么长时间,甚至后人开发相关的文学、戏剧、影视作品,所以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若它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我们便可以立项去保护它。”
后记01|汉丽宝,不仅仅是汉丽宝
身为90后的记者,我记忆中的汉丽宝,不过是民间传说的一部分,为马六甲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增添了一丝玄乎的色彩。再向周围人说起汉丽宝,便是在参与7月中旬举办的ArtKU舞蹈节之后。
“对华社来讲,现在能看到属于我们文化遗产的,都是经历过特殊的年代,打磨后再在地化而来。我们的高桩舞师也是这样走来,汉丽宝舞剧也是。”也是大马华人博物馆执行主任的林家豪说。
亲自探访馆中一隅,收藏着《汉丽宝》舞剧的纪念册子和录影带。论起此舞剧对华社的意义,除了是本土首部以华人为主的舞剧,更是作为身分认同般存在。但汉丽宝不再是苏丹的妃子,她上升至文化记忆的形象,对年轻一代来说“很陌生”。当现代人没有先人的经历,又如何学会珍惜现在拥有的?
林家豪坦言,唯有透过历史教育、影视作品或媒体报道,重塑大众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我们太习惯将他们的存在视为理所当然。”
后记02|文化才是人真正的依归
若再往更深处探索,多次出演汉丽宝的缪长青,她的舞蹈生涯亦能反映出本土文化艺术发展的脉络。
“现代舞最早在会馆里发生,汉丽宝舞剧的演员就是从广西、广东、福建、潮州会馆来的。”90年代末,本地表演艺术空间增加,她解释:“那时大家发现不用附属任何团体,可以自己出来搞演出。”
当会馆的角色随之落幕,当时为华社争取诉求的汉丽宝,自然不复在。但消失的真的只有汉丽宝吗?她认为专属大马华人的民族舞蹈,在现代俨然已经很难走入大众视野。为此,缪长青在来临的9月28日,将在隆雪华堂举办题为“为艺术牺牲的汉丽宝”演讲,希望能唤醒大众对舞蹈艺术的关注。
究竟文化是什么?她认为,文化不单指的是办大学、搞教育,而是让人能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依归。
“This is where my heart rests。”她说。
最后,感谢缪长青老师对此专题的贡献,若不是将汉丽宝搬上舞台,尘封三十多年的过往,或许还要再睡得更久一些。
相关报道: 【又见汉丽宝/01】暌别舞台20年再次回归,汉丽宝公主传奇再现 【又见汉丽宝/02】《汉丽宝》背后隐藏的戏码:一段祖辈扎根南洋,身分认同的寻觅 延伸阅读: 【表演艺术/01】表演艺术,你看懂多少? 【表演艺术/02】舞蹈家陈连和‧在舞蹈的路上,做我所爱,爱我所选 【表演艺术/03】舞台剧演员陈立扬‧ 热爱戏剧,用心演好每个角色 【表演艺术/04】艺术不会消失,善用创造力利益他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