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许多父母选择当亲子活动的地点,一来入门票价格低廉亲民,大大减低父母荷包的负担;二来孩子亦能收获知识,看起来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双赢选项。
一般而言,逛博物馆有自己随意地逛,又或者跟着博物馆的导览员听解说两种选项,但是你听过考古学家从考古的角度讲解出土文物的前世今生吗?
ADVERTISEMENT
小朋友真的能听懂吗?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陈敬晖
8月底的某个周六早上,国家博物馆里的游客满满当当,大家自行跟着导游、博物馆的义务导览员分组参观,其中有一团特别的游客集结在一处等着活动开始。
这一团游客是家长带着12岁以下的孩子参加由考古学堂创办人、考古学博士及岩画研究员苏招月和考古学硕士、考古部落博主张晓真联合主办的“一起去国家博物馆”活动。

活动一开始,苏招月向孩子派发由她亲手设计的小册子,让他们看着图片找出对应的文物,孩子兴奋地在史前展区(Sejarah Awal)跑动“寻宝”。
随后再针对小册子上的文物一一详细讲解,并掏出自备的石器样本、“头骨”模型让孩子和家长触摸,加深他们对文物的认识和记忆,甚至吸引了其他游客前来听讲。

在长达2小时30分钟的活动,浅显易懂的解说加上实物加持、互动环节,字面上的“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渐渐具象化;读懂岩画上古人留下的记忆;了解古人的丧葬文化,更了解马来西亚这片土地的前世模样。
无论是孩子和家长的提问,都有来自考古学领域的专家来解答,没有瞎编乱造的“历史故事”,可谓收获满满。


惊现4岁考古学爱好者
4岁的阮梓航是年龄最小的成员,在一群大孩子中格外显眼。
虽然年纪小,但认真地参与其中。除了因为疲惫在母亲怀中短暂地睡着,全程不吵不闹,在父母的陪伴下专注“寻宝”、听讲。
“小朋友真的能听懂吗?”我不禁心生疑惑。
“其实他在看电视时,对挖恐龙骨头、石头等考古的内容感兴趣,所以刚好有考古相关的活动就带他来看一看。”阮涌俰解释道。
加上父亲阮涌俰是华社研究中心研究员,母亲侯慧雯是国际学校中文教师,夫妻二人对历史深感兴趣,因此在网上看到此活动时便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他们说,平时亦会带小梓航参观博物馆,但这次是不同的体验。
“内容还蛮不错,包括互动的部分、怎么找寻文物。找文物(这环节)比较适合亲子互动,因为我们能带他们去找,整个安排蛮适合的。”
侯慧雯分享道,小梓航在平日里就从书本上看过相关的内容,对岩画尤其感兴趣。
“他本来以为是我们去考古,他问我要戴帽子(意指头盔)吗?我们要去那个山洞里面考古吗?我讲不是,我们去博物馆。”
“因为他看到那个照片,他以为是真的去山洞里面考古。”
考虑到岩洞探索多少有些风险的因素,他们认为等他年龄大一点时才带他到岩洞实地观看岩画。
我会不会已经跟未来的知名考古学家提前谋面了呢?

未料公众反应热烈 “童言童语”讲解是挑战
实际上,此次的活动是苏招月和张晓真临时起意之举。
今年4月,苏招月从槟城前来吉隆坡和张晓真在国家博物馆会面时,发现博物馆布局已经有所改变,寻思也许能办一个亲子班,于是行动派的苏招月迅速推进计划。
“之前她(苏招月)在吉打、槟城、怡保、吉隆坡和蕉赖跟其他单位办考古相关的工作坊,而且都是亲子班,比较有经验。在博物馆是第一次。”张晓真介绍道。

苏招月说,在博物馆办活动是她长期以来的心愿,只是一直在“导览”和“工作坊”之间徘徊不定。
“我本想跟博物馆方联办一个工作坊,但我想做到的程度是博物馆能够给参加的人近观文物细节,可是那个你需要经过很多的许可(license),所以我想说我们先从简单的做起,如果能够把控的话,我们再进一步到更复杂的阶段。”
让她难以把握的是对吉隆坡有关领域的市场价位,究竟该如何定价是令她感到烦恼的一环。
“之前我是拿拨款办工作坊,所以都是免费的。可是我想要尝试看在没有拨款的情况下,是否能够维持下去?”
“不然大学每一次的活动都是给完钱就没有下文了,但我想要它能够走更远,那你就要跟人家收钱,简单的交通费用也好,我们也是要付的。”

40令吉含2小时30分的讲解、一本小册子以及送给小朋友的纪念品——骨骼造型的笔,堪称物超所值。
“我很喜欢做一些小东西,所以我常常会入不敷出。”
苏招月负责内容策划,张晓真负责文案撰稿,接着便开放报名,出乎她们意料的是公众热烈踊跃的反应,迅速爆满。

此次活动分为亲子和成人班,前者着重在体验,后者则更倾向于授课。
因此,苏招月为孩子设计小册子时,会考虑到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能够互动,亦能带回家,可以继续看。
“很多父母说孩子拿回家后还会重复看,时不时上色。如果只是打印A4纸,虽然成本低,但看完就丢掉了。”
另外,她们也就讲解时的遣词造句和方式展开过商讨。
“我们讲解讲太深的话,小朋友可能会觉得闷。我们就只能用小朋友的语言,希望他们可以明白。”
“以前可能会觉得(他们)不知道要从什么管道学考古,如果从小接触的话,上学后他就知道要选哪个方向。”
张晓真坦言这是首次参与亲子相关的导览活动,所以还在学习怎么使用童言童语,如何把学术刊物内艰深的知识提炼、简化,再传达给似懂非懂的稚儿便是一道难题。
“我们那时候只是讲尽量简单,这才是我在学的东西,尽量童言童语,这是很大的挑战。因为(参与者)小到4岁,他可能连骨髓、骨头、颅骨是什么都不知道。”
“最挑战应该是葬礼,可能连死都不知道是什么,我却要跟他解释‘葬礼’是什么?”

至于展品选择上,她们则挑选比较具备故事性,又或者从外观上即能看出差异的比如头骨或形状比较奇特的石器。
“那大部分我尽量放跟墓葬有关的内容,因为大家对考古的既定印象就是跟死人有关,一定要挖墓葬,所以就先从那个下手。”苏招月道。
广撒考古种子
相比起张晓真,尽管苏招月的经验较为丰富,但她却认为自己还在学习如何捕捉孩子的注意力。
“我们真的不能够期望他们能一直这样高度集中,除非你真的做到非常非常生动,一直都在玩。可是我自己刚开始做不久,还在学习怎样去抓小孩子的注意力。”
于她而言,举办这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孩子能吸收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孩子的探索经历。
“有朝一日他们会记得,曾经来博物馆玩过这样的东西,这样就够了。”

她说,她创立“考古学堂”的初衷是为了重新包装我国的考古。
“我觉得我们有很多资源,可是包装没有做好。那时候很多人觉得马来西亚的东西很差很逊,可是明明我们是有东西的。”她言语中带着扼腕和可惜之情。
“如果不是读考古,我也不知道马来西亚有这么多东西。”
尤其在她做考古的时间线拉长之后,知悉许多东西都是很珍贵的,甚至放在全球,仍不失它的价值,而非“自嗨”(Syiok sendiri),只可惜欠缺包装。
“你知道国外连大象的粪便都可以包装来卖,甚至很多地方,你花钱进去看才发现不过如此,但就因为包装好,你会愿意进去看。”
“我现在做的就是到处撒种子而已,只要下一代有一个像我们这样观念的,要去推广就已经够了。”
如果你对考古有兴趣,欲知更多详情可关注“Time Traveller考古学堂”的社交媒体专页。
更多【家庭】文章: 用绘本教孩子自我保护 带孩子出游去!上一堂好玩的成长课 孩子发展迟缓怎么办?早期干预与感统训练是关键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离开象牙塔进入职场再步入婚姻,我就常在梦里写作,这个循环不息的梦境一直都有你。
我刚嫁作人妇时,那轻如鸿毛的生命,对全新生命的转变,常常显得手足无措。在那动不动就破碎的爱情憧憬中,只能小心翼翼地呵护手心里仅存的幸福泡泡。那段青涩时光的梦里,你总挨在我案头边,桌灯窄窄的光圈范围以外,是你暗暗的脸庞,只能感受你笑意盈盈的瞳孔给我暖暖的动力。
梦醒,日子一样弱不禁风,生活一样纠缠于职场药物奶粉堵车和没有分寸夜归的人。年轻的我刻意漠视被现实生活折腾得渐离渐远的写作热诚,后来才惊觉对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写作这回事,我内心的小孩是耿耿于怀的,不然同样的梦境怎么总在岁月的漩涡里轮回呢?
夏夜梦里,我又再回到那湮远又熟悉的案头,埋头写作。你一如既往,静静坐在我身后,我知道你依旧笑意盈盈地凝视着我的背影——这个让你一辈子操透心的女儿。我突然意识到,不知何时起,梦中的你不再坐在我身边了,遥远得几乎再也无法感受到你的存在。
这样的梦境距离,是在你百年以后才出现的。
你就这样无法让我掌控地,轻飘飘地,无声无息地坐在我的梦中。在我身后的角落,凝视着我写作的纤瘦背影。而桌灯窄窄的光,再不愿给我施舍你暖暖的目光。
原来梦的距离是有能力连接现实的。
你撒手的前一年,我的家庭发生巨变,我的世界几近崩溃。你悲伤地握紧我的手,把蜷缩在墙角痛哭的我牵起来,说:不要哭,有妈妈。
那一年,你近80高龄,我也半百了。我像壮观傲娇的水坝,再也撑不住逞强支撑的裂缝,决堤了。汩汩的岁月江河一直不客气地苍老下去,而你,却是我生命中披着沧桑的耄耋巨人。守护着我,守护着我写作的生命。
或许是爱屋及乌,你总说我最像爸爸,好写作,有文人气质。爸爸先你走30年,把你一辈子的眼泪都带走了,前面的岁月再如何不堪都不会再流泪。这是你说的。
没有爸爸的日子,你代替了爸爸,成了我每一篇文章的推动力。你像小粉丝那样,不仅仅阅读我刊登在报章的作品,还会给你的佛友们推荐我的文章。每一次作品获奖,你都比我兴奋,会迫不及待细细地阅读。
我的文字天空有了保镖
有一次,你兴致勃勃拿着我得奖作品结集的出版书籍送给一位近亲,她读毕,竟当着你的面前把书丢在沙发上,不满我书写的家族故事,说简直就是家丑外扬!你一言不发把书收起,忿忿地把一切都告诉我。我还来不及反应,你就义正词严地要我继续写,支持我用文字记录真实的人和事。
“别理别人,妈妈挺你,你写的故事,妈妈爱看!”
我欣赏你捍卫文学作品的仗义,家里万事都是你说了算,从此我的文字天空有了保镖,还有了你这位超级铁粉!你在世的每一次我的作品得奖,我都牵着你一起出席颁奖,和你分享喜悦。你掩盖不住的欣慰和引以为傲的神情是我最极致的满足。
不再有你的日子里,我的文字也掉进忧郁的深谷,找不到出口。那段失去亲情和爱情的艰辛岁月,我所有文字都在谷底摔得粉身碎骨。直到穿越疫情的悲苦世界,从一具具掩埋或焚烧或消失的生命中存活下来。我才深深顿悟活着有多珍贵。我深信没被上天淘汰的生命必有其存活的理由。
再次敲键盘写作,把梦境还原现实。虽然一样没有你,我信只有让写作的生命复活才能让想念的你绵绵长存。我不再急于发表和参赛,纯粹是想念,想念你对女儿欣慰的眼神,想念你陪伴女儿写作的模样,想念所有无法笔墨的想念……
想念你的时候,我真的只能写作。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