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家庭

|
发布: 11:30am 23/09/2024

考古

博物馆

历史

亲子活动

家庭

考古

博物馆

历史

亲子活动

家庭

走進考古走近歷史 博物館也能很有趣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陈敬晖

“博物館”是許多父母選擇當親子活動的地點,一來入門票價格低廉親民,大大減低父母荷包的負擔;二來孩子亦能收穫知識,看起來不失為一舉兩得的雙贏選項。

一般而言,逛博物館有自己隨意地逛,又或者跟著博物館的導覽員聽解說兩種選項,但是你聽過學家從考古的角度講解出土文物的前世今生嗎?

ADVERTISEMENT

小朋友真的能聽懂嗎?

孩子在仔細觀察巖畫。

報道:本刊 葉洢穎
攝影:本報 陳敬暉

8月底的某個週六早上,國家博物館裡的遊客滿滿當當,大家自行跟著導遊、博物館的義務導覽員分組參觀,其中有一團特別的遊客集結在一處等著活動開始。

這一團遊客是家長帶著12歲以下的孩子參加由考古學堂創辦人、考古學博士及巖畫研究員蘇招月和考古學碩士、考古部落博主張曉真聯合主辦的“一起去國家博物館”活動。

家長與小孩一起尋找小冊子上的文物。

活動一開始,蘇招月向孩子派發由她親手設計的小冊子,讓他們看著圖片找出對應的文物,孩子興奮地在史前展區(Sejarah Awal)跑動“尋寶”。

隨後再針對小冊子上的文物一一詳細講解,並掏出自備的石器樣本、“頭骨”模型讓孩子和家長觸摸,加深他們對文物的認識和記憶,甚至吸引了其他遊客前來聽講。

蘇招月自帶許多樣本和模型協助孩子理解講解內容。

在長達2小時30分鐘的活動,淺顯易懂的解說加上實物加持、互動環節,字面上的“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漸漸具象化;讀懂巖畫上古人留下的記憶;瞭解古人的喪葬文化,更瞭解馬來西亞這片土地的前世模樣。

無論是孩子和家長的提問,都有來自考古學領域的專家來解答,沒有瞎編亂造的“歷史故事”,可謂收穫滿滿。

小朋友在觸摸石器的模型,加深對“石器”的印象。
尋寶中的孩子。

驚現4歲考古學愛好者

4歲的阮梓航是年齡最小的成員,在一群大孩子中格外顯眼。
雖然年紀小,但認真地參與其中。除了因為疲憊在母親懷中短暫地睡著,全程不吵不鬧,在父母的陪伴下專注“尋寶”、聽講。

“小朋友真的能聽懂嗎?”我不禁心生疑惑。

“其實他在看電視時,對挖恐龍骨頭、石頭等考古的內容感興趣,所以剛好有考古相關的活動就帶他來看一看。”阮湧俰解釋道。

加上父親阮湧俰是華社研究中心研究員,母親侯慧雯是國際學校中文教師,夫妻二人對歷史深感興趣,因此在網上看到此活動時便第一時間報名參加。

4歲的阮梓航年紀雖小,卻對考古充滿好奇,加上父親阮湧俰、母親侯慧雯對歷史也感興趣,此次親子活動收穫頗豐。

他們說,平時亦會帶小梓航參觀博物館,但這次是不同的體驗。

“內容還蠻不錯,包括互動的部分、怎麼找尋文物。找文物(這環節)比較適合親子互動,因為我們能帶他們去找,整個安排蠻適合的。”

侯慧雯分享道,小梓航在平日裡就從書本上看過相關的內容,對巖畫尤其感興趣。

“他本來以為是我們去考古,他問我要戴帽子(意指頭盔)嗎?我們要去那個山洞裡面考古嗎?我講不是,我們去博物館。”

“因為他看到那個照片,他以為是真的去山洞裡面考古。”
考慮到巖洞探索多少有些風險的因素,他們認為等他年齡大一點時才帶他到巖洞實地觀看巖畫。

我會不會已經跟未來的知名考古學家提前謀面了呢?

你知道國家博物館外這幅壁畫的故事嗎?
未料公眾反應熱烈   “童言童語”講解是挑戰

實際上,此次的活動是蘇招月和張曉真臨時起意之舉。

今年4月,蘇招月從檳城前來吉隆坡和張曉真在國家博物館會面時,發現博物館佈局已經有所改變,尋思也許能辦一個親子班,於是行動派的蘇招月迅速推進計劃。

“之前她(蘇招月)在吉打、檳城、怡保、吉隆坡和蕉賴跟其他單位辦考古相關的工作坊,而且都是親子班,比較有經驗。在博物館是第一次。”張曉真介紹道。

由於蘇招月居住在檳城,因此舉辦導覽活動時,只能特意遠道而來。

蘇招月說,在博物館辦活動是她長期以來的心願,只是一直在“導覽”和“工作坊”之間徘徊不定。

“我本想跟博物館方聯辦一個工作坊,但我想做到的程度是博物館能夠給參加的人近觀文物細節,可是那個你需要經過很多的許可(license),所以我想說我們先從簡單的做起,如果能夠把控的話,我們再進一步到更復雜的階段。”

讓她難以把握的是對吉隆坡有關領域的市場價位,究竟該如何定價是令她感到煩惱的一環。

“之前我是拿撥款辦工作坊,所以都是免費的。可是我想要嘗試看在沒有撥款的情況下,是否能夠維持下去?”

“不然大學每一次的活動都是給完錢就沒有下文了,但我想要它能夠走更遠,那你就要跟人家收錢,簡單的交通費用也好,我們也是要付的。”

蘇招月正在給參加者講解壁畫。

40令吉含2小時30分的講解、一本小冊子以及送給小朋友的紀念品——骨骼造型的筆,堪稱物超所值。

“我很喜歡做一些小東西,所以我常常會入不敷出。”

蘇招月負責內容策劃,張曉真負責文案撰稿,接著便開放報名,出乎她們意料的是公眾熱烈踴躍的反應,迅速爆滿。

張曉真說開放報名後,公眾熱烈踴躍的反應讓她們頗感意外。

此次活動分為親子和成人班,前者著重在體驗,後者則更傾向於授課。

因此,蘇招月為孩子設計小冊子時,會考慮到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能夠互動,亦能帶回家,可以繼續看。

“很多父母說孩子拿回家後還會重複看,時不時上色。如果只是打印A4紙,雖然成本低,但看完就丟掉了。”

另外,她們也就講解時的遣詞造句和方式展開過商討。

“我們講解講太深的話,小朋友可能會覺得悶。我們就只能用小朋友的語言,希望他們可以明白。”

“以前可能會覺得(他們)不知道要從什麼管道學考古,如果從小接觸的話,上學後他就知道要選哪個方向。”

張曉真坦言這是首次參與親子相關的導覽活動,所以還在學習怎麼使用童言童語,如何把學術刊物內艱深的知識提煉、簡化,再傳達給似懂非懂的稚兒便是一道難題。

“我們那時候只是講儘量簡單,這才是我在學的東西,儘量童言童語,這是很大的挑戰。因為(參與者)小到4歲,他可能連骨髓、骨頭、顱骨是什麼都不知道。”

“最挑戰應該是葬禮,可能連死都不知道是什麼,我卻要跟他解釋‘葬禮’是什麼?”

張曉真負責講解墓葬相關的部分。

至於展品選擇上,她們則挑選比較具備故事性,又或者從外觀上即能看出差異的比如頭骨或形狀比較奇特的石器。

“那大部分我儘量放跟墓葬有關的內容,因為大家對考古的既定印象就是跟死人有關,一定要挖墓葬,所以就先從那個下手。”蘇招月道。

廣撒考古種子

相比起張曉真,儘管蘇招月的經驗較為豐富,但她卻認為自己還在學習如何捕捉孩子的注意力。

“我們真的不能夠期望他們能一直這樣高度集中,除非你真的做到非常非常生動,一直都在玩。可是我自己剛開始做不久,還在學習怎樣去抓小孩子的注意力。”

於她而言,舉辦這活動的目的不在於孩子能吸收多少知識,而是在於孩子的探索經歷。

“有朝一日他們會記得,曾經來博物館玩過這樣的東西,這樣就夠了。”

孩子展示自己繪畫的“巖畫”。

她說,她創立“考古學堂”的初衷是為了重新包裝我國的考古。

“我覺得我們有很多資源,可是包裝沒有做好。那時候很多人覺得馬來西亞的東西很差很遜,可是明明我們是有東西的。”她言語中帶著扼腕和可惜之情。

“如果不是讀考古,我也不知道馬來西亞有這麼多東西。”

尤其在她做考古的時間線拉長之後,知悉許多東西都是很珍貴的,甚至放在全球,仍不失它的價值,而非“自嗨”(Syiok sendiri),只可惜欠缺包裝。

“你知道國外連大象的糞便都可以包裝來賣,甚至很多地方,你花錢進去看才發現不過如此,但就因為包裝好,你會願意進去看。”

“我現在做的就是到處撒種子而已,只要下一代有一個像我們這樣觀念的,要去推廣就已經夠了。”

如果你對考古有興趣,欲知更多詳情可關注“Time Traveller考古學堂”的社交媒體專頁。

更多【】文章:
用繪本教孩子自我保護
帶孩子出遊去!上一堂好玩的成長課
孩子發展遲緩怎麼辦?早期干預與感統訓練是關鍵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