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令鼓现今不仅是在我国深耕,更在世界不同角落遍地开花。尤其是中国,各地节令鼓队如雨后春笋涌现。更有趣的是,根据小曼老师的观察,中国近几年出现的一些鼓队开始回归本源,以当地节气文化命名……
众鼓齐鸣响彻云霄,最适合用来形容每一次由二十四节令鼓队带来的表演,地动山摇、撼人心弦,名不虚传。
ADVERTISEMENT
今年中秋前几天正好到东马砂拉越古晋出席第39届全国华人文化节。无论是最后一站的火炬传递,还是闭幕典礼上,都不乏二十四节令鼓的身影。
今天就来聊聊二十四节令鼓的前世今生,其诞生背景可以追溯到那个影响深远的大时代。1969年的五一三事件、1970年开始推行的新经济政策、1971年提出的国家文化政策,不断对当时的华社带来极大的冲击。
政治与经济权益的丢失,华社无力回天,所以教育与文化成为华社众人为之斗争到底的底线。在文化层面,当时掀起了一股华人文化醒觉浪潮。许多华人社团及学校团体都积极参与文化推动工作,催生出歌乐节、戏剧节、舞蹈节等各项文化活动。
1983年,自众多华团在槟州华人大会堂召开“全国华团文化大会”开始,十五华团领导机构、《国家文化备忘录》、《全国华团联合宣言》、全国华人文化节应运而生。
二十四节令鼓缘起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马来西亚,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二十四节令鼓就是在这样的大时代中诞生的,其中牵涉到两位关键人物——音乐家陈徽崇及诗人小曼(陈再藩)。
根据小曼老师的说法,二十四节令鼓的构思最初是源自1986年新山华社举办的大型中秋园游晚会。那一场活动的成功让小曼老师意识到传统节日所蕴藏的潜能,文化活动与节庆一旦有机结合,非但能够传承传统文化,更能实现本土创新,建构马来西亚特有的华人文化遗产。
1988年4月,第九届全国舞蹈节正好由新山中华公会承办。为了实现构思,陈徽崇老师提出以“九舞”为题,与小曼老师共创主题曲。同时,小曼老师设计了采用9面狮鼓齐擂的启舞仪式营造节庆氛围。这9面狮鼓组成的鼓乐,就是二十四节令鼓的雏形。
九鼓擂鸣的效果极佳,奠定了陈徽崇老师再创造群鼓表演的灵感,再加上当时小曼老师受到台湾作家向阳的诗集《四季》所启发,决定打铁趁热,将传统中国二十四节气与节庆结合,把古代中华民族天地人协调生息的观念融入鼓乐,以24面广东狮鼓集体呈现。
他的想法获得当时新山中华公会会长丹斯里郭鹤尧的支持,于是最后由中华公会及五大乡会共同报效24面鼓,鼓手们则来自新山宽柔中学的华乐团及军铜乐队。
1988年6月12日,趁新山华社举办端午诗节,他们在柔佛古庙前院举办了二十四节令鼓成立典礼。为了让节令鼓有“声”有“色”,他们邀请了12位马新两地书法家为节令鼓题名,将二十四节气分别命名这24面鼓。世界上首支二十四节令鼓队——新山宽柔中学二十四节令鼓队正式成立。
影响力遍及国内外,尤其是中国
二十四节令鼓一经面世就已经引起轰动。同年12月,乡联青在吉隆坡天后宫举办《源之夜》文化汇演,二十四节令鼓队受邀参与演出,激昂的鼓声在都门奏响。次年,二十四节令鼓被带到马六甲参与第六届全国华团文化节开幕礼。这届文化节开启了往后每一届文化节都必须前往三宝山点燃文化火炬的传统,也开始了文化节与节令鼓之间深厚的渊源。
二十四节令鼓自诞生以来就得到华社的大力推广。全国十五华团领导机构,后来催生了堂联,也就是如今的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从十五华团时代开始,其下就设有全国华团文化咨询委员会,而委员会之下则设立了二十四节令鼓推动小组,通过在各地华校设立鼓队,举办培训营、观摩赛等方式,让这项全新的文化活动迅速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最初那几届全国二十四节令鼓观摩赛,基本都是配合全国华人文化节在各州共同展开。
1997年,由吴圣雄教练、庄立翰等鼓手创立的手集团,开启了职业敲击乐团的发展方向。他们最近刚从法国交流回来,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鼓团。
如今,二十四节令鼓迎来了另一个全新的大时代。二十四节令鼓虽然至今仅有三十多年历史,但承载了我国华人的文化传统与精神面貌,是我国原创的文化产物,所以在2009年就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徽崇老师与小曼老师更是先后被列为国家文化人物(华裔目前仅有3人)。
二十四节令鼓现今不仅是在我国深耕,更在世界不同角落遍地开花。尤其是中国,各地节令鼓队如雨后春笋涌现。更有趣的是,根据小曼老师的观察,中国近几年出现的一些鼓队开始回归本源,以当地节气文化命名,比如“雪乡”黑龙江牡丹江有大雪鼓社、浙江衢州有立春鼓社、浙江杭州有立夏鼓社等,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当然,一件事情办成了自然会有魑魅魍魉前来“碰瓷”,正如我从事博物馆事业以来,也碰到了许多滥用博物馆或策展人名义牟利的邪魔外道。这些妖魔鬼怪,往往只想借用文化之名为其私人议程进行包装,通常以打破某某纪录为噱头,实则内容空洞毫无内涵。
我曾在多个场合说过,我国拥有大量保留传承良好的民俗文化遗产,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有三:博物馆化、竞技化及艺术化。二十四节令鼓蓬勃发展,无需通过博物馆化抢救,成熟的竞赛机制与专业鼓队的设立,已满足了非遗竞技化与艺术化的保护条件,二十四节令鼓实质上就是非遗保护的一种典范。所以当小曼老师提及国家文化遗产局计划于2026年将二十四节令鼓提名申遗,我一点都不意外并乐见其成。
比起那些花里胡哨的噱头,以二十四节令鼓之名堂堂正正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纪录。今年的国际二十四节令鼓节暨大马精英赛首度移师首都,大家赶紧去捧场吧!
相关文章: 林家豪/“小众”的福建月饼 阿蓟/Pekasam,一道慢活美学的料理 彭健伟/清酒自动售卖机 李系德/猴子采茶马骝搣 并非烂茶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