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令鼓現今不僅是在我國深耕,更在世界不同角落遍地開花。尤其是中國,各地節令鼓隊如雨後春筍湧現。更有趣的是,根據小曼老師的觀察,中國近幾年出現的一些鼓隊開始迴歸本源,以當地節氣文化命名……
眾鼓齊鳴響徹雲霄,最適合用來形容每一次由二十四節令鼓隊帶來的表演,地動山搖、撼人心絃,名不虛傳。
ADVERTISEMENT
今年中秋前幾天正好到東馬砂拉越古晉出席第39屆全國華人文化節。無論是最後一站的火炬傳遞,還是閉幕典禮上,都不乏二十四節令鼓的身影。
今天就來聊聊二十四節令鼓的前世今生,其誕生背景可以追溯到那個影響深遠的大時代。1969年的五一三事件、1970年開始推行的新經濟政策、1971年提出的國家文化政策,不斷對當時的華社帶來極大的衝擊。
政治與經濟權益的丟失,華社無力迴天,所以教育與文化成為華社眾人為之鬥爭到底的底線。在文化層面,當時掀起了一股華人文化醒覺浪潮。許多華人社團及學校團體都積極參與文化推動工作,催生出歌樂節、戲劇節、舞蹈節等各項文化活動。
1983年,自眾多華團在檳州華人大會堂召開“全國華團文化大會”開始,十五華團領導機構、《國家文化備忘錄》、《全國華團聯合宣言》、全國華人文化節應運而生。
二十四節令鼓緣起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馬來西亞,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二十四節令鼓就是在這樣的大時代中誕生的,其中牽涉到兩位關鍵人物——音樂家陳徽崇及詩人小曼(陳再藩)。
根據小曼老師的說法,二十四節令鼓的構思最初是源自1986年新山華社舉辦的大型中秋園遊晚會。那一場活動的成功讓小曼老師意識到傳統節日所蘊藏的潛能,文化活動與節慶一旦有機結合,非但能夠傳承傳統文化,更能實現本土創新,建構馬來西亞特有的華人文化遺產。
1988年4月,第九屆全國舞蹈節正好由新山中華公會承辦。為了實現構思,陳徽崇老師提出以“九舞”為題,與小曼老師共創主題曲。同時,小曼老師設計了採用9面獅鼓齊擂的啟舞儀式營造節慶氛圍。這9面獅鼓組成的鼓樂,就是二十四節令鼓的雛形。
九鼓擂鳴的效果極佳,奠定了陳徽崇老師再創造群鼓表演的靈感,再加上當時小曼老師受到臺灣作家向陽的詩集《四季》所啟發,決定打鐵趁熱,將傳統中國二十四節氣與節慶結合,把古代中華民族天地人協調生息的觀念融入鼓樂,以24面廣東獅鼓集體呈現。
他的想法獲得當時新山中華公會會長丹斯里郭鶴堯的支持,於是最後由中華公會及五大鄉會共同報效24面鼓,鼓手們則來自新山寬柔中學的華樂團及軍銅樂隊。
1988年6月12日,趁新山華社舉辦端午詩節,他們在柔佛古廟前院舉辦了二十四節令鼓成立典禮。為了讓節令鼓有“聲”有“色”,他們邀請了12位馬新兩地書法家為節令鼓題名,將二十四節氣分別命名這24面鼓。世界上首支二十四節令鼓隊——新山寬柔中學二十四節令鼓隊正式成立。
影響力遍及國內外,尤其是中國
二十四節令鼓一經面世就已經引起轟動。同年12月,鄉聯青在吉隆坡天后宮舉辦《源之夜》文化匯演,二十四節令鼓隊受邀參與演出,激昂的鼓聲在都門奏響。次年,二十四節令鼓被帶到馬六甲參與第六屆全國華團文化節開幕禮。這屆文化節開啟了往後每一屆文化節都必須前往三寶山點燃文化火炬的傳統,也開始了文化節與節令鼓之間深厚的淵源。
二十四節令鼓自誕生以來就得到華社的大力推廣。全國十五華團領導機構,後來催生了堂聯,也就是如今的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華總)。從十五華團時代開始,其下就設有全國華團文化諮詢委員會,而委員會之下則設立了二十四節令鼓推動小組,通過在各地華校設立鼓隊,舉辦培訓營、觀摩賽等方式,讓這項全新的文化活動迅速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最初那幾屆全國二十四節令鼓觀摩賽,基本都是配合全國華人文化節在各州共同展開。
1997年,由吳聖雄教練、莊立翰等鼓手創立的手集團,開啟了職業敲擊樂團的發展方向。他們最近剛從法國交流回來,是我國首屈一指的鼓團。
如今,二十四節令鼓迎來了另一個全新的大時代。二十四節令鼓雖然至今僅有三十多年曆史,但承載了我國華人的文化傳統與精神面貌,是我國原創的文化產物,所以在2009年就已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徽崇老師與小曼老師更是先後被列為國家文化人物(華裔目前僅有3人)。
二十四節令鼓現今不僅是在我國深耕,更在世界不同角落遍地開花。尤其是中國,各地節令鼓隊如雨後春筍湧現。更有趣的是,根據小曼老師的觀察,中國近幾年出現的一些鼓隊開始迴歸本源,以當地節氣文化命名,比如“雪鄉”黑龍江牡丹江有大雪鼓社、浙江衢州有立春鼓社、浙江杭州有立夏鼓社等,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當然,一件事情辦成了自然會有魑魅魍魎前來“碰瓷”,正如我從事博物館事業以來,也碰到了許多濫用博物館或策展人名義牟利的邪魔外道。這些妖魔鬼怪,往往只想借用文化之名為其私人議程進行包裝,通常以打破某某紀錄為噱頭,實則內容空洞毫無內涵。
我曾在多個場合說過,我國擁有大量保留傳承良好的民俗文化遺產,而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途徑有三:博物館化、競技化及藝術化。二十四節令鼓蓬勃發展,無需通過博物館化搶救,成熟的競賽機制與專業鼓隊的設立,已滿足了非遺競技化與藝術化的保護條件,二十四節令鼓實質上就是非遺保護的一種典範。所以當小曼老師提及國家文化遺產局計劃於2026年將二十四節令鼓提名申遺,我一點都不意外並樂見其成。
比起那些花裡胡哨的噱頭,以二十四節令鼓之名堂堂正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紀錄。今年的國際二十四節令鼓節暨大馬精英賽首度移師首都,大家趕緊去捧場吧!
相關文章: 林家豪/“小眾”的福建月餅 阿薊/Pekasam,一道慢活美學的料理 彭健偉/清酒自動售賣機 李系德/猴子採茶馬騮搣 並非爛茶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