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认为在没有选择的大局前提下,从2023年6州选举开始,把手中的一票投给了巫统。
1982年和2004年大选,华裔选民大力支持国阵。这两届大选都有一个共同点:即1982年是时任首相马哈迪第一次领军,2004年则是时任首相阿都拉第一次领军。2008年,社交媒体已经问世,而纳吉第一次领军时的2013年大选,社交媒体已经取代曾经被控制得很严的传统媒体,成为选民获取政治信息的最重要来源。
ADVERTISEMENT
国阵或者其前身“联盟”,第一个输掉的州政权,不是马来同胞为主的吉兰丹,而是华裔众多的槟城。1969年,执政槟城的联盟∕马华,败给了新生的反对党──民政党。虽然民政党创始人已故敦林苍佑也曾担任马华总会长,但华人开始埋下反“联盟/国阵”的种子。
在伯拉执政后期(2008年之前),也是社交媒体开始发展的时期。华裔不再只是依赖主流媒体、亲朋戚友的信息来源来理解政治。当时,脸书面世之前,就已经有Friendster或者MSN Messenger等等。
而部落格的诞生,也造就了第一代网红。以往,“政见”都是通过报刊上刊登的文章来传达,而在2008年大选之前,部落格已受到选民青睐,成为他们阅读的管道。第一代政治部落客,包括刚刚过世的拉惹柏特拉(Raja Petra Kamaruddin)、黄泉安、行动党元老林吉祥等。
有了社交媒体,华裔选民的心态和行动都比较集体化、共同化。2008年大选,几乎是在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国阵丢失5州政权。那个时候,民联打出的口号是“否决国会三分二多数议席优势”。这个口号在华裔选民中迅速发酵。
接下来的10年,民联和希盟主要抨击国阵的贪污腐败,以及种族主义。那个时候的课题,包括“伯拉女婿-凯里”掌控首相办公室、纳吉和蒙古女郎、巫统领袖过着奢华的生活(包括“查宫”、“基宫”),以及一直发生的与种族相关课题,如统考、固打制、华教等等。
华裔选民集中的地区,都是马华、民政和行动党较量的选区。
2009─2010年,当Youtube已经在马来西亚被广泛使用时,某个用李小龙电影《精武门》窜改台词的桥段,把“马华”和“民政”影射成“卖华”和“蚊症”的台词,令很多华裔开始以“卖华”来形容马华,直至今天。
当时,只要巫统有任何过错,就是拿马华来开刀。巫统领袖贪污腐败,就是马华包庇、助纣为虐;巫统不承认统考,制度化拨款华教,就是马华卖华;固打制度保留,就是汉奸马华的责任。因此,马华在华人选区,由2004年的30多席,跌到2008年的15席,2013年的7席,2018年的1席,到了2022年也只有2席,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在行动党和希盟的政治渲染下,华裔把巫统当成万恶根源,每一次大选都主打铲除国阵、推翻“贪污腐败,种族主义”的巫统,当然也“顺带”一并铲除其党羽马华和国大党。2008年到2022年,亦是如此。
然而,今天,总算看清了现实。第一,希盟的领导也没让很多华裔看到政治人物的贪污腐败风气断根,特别是一些希盟领袖被控。现在希盟“被迫”与巫统合作,撤销了对巫统领袖的贪污控状,华裔不但忍着,也认了。
第二,若巫统不“种族主义”,其他政党就会“趁虚而入”。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种族主义”一词,不是笔者本身的看法,而是华裔的观点。
巫统、国盟、敦马,甚至今天首相安华的部分做法,都被华社认为是“种族主义”。但同样的,土著认为华裔领袖才是种族主义、分裂国家团结的罪魁祸首。反而,在排除一马公司丑闻的情况下,大家在心里都觉得纳吉才是最不种族主义的首相。
此外,国盟趁巫统和希盟不够“土著”及“宗教”,乘虚而入,以土著和宗教课题来收服马来民心,导致首相安华必须搁置希盟对华社的承诺,与国盟比拼何者更亲“土著”和“宗教”。
就拿这两点来说,巫统与国盟都是“种族主义”,都有“贪污腐败”的印象,华裔认为在没有选择的大局前提下,从2023年6州选举开始,把手中的一票投给了巫统。这两点就是造成了华裔最终还是要投给巫统的困境,而现在似乎也没有其他的选择。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