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26/09/2024

手语

Dawn

聋人

马来西亚聋人倡导与福祉组织

张伟义

马来西亚手语

视觉语言

BIM

Bahasa Isyarat Malaysia

聋人自我发展中心

PMY

KTBM

身障人士法令

【马来西亚手语/02】本地聋人新语言BIM如何养成?

报道:本刊 白慧琪 摄影:本报 赖国华、刘永发
对BIM有兴趣可以参考一些书籍。(PMY提供)

的母语就是,然而很多聋人孩童在家没有接受良好的语言训练,错失了掌握的先机。

报道:本刊 白慧琪
摄影:本报 赖国华、刘永发

ADVERTISEMENT

“你比的手语是马来语还是英语?”
“手语是不是全球互通的啊?”

以上算是有关手语最常见的迷思。聋人群体(Deaf)不断提醒,手语和口说语言都是语言的一种。马来西亚聋人群体普遍使用的是,BIM),有自己的语法结构,并非字面翻译自英语或马来语,和其他国家的手语也不同。

然而,追溯历史,BIM是非常新的语言。那,它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展出来的?

【马来西亚手语简史】

“任何语言的开始和发展都是一样的,只要有人相互沟通,就会发展出语言。”(DAWN)联合创办人(Anthony Chong)写道,聋人也是人,需要沟通来表达需求、担忧、想法和情感,于是透过双手来表达,相互比畫。

张伟义解释,以前有种假设,若聋人开始比手语,就再也不会掌握说话和聆听的能力了,因此禁止聋人孩子比画。

“大部分聋人出生在听人家庭,他们自小在家通常不会接触到其他聋人,因此在家中发明了自己的沟通系统,成为‘家庭手语’(home sign)。”当一个聋人遇见另一个聋人时,他们尝试用各自的家庭手语沟通,如此一来这样的语言不断发展开来。

趁着9月23日是国际手语日,透过文字采访张伟义,了解手语。他是马来亚大学首位聋人博士,握有语言学硕士学位。2018年,他曾发表期刊文章〈马来西亚手语发展〉,梳理这个特属于马来西亚聋人群体的语言发展脉络。

我国于独立前,1954年才在槟城成立联邦聋人学校(Federation School for the Deaf,FSD,现为联邦特教中学),当时共有7名学生。然而,这些学生被禁止比手畫脚,为了不被惩罚,他们只在老师看不见或宿舍里,偷偷比畫沟通。

聋人被禁止比手语?“因为当时有种假设,如果聋人开始比手语,就再也不会掌握说话和聆听的能力了。”张伟义解释,那个年代的家长和老师因此禁止聋人孩子比畫,每天逼他们开口说话和聆听,这样才能融入主流社会,和其他人沟通。不仅如此,很多家长还尝试各种方法治疗孩子,希望他们恢复听力,和一般听人一样。

用BIM“说”:你好吗?
1. 双手放在胸前。
2. 双手比大拇指,表情挑眉表示疑问。

直至1964年,曾到美国高立德大学(Gallaudet University)修习手语通译课程的陈叶(Tan Yap),引进美国手语(American Sign Language,ASL),开始在柔佛教导未能完成学业的聋人。1968年,他在吉隆坡开设聋人学校,并于1973年在吉隆坡YMCA开设聋人俱乐部,让成年聋人能聚集社交。

1978年,马来西亚落实“综合沟通法”(total communication)教育理念,根据马来文字根(kata dasar)和词缀(imbuhan)创造了3500个手势码,并作为教学目的出版成书。这就是“手势马来语”(Kod Tangan Bahasa Malaysia,简称“”)。

一直到1997年马来西亚聋人联合会(Malaysia Federation of Deaf,MFD)成立,开始搜集整理我国各地常用的手语文字(sord),终于在2000年集结成第一本《马来西亚手语大全》(Buku Bahasa Isyarat Malaysia),2003年和2016年出版第二和第三本。

马来西亚聋人联合会进一步推动立法承认马来西亚手语(BIM)的地位,最终在2008年《》(Akta OKU 2008)将之规定为马来西亚聋人群体的官方语言。

【1950年代聋人的处境】

从上述历史脉络可见,BIM发展历史其实很短,不到30年。但聋人不是近代才出现的群体。

张伟义分享,1950年代起,聋人才渐渐进入社会的视野。“就像性少数群体(LGBTIQ)害怕异样眼光而不敢站出来,1950至1980年代间,聋人群体也不太敢公开比手语。”在人潮多的地方,他们只能找个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私下交谈,小心翼翼地比手语沟通。

吉隆坡YMCA聋人自我发展中心(Pusat Majudiri ‘Y’ For The Deaf,PMY)教课的尤洁丝(前排中)指导第一级,除了基本手语词汇,也教授聋人文化。

整个社会对聋人群体有太多刻板印象,不少父母为聋人子女感到羞耻,把他们藏在家里,出门也不让他们“说话”。社会长期规范所有人,包括聋人,要具备说话能力才是一个完人。很多父母因此认为,如果聋人孩子不能说话,将来就不能找到好工作。甚至直到现在,还有父母强迫聋人孩子开口说话,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因此,聋人孩子的教育出了很多问题。”张伟义解释,在1950年代只有一间联邦聋人学校(FSD)。据他了解,1970年代KTBM推介后,才有比较多学校录取聋人学生。也有家长认为,聋人孩子上了学也没用,与其浪费钱,不如让他们待在家里。

“即使让聋人孩子上学,他们很容易迷失在课堂里,难以理解老师在教什么。”

【聋人教育失灵】

这关系到聋人缺乏学前教育,以及在课堂上语言运用的差异。

张伟义解释,一直以来家长和政府认为,聋人应该先学马来文或英文作为第一语言,如果先学手语,会影响到他们吸收其他语言。“这是错误概念。”他认为,聋人要建立BIM语言基础,才能促进认知发展。

聋人的母语就是手语,然而很多聋人孩童在家没有接受良好的语言训练,错失了掌握BIM的先机。等他们上小学时,掌握的BIM几乎为零,他们还在学习怎么比畫的时候,同时还要学习其他科目。反观各源流学校的学生,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母语如华语、马来语、淡米尔语,再来学习各种科目,这对聋人学生非常不公平。

用BIM“说”:謝謝
1. 手掌先摆在下巴前。
2. 手掌朝上,往下放。

另外,张伟义认为,聋人教育应该从特殊教育班区分开来。“聋人需要的是以BIM作为媒介语,就像华校生用华语上课。”他强调,聋人群体应被视为一个语言和文化弱势群体,而非残疾人士(OKU),他们需要是以BIM为教学媒介语。

“聋人的BIM比马来语、英语还要好。如果马来语、英语不好,他们怎么能透过不熟悉的语言理解其他科目?”

【KTBM老树盘根,BIM法定地位尴尬】

BIM是受到聋人群体认可和2008年身障人士法令承认的语言。不过,这套法令如同无牙老虎,约束力不高,BIM并不完全受到官方认证。

张伟义分享,现在学校老师依然被特殊教育司(Bahagian Pendidikan Khas)规定使用KTBM来教学BIM。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学生Asmak Asaari和Syar Meeze于今年8月发表的期刊论文〈特教老师教导聋人学生的马来西亚手语应用〉也点出,BIM至今在我国特殊教育还没取得地位,即那并不是老师在教导聋人学生使用的媒介语。大部分特教老师还经常误解,以为在聋人学生之间应使用KTBM,甚至以为BIM和KTBM是一样的。特教老师不了解所使用的手语动作,导致教学和沟通过程混乱,影响学生学习。

KTBM不是語言

张伟义解释,KTBM并不是一种语言,而是将马来文字化成手势符号,包括字根和词缀。

举例:

Saya tinggal di kawasan pedalaman.(我住在内陆地区)

BIM

Laut saya rumah jauh.(靠近胸口比畫“海”,距离胸口约30公分比畫“远”。手语表现得很有画面感。)

1. Laut
2. saya
3. rumah
4. jauh(手往外推时要同时皱眉,表示非常远。如果没有皱眉,只是一般远。)
KTBM

逐字表达,需连词缀也比畫出来,变成Saya tinggal di kawas-an pe-dalam-an.

(KTBM将pedalaman拆开比畫,dalam的意思是“里面”,无法表达出pedalaman“内陆”的意思。)

张伟义点出,马来文因加了词缀而转换意思,常用的人自然明白,但聋人在家或公众场合不常接触到马来文。很多聋人的马来文不好,自然不能比畫好KTBM。如果不了解马来文文法,KTBM是无用的,不能当作日常使用。

他解释,的确有情况会用上KTBM,例如当老师要纠正聋人学生的马来文书写时,讲解词缀。然而,即便是教导马来语,或者其他科目,BIM还是主要的互动和教学媒介语,就如华校用华语教导英语、数学或科学。

张伟义透露,教育部课程发展司正着手计划将BIM纳入学校科目,预计2027年开始落实。“我参与了这项计划,中小学的聋人和听人学生都有机会上正式的BIM课,和马来文、英文是平等的科目。”

相关稿件:
【马来西亚手语/01】专属大马的“视觉语言” ──BIM
【大马华语02】语言的本地化VS标准化
【遏止虐童/01】虐童不断 越惩处越疯狂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