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病毒的出現,告訴了全體中華民族:食用野生動物的陋習,不管是基於於動物保護和保育,或是公共健康安全的緣由,早就該戒了。
ADVERTISEMENT
即便疫情已幾乎全盤落幕,冠狀病毒的起源,由於關係到全球公共衛生和未來針對類似“病毒跨物種傳播”大流行悲劇的應對,一直都是這幾年分子遺傳學界的熱點研究之一。
學界同時也關注這些年社交媒體種種“美國製造”和“中國製造”等陰謀論的虛假訊息,破壞正規學術研究信譽之餘,也打擊群眾的理性科學文化。更甚的是,小部分打著“學者”之名的研究員,胡亂發表一些未經同儕評鑑的“偽論文”,來博取大眾眼球。
2020和2021年裡,筆者曾在此欄發表過幾篇論述,駁斥這類陰謀論的偽科學說法(例:《誰製造病毒生化武器?》;《冠狀病毒源自美國?》;《大馬穿山甲是冠狀病毒源頭?》),同時也支持病毒的“自然演化論”:亞洲區域某些動物種群的高多樣性,讓病毒基因能通過自然突變、基因互換等機制,加上人們嗜喜野味的文化,使寄生在動物的病毒,在商業過程中具備了“跨物種傳播”條件(詳見2021年7月22日本欄拙作《改變世界的12個字母》)。
當中有關病毒起源的拙作,也談到2020年2月中國華南理工大學研究員上載至學術社交網站Research Gate的一篇“病毒可能源自武漢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的蝙蝠實驗室”,這篇文章爾後也引起國際學界鞭撻它的不科學和荒謬。
到目前為止,沒有確鑿證據顯示冠狀病毒源自中國哪一所實驗室,反而所有已知高素質分子遺傳研究數據,都不約而同指向一個論述:跨物種傳播使動物被感染,動物進入野味市場後,把病毒傳給人類;而疫情引爆的時間點,就在2019年11月中下旬。
2020年1月內,在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被關閉後,中國調查人員共兩次對野味攤位環境採集了923個樣本,以及457個動物樣本(共18個物種),然後以“宏轉錄組測序”(metatranscriptomic sequencing)技術,從樣本中取得RNA序列,並在74個環境樣本中檢測到冠狀病毒,唯無法明確指出哪些物種可能是中間宿主(見2023年4月《Nature》期刊論文)。
這些中國團隊公開分享的數據和資訊,被法國索邦大學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為主的跨國聯合團隊,重新以新的嚴格方式分析;結果發現在特定野生動物攤位範圍內,新冠病毒陽性率有所增加,同時在攤位所有冠狀病毒陽性樣本中,也鑑定出包括果子狸、竹鼠和貉等物種的野生動物DNA(引2024年9月《Cell》期刊論文)。
也就是說,華南市場極有可能是疫情的“起源地”。
可惜的是,由於受樣本限制(尤其是市場內已被銷燬的野味動物),該研究的DNA和RNA分析無法直接鑑定病毒樣本源自什麼宿主物種,也無法確定哪個物種在華南市場傳播冠狀病毒,或者什麼時候釋放病毒。
無論如何,這些新的高素質數據分析,再一次證明了冠狀病毒源自“受感染的野生動物”,而不是什麼“實驗室洩露”的陰謀論。雖然某些方面(比如美國情報機關)堅持認為疫情是“實驗室洩露”引爆的,但也沒有真正的科學證據可以證明。
這些“陰謀論”的依據,主要依賴媒體“猜測”性報道、被扭曲內容原意的學術研究成果,或是如前述研究員發表的未經同儕審核、為某種目的而貿然發表的文章。
更重要的是,冠狀病毒的出現,告訴了全體中華民族:食用野生動物的陋習,不管是基於於動物保護和保育,或是公共健康安全的緣由,早就該戒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