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学海

|

动力青年

|
发布: 9:00am 28/09/2024

文学

作家

新纪元大学学院

邢诒旺

梁馨元

黄子扬

伍燕翎

郑诗傧

文学创作

王修捷

丘凯文

杨隶亚

谢明成

李承澳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有活動】喚醒文學被忽視的力量 新紀元文學創作營&文學獎養成班

图/文:青年特约作者 王修捷

新紀元大學學院日前舉辦了兩個性質接近的文學創作活動:文學創作營與文學獎養成班。作為統籌的新紀元大學學院副校長鄭詩儐副教授說明,隨著社會全球化及中國崛起,語言發展和經濟實力有對等關係,越來越多國家開始系統化地學中文。我們應該進一步提倡學生深化中文應用的能力,這其中包括欣賞與分析。

文化底蘊讓我們走得更遠,保持優勢。我們貌似是大陸港臺以外應用中文領域最如魚得水的一群,然而現今學習趨勢恰恰相反。部分家長認為中文能力只涉及聽、說、讀、寫。隨著全球對文案越來越重視,對語言要求便不只是停留在溝通。另加人工智能的出現,我們唯有深化和強化中文,才能應付未來局面。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去賞析優美的文章,鼓勵孩子更懂得用語言和文字來表達完整的想法。

鄭詩儐提及,日常教書時發現學生很容易放棄表述。當他們無法用語言清晰表述,她都會鼓勵孩子儘量提升這項能力。她本身很重視閱讀與創作,主催這兩個活動,並不是以功利角度看待這件事,而是想透過一些積極因素激發年輕人創作。“年輕人很需要被肯定、需要平臺,得獎無疑是一個最快被關注的渠道。喜歡寫作的人心裡都有同一種聲音,希望被看到,得到有代表性的、評審老師的肯定,告訴他‘你是可以的’。”

有些事情羞於出口,不表示它不存在。她鼓勵青年作者勇於談這件事。到底有什麼方法才可以得到出書或得獎的榮耀?文學獎養成班是基於這點而設立的。至於青年創作營則是下放到更廣的層面。新紀元大學學院適逢其時,除了駐校作家楊隸亞,還有、黃子揚,校友邢詒旺、謝明成、、丘凱文、等人。青年作家,可培養新一代的青年作家。

文學營導師蔡曉玲博士也分析了兩個文學活動的分別:一個是面向明日之星,一個是面向中學生。當然,後者也可以是前者。她相信創作這件事無法通過傳統教學那種老師教學生的輸入方式,但可以通過創作經驗或觀念的分享,讓另一個人有所獲得。

新紀元大學學院副校長鄭詩儐副教授。
新紀元大學學院的學生們與講師和嘉賓們合照留念。

文學獎猶如四年一度的奧運

新紀元大學學院創意與品牌部總監黃子揚也提及,10年前他還是個新秀,文學獎對他的意義是被文壇看見,證明自己,透過參與文學獎拿到進入文壇的入門票。10年後他還是會參加文學獎,看待文學獎卻已有不同觀感。“短短10年內,媒介變化很快。如今每個人都有發表作品和發聲的機會。文學獎保留了一種專業性,經由更專業的眼光去評作品到了什麼水準。讓資深作者去評斷年輕人,對年輕人是很重要的。”

文學獎是一個標杆,如奧運選手不斷鍛鍊自己,四年一次互相競技,看到自己水準寫到哪裡、自己作品是長什麼樣子。透過“新秀的標杆”,透過文學獎去證明自己達到哪個高度,這其中有一種專業性存在。換言之,文學獎在日益氾濫的發聲渠道里,依然是新晉作家的定海神針。

楊隸亞認為,如果文學是你的興趣愛好,無論幾歲都能參加文學獎,文學始終向所有人敞開懷抱,沒有年齡限制,以學生參賽來說,不只能在出社會之前取得一份專業認可,獎金還比在校園打工更多。“我常鼓勵年輕作者多多參賽,因為新手特別有‘得獎運’,他們作品中的純粹,常有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敢,讓我們看見年輕人是如何打破時代框架,這是最可貴之處。”

蔡曉玲則認為,首先還是要找到自己真正關心的事,這應該是比考慮得獎與否、迴響如何,擺在更前面的東西。如果是為了得獎而寫、為了寫而寫,散文的話很容易變成為文造情,小說的話也恐怕會過度炫技。先通過散文與自己對話,回到那些深刻的場景中。不是日常瑣碎的,而是深刻完整的片段。這些片段有可能是當下的處境,也可能是很久遠以前的回憶。但即使是當下的事,它必然是被過去的某些經驗所影響的。沿著時間的長河一直往回追溯。

“這種感覺很奇妙,就像你駕著車在一條路上,你看著旁邊那條與你反方向的路有無數的車,堵著,而你這條道上並沒有車。於是你不斷地駛向過去,一邊寫,一邊追問與思考。如果是發自作者內心的聲音或關懷,即使幻化成小說中虛構的情節,還是能觸及幽微處,讓讀的人——不管是文學獎評審或一般讀者,也有所共鳴。”

文學的社會價值

楊隸亞說道,如果文學是你的興趣愛好,你或許喜歡讀、喜歡寫,其實不一定要參加文學獎,它可以是生活中陶冶性情的存在;倘若你心中嚮往成為一名“作家”,渴望“出書”,那麼規劃自己的“創作方向”就很重要了。

這次的文學寫作課程最關鍵是“構思一本書”的誕生,不再只是把累積多年的作品整理集結,她想和大家分享如何寫“創作計劃大綱”,讓創作者嘗試挖掘自己最關心、最擅長的主題,進而成書——往往這樣的作品最能反映“自己和世界的關係”,也是我們為何會創作的初衷。

文學會帶來怎樣的社會價值?鄭詩儐特地提及一本書籍:林達夫妻所著的《像自由一樣美麗》。一群猶太兒童被拘禁於集中營時恰巧跟文學家、教育家一併羈押,他們貌似沒有明天,但還是抱著一絲希望,可以用文學和藝術去點燃最後的希望與藝術火苗。若兒童能倖存,心中還有一絲光,就可以對抗黑暗。

而文學,就是這種光。“侵略家佔領一個地方首先一定是殘害知識分子及藝術家。他們害怕社會開眼,而我們應該做對的事情:應該讓青少年乃至社會開眼。”

楊隸亞,微型小說講座+即席創作點評。
鄭詩儐,文學作品的出版故事。
蔡曉玲,散文講座+即席創作點評。
王修捷,新詩講座+即席創作點評。
林淑可(左)和梁馨元(右)受邀擔任主講人在座談會分享有關文學安全距離的課題。

相關報道: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有活動】動手升級再造把垃圾變黃金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有話說】看清醫美價值及概念誤區 恢復原有自信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文化說】紙紮藝術需新血夕陽行業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文化說】方誌聰教練:跆拳道展現人生態度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在數字時代閱報,鼓勵中學生緊跟社會動態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有話說】為什麼我會被拋棄?”棄嬰展“提倡尊重生命 

打开全文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