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國內

|

全國綜合

發佈: 5:16pm 28/09/2024

廿四節令鼓

吳聖雄

廿四節令鼓

吳聖雄

廿四節令鼓總決賽  3千人見證最強鼓隊  

供夜报/二十四节令鼓赛今举行
眾嘉賓和贊助人上臺擊鼓為第六屆二十四節令鼓國際鼓節暨全國精英總決賽開幕;前排左起為拿督林秋雅、覺誠法師、丹斯里李金友、諾麗扎、陳再藩、莫哈末尤斯里、尤玲燕 、吳聖雄、郭清江、謝松坤博士、拿督威拉巫光倫、胡志強、蕭斐弘。(陳啟基攝)

(吉隆坡28日訊)2024年第六屆二十四節令鼓國際鼓節暨全國精英總決賽今日在吉隆坡會展中心議會劇場隆重舉行,近3000人出席共同見證大馬最強鼓隊的誕生。

儘管早前曾鬧出第六屆二十四節令鼓國際鼓節暨全國精英總決賽與另一場活動“鼓樂課—中華鼓”撞期,但最終兩場活動也都如期舉行。

ADVERTISEMENT

這場原本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全國精英賽,在2018年後,因為2020年冠病疫情爆發而展延,今年是睽違6年後再次舉辦。

賽事首度移師隆市

配合創立36週年紀念,今年的賽事以“三三不盡,六六無窮”主題。這也是迄今已有14年曆史的國際節令鼓節首度從節令鼓“原鄉”柔佛新山移師至首都吉隆坡舉辦。

今年共有6個賽區的8支隊伍參賽角逐最強冠軍,分別是北馬區的日新國中二十四節令鼓隊、中馬區循人中學二十四節令鼓隊和加影育華二十四節令鼓隊、南馬區芙蓉中華中學二十四節令鼓隊和新山寬柔中學二十四節令鼓隊、砂拉越區古晉中華第一中學、沙巴區的沙巴崇正中學,以及東海岸的登嘉樓中華維新國民型華文中學。

同時也邀請了5支國際表演嘉賓,分別是中國華僑大學、潮州潮響鼓社、衢州立春鼓社、眾擊坊和ZingO Festival Drum驚鼓人。

供夜报/二十四节令鼓赛今举行
吳聖雄表示,二十四節令鼓已經走出馬來西亞,在多個國家擁有鼓隊和鼓手。(陳啟基攝)
吳聖雄:各族驕傲 傳播海外

馬來西亞二十四節令鼓協會會長吳聖雄在開幕致詞時表示,二十四節令鼓的藝術形式經久不衰,正如“不因遺產而過時,不因時代而消失”,從大馬開始的二十四節令鼓,不僅成為華人慶祝的文化遺產,更是大馬各族共同傳承和擁有的驕傲。

“我們已證明了,我們的學生中有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甚至是定居大馬的外國人,我們的鼓隊家庭成員從4歲到70歲的都有。”

他指出,這樣的藝術形式發展和普及,以及從大馬傳播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如新加坡、中國、臺灣、印尼、泰國、汶萊、澳洲、英國、美國和非洲。

“如今,根據記錄全球已有500支鼓隊(其中100支在中國)和4萬名鼓手。”

“為了大馬的文化和藝術,我們的目標和願景是,展示每支隊伍的技能、才華和藝術價值,證明二十四節令鼓這項傳統藝術形式的不斷發展、成就和積極影響。”

吳聖雄說,通過鼓手的奉獻、努力、毅力和教練的專業知道,最終他們課收穫和諧和創造性的成果。

他指出,這項努力還能提升大馬二十四節令鼓教學方式標準化,統一規則和裁判標準。

他提到,他們的目標與大馬國家文化遺產局的目標一致,即在2026年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名大馬二十四節令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出席的嘉賓包括,旅遊、藝術及文化副秘書長(文化)拿督莫哈末尤斯里、國家遺產局非物質遺產組主任尤玲燕(譯音)、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總會長拿督林秋雅、馬來西亞佛光山總住持覺誠法師、馬來西亞二十四節令鼓協會永久名譽會長丹斯里李金友、ArtFAS四季藝術計劃顧問丹斯里諾麗扎、二十四節令鼓聯合創辦人兼國家文化人物陳再藩、世華媒體集團總編輯兼星洲日報總編輯郭清江、全利資源創辦人兼執行主席謝松坤、“又見馬六甲”大劇院創辦人拿督威拉巫光倫、新山中華公會副會長鬍志強,以及馬來西亞二十四節令鼓協會裁判團顧問蕭斐弘等。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8:00am 24/09/2024
林家豪/大时代中的二十四节令鼓

二十四节令鼓现今不仅是在我国深耕,更在世界不同角落遍地开花。尤其是中国,各地节令鼓队如雨后春笋涌现。更有趣的是,根据小曼老师的观察,中国近几年出现的一些鼓队开始回归本源,以当地节气文化命名……

九舞启舞仪式的设计手稿。

众鼓齐鸣响彻云霄,最适合用来形容每一次由二十四节令鼓队带来的表演,地动山摇、撼人心弦,名不虚传。

今年中秋前几天正好到东马砂拉越古晋出席第39届全国华人文化节。无论是最后一站的火炬传递,还是闭幕典礼上,都不乏二十四节令鼓的身影。

今天就来聊聊二十四节令鼓的前世今生,其诞生背景可以追溯到那个影响深远的大时代。1969年的五一三事件、1970年开始推行的新经济政策、1971年提出的国家文化政策,不断对当时的华社带来极大的冲击。

政治与经济权益的丢失,华社无力回天,所以教育与文化成为华社众人为之斗争到底的底线。在文化层面,当时掀起了一股华人文化醒觉浪潮。许多华人社团及学校团体都积极参与文化推动工作,催生出歌乐节、戏剧节、舞蹈节等各项文化活动。

1983年,自众多华团在槟州华人大会堂召开“全国华团文化大会”开始,十五华团领导机构、《国家文化备忘录》、《全国华团联合宣言》、全国华人文化节应运而生。

二十四节令鼓缘起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马来西亚,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二十四节令鼓就是在这样的大时代中诞生的,其中牵涉到两位关键人物——音乐家陈徽崇及诗人小曼(陈再藩)。

根据小曼老师的说法,二十四节令鼓的构思最初是源自1986年新山华社举办的大型中秋园游晚会。那一场活动的成功让小曼老师意识到传统节日所蕴藏的潜能,文化活动与节庆一旦有机结合,非但能够传承传统文化,更能实现本土创新,建构马来西亚特有的华人文化遗产。

1988年4月,第九届全国舞蹈节正好由新山中华公会承办。为了实现构思,陈徽崇老师提出以“九舞”为题,与小曼老师共创主题曲。同时,小曼老师设计了采用9面狮鼓齐擂的启舞仪式营造节庆氛围。这9面狮鼓组成的鼓乐,就是二十四节令鼓的雏形。

九鼓擂鸣的效果极佳,奠定了陈徽崇老师再创造群鼓表演的灵感,再加上当时小曼老师受到台湾作家向阳的诗集《四季》所启发,决定打铁趁热,将传统中国二十四节气与节庆结合,把古代中华民族天地人协调生息的观念融入鼓乐,以24面广东狮鼓集体呈现。

他的想法获得当时新山中华公会会长丹斯里郭鹤尧的支持,于是最后由中华公会及五大乡会共同报效24面鼓,鼓手们则来自新山宽柔中学的华乐团及军铜乐队。

1988年6月12日,趁新山华社举办端午诗节,他们在柔佛古庙前院举办了二十四节令鼓成立典礼。为了让节令鼓有“声”有“色”,他们邀请了12位马新两地书法家为节令鼓题名,将二十四节气分别命名这24面鼓。世界上首支二十四节令鼓队——新山宽柔中学二十四节令鼓队正式成立。

书法耆老黄石庵题写的“擂动擎天的鼓声,思我不息的薪传”成为二十四节令鼓的精神核心。
影响力遍及国内外,尤其是中国

二十四节令鼓一经面世就已经引起轰动。同年12月,乡联青在吉隆坡天后宫举办《源之夜》文化汇演,二十四节令鼓队受邀参与演出,激昂的鼓声在都门奏响。次年,二十四节令鼓被带到马六甲参与第六届全国华团文化节开幕礼。这届文化节开启了往后每一届文化节都必须前往三宝山点燃文化火炬的传统,也开始了文化节与节令鼓之间深厚的渊源。

二十四节令鼓自诞生以来就得到华社的大力推广。全国十五华团领导机构,后来催生了堂联,也就是如今的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从十五华团时代开始,其下就设有全国华团文化咨询委员会,而委员会之下则设立了二十四节令鼓推动小组,通过在各地华校设立鼓队,举办培训营、观摩赛等方式,让这项全新的文化活动迅速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最初那几届全国二十四节令鼓观摩赛,基本都是配合全国华人文化节在各州共同展开。

二十四节令鼓推动小组最初的5位成员:吴圣雄、云大雄、主任朱芳俊、萧斐弘及蔡泓玑。

1997年,由吴圣雄教练、庄立翰等鼓手创立的手集团,开启了职业敲击乐团的发展方向。他们最近刚从法国交流回来,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鼓团。

20年前的小曼、陈徽崇、吴圣雄及庄立翰。

如今,二十四节令鼓迎来了另一个全新的大时代。二十四节令鼓虽然至今仅有三十多年历史,但承载了我国华人的文化传统与精神面貌,是我国原创的文化产物,所以在2009年就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徽崇老师与小曼老师更是先后被列为国家文化人物(华裔目前仅有3人)。

二十四节令鼓之父——小曼(陈再藩)与陈徽崇。

二十四节令鼓现今不仅是在我国深耕,更在世界不同角落遍地开花。尤其是中国,各地节令鼓队如雨后春笋涌现。更有趣的是,根据小曼老师的观察,中国近几年出现的一些鼓队开始回归本源,以当地节气文化命名,比如“雪乡”黑龙江牡丹江有大雪鼓社、浙江衢州有立春鼓社、浙江杭州有立夏鼓社等,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当然,一件事情办成了自然会有魑魅魍魉前来“碰瓷”,正如我从事博物馆事业以来,也碰到了许多滥用博物馆或策展人名义牟利的邪魔外道。这些妖魔鬼怪,往往只想借用文化之名为其私人议程进行包装,通常以打破某某纪录为噱头,实则内容空洞毫无内涵。

我曾在多个场合说过,我国拥有大量保留传承良好的民俗文化遗产,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有三:博物馆化、竞技化及艺术化。二十四节令鼓蓬勃发展,无需通过博物馆化抢救,成熟的竞赛机制与专业鼓队的设立,已满足了非遗竞技化与艺术化的保护条件,二十四节令鼓实质上就是非遗保护的一种典范。所以当小曼老师提及国家文化遗产局计划于2026年将二十四节令鼓提名申遗,我一点都不意外并乐见其成。

比起那些花里胡哨的噱头,以二十四节令鼓之名堂堂正正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纪录。今年的国际二十四节令鼓节暨大马精英赛首度移师首都,大家赶紧去捧场吧!

相关文章:
林家豪/“小众”的福建月饼
阿蓟/Pekasam,一道慢活美学的料理
彭健伟/清酒自动售卖机
李系德/猴子采茶马骝搣 并非烂茶渣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