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优活

|
发布: 12:27pm 28/09/2024

修行

素食

佛教

佛光山旗山禅净中心监寺

慧专法师

一天一餐素食

减缓地球暖化

健康环保概念

佛光山旗山禪淨中心住持慧專法師/每人一天一餐素食,獻一己之力,減緩地球暖化

报道:本刊 张露华、图:佛光山东禅寺提供

佛光山旗山禪淨中心住持慧專法師說,當今推動不是為了宗教,而是為了永續環境。“從各種數據條件來說,每人,就可以減緩地球暖化。地球是我們共同居住的因緣,我們何不改變一下,讓我們對環境盡一分心力……

ADVERTISEMENT

素食與,在很多人心中都是畫上等號,導致不同信仰的人都會抗拒素食,認為素食是佛教徒的宗教文化。

佛光山旗山禪淨中心住持慧專法師卻說,當今推動素食不是為了宗教,而是為了永續環境,以飲食的方式改善整個人類世界的食物製造鏈對於土地的破壞。

他常對推動素食的朋友們說,無需用很強硬方式規範“素食”定義,而是需要對人們說明素食如何友善環境,而肉類在製造上增加碳排等環境隱憂。傳達藉由飲食改變生活習慣,用一己之力改善土地的惡化的狀況。

“從各種數據條件來說,每人一天一餐素食,就可以減緩地球暖化。地球是我們共同居住的因緣,我們何不改變一下,讓我們對環境盡一分心力。”

慧專法師認為,從環境作為開始推動素食,才能夠有明確、積極的立場。很多人直觀認為吃素是佛教徒的信仰戒條,但其實原始佛教託缽乞食,託到什麼就吃是不可撿擇的,後佛教東傳至中國,梁武帝篤信佛教,經典所載食肉殺生是慈悲之行相違,才透過政治力量規範佛教徒茹素。

以健康環保概念推動素食 

有人說濟公“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來為自己食肉找到一個說詞。但師父卻認為這是心態問題。他引用星雲大師的“素心”之說來說明。

“師父說吃素是因為‘不忍以眾生骨肉為飲食,培養對每一個生命生存權的尊重’。

“如果自身的飲食需要藉由殺害另一個生命,寧可選擇去除口腹之慾,而要保全另一個生命。對應到濟公的那段話,如果心中有佛祖,怎會‘放任’讓酒肉穿腸過呢?”

他認為,佛教徒或信仰者可以站在不殺生為最優先或最終目標作為飲食,接受當下因緣所得的任何東西。不要因為自己吃素而去影響他人的生活。如在不得已時,三淨肉(不為自己而殺的三淨肉)或“鍋邊肉”也是一個巧變的方式,總之茹素要長養自己的悲心,同時也要給他人方便,才有推廣的可能。

“有時候對茹素的誤解,因信仰不同而阻斷的因緣,是一件相當可惜的事。所以臺灣很多蔬食團體現大多不是以宗教之名行推動蔬食,而是以健康與環保概念,馬來西亞也可以以這樣的方式推動素食。”

每分每秒都是

慧專法師曾經擔任臺灣佛光山雲居樓大寮(廚房)典座(煮飯)10年之久,每天要張羅常住大眾700人,以及大量參訪信徒或遊客的膳食。

他憶述,最多人用餐的一次是1萬8000人,但因為飯堂最多隻能容納4800人,所以唯有分時、分流讓大家用餐。

佛光山是有制度及完整行政資源的組織,每天來山的人數及團體都會完整記錄,以作數量管控。但有時難免會有一些無常的事情,如突然增加的團體,掌廚的人必須要有危機意識,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儘管如此,但他表示,在道場只要發心做一件事,很多龍天護法來促成。如那次供應1萬8000人的膳食,正值農曆新年,登記出席者僅三千多人,但出席人數和來山香客不斷進來,準備的食材已經不敷使用。

他表示,佛光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門規,必須為每個參訪的貴賓提供足夠的飲食,遇到任何突發情況,就要巧妙運用當下的資源,掌廚的人必須要有智慧,調整每一個細節。

“那個當下知客師父歡喜迎賓,我雖憂心,但更重要的是解決當下問題。事後回想,當時每分每秒都是修行,這樣的經驗提醒我們,把時間花在情緒,不如用在解決問題本質。”

“我覺得那是一個非常奇妙的因緣,我們沒有預備這麼多的食材,但是當天卻有兩個慈善單位送來兩卡車與當天菜單一模一樣的食材。”

慧專法師表示,這道理與我們生命是相似的。生命中總會出現許多無常與問題,與其把時間花在抱怨、後悔、生氣,不如爭取時間思考解決方式的策略,所以在大寮工作也是一種修行。

在大寮工作10年,體悟到大寮雖有作業流程與計劃,但也常有超乎預期的事。回顧過去,他認為唯有老實修行,關照自己,才能在這個地方找到自己。

“我覺得大寮或佛門廚房,是一個訓練祖師大德地方,因為在這裡面用智慧累積去解決所有問題,藉由各種因緣條件展現我們的狀態,過程中看到自己不足,彰顯我們修行的重要性,那個就是修行要達到的目的。”

慧專法師表示,在大寮管理弟子與義工也是一門功課。如有一次他聽到一個知事反映大寮工作忙到沒有機會去上殿,他便思考是否可以改變調整的地方,於是在爐灶開啟或工作之前做一個簡單的早課,隨後唸誦師父上人寫的晨起祈願文。結束後再集中一起持誦《心經》與讀誦祖師大德《侍廚》一文,最後討論今天要檢討及改善的地方。

“通過這個過程,我們都很清楚當下就是在一個修道的過程,而不是僅僅做事。”

初心決定後來的因果

傳統華人家庭會供奉灶神,在佛教裡面灶神就是大聖錦納羅王,作為大寮主事會如何詮釋灶神?

慧專法師表示,過去在禪門裡面錦納羅王是很重要的,是大寮的守護菩薩象徵。

他表示,在佛門裡面,大寮不是訓練一個廚子,而是長養我們能夠成為一個修道心的行者,從烹調過程當中去轉化,看到自身當下的修行因緣不足而立即改正及提升。

他提到,食材有好有壞,生熟也有時,運用時需要以“平常心”看見其特性。今天我們能夠接受信徒的供養,不會對品質優劣生起貪喜之念與嫌棄之心,圓滿信徒的供養心。

他表示,食物本身有它的生命作用,如明朝紫柏大師曾經說過:“水在釜中,非火不能熱也;種在土中,非春不能生也;愚在心中,非學不能破也”,此即星雲大師所言:“有佛法就有辦法;當你面對外境的態度和觀念,決定了你煩惱的樣子”。

“在我們學習過程中,越傲慢自大就越無法破除心中的那一份愚,而那個愚沒有辦法破,就無法真正學習。若在這個過程中不懂得尊重食材,就沒有辦法看到生命真實的意義。”

追求精緻飲食是現代人的執著之一,但慧專法師卻認為,執著與堅持在一線之間,視乎站在什麼角度看這事情。

他比喻,若只是為了講究與追求精緻,過程中失去原本初心,吃下那麼多精緻東西,對健康真的有幫助嗎?反之,如果以身體健康為最重要目標,選擇是為了讓健康狀態更好,那健康狀態也是一種良好的執著。

“初心是什麼決定後來一切的行為,倘若我們帶著修行的心,這份心意態度如同珍珠瑪瑙般珍貴,若沒有這些良善的態度,食材可能會浪費無度,同時也造成許多無謂的執著。”

慧專法師表示,佛門中有句話說“金衣缽、銀客堂、珍珠瑪瑙下廚房”,這句話描述了叢林寺院裡3個關鍵角色的重要性與珍貴。

衣缽,就是管理寺院總務的負責人;客堂是寺院公關角色,負責接待來訪賓客;廚房則是寺院飲食供應的核心,若他們缺乏因果觀念或對大眾缺少用心,整個道場的運行就可能受到影響。

他表示,寺院裡負責大眾日常飲食者稱為“點座”,而烹調食物的地方是“大寮”,即現代的廚師與廚房。典座作為行單之一,是修行者日常修心的重要環節,透過廚務勞作來培養福德,因此他們的重點不在於豪華食材,而是清潔衛生,讓大眾吃得健康與快樂。

“因此‘珍珠瑪瑙下廚房’,不僅僅是形容這些角色的珍貴,而是讚美他們在日常工作中的深厚心意和修行態度。”

相關文章:
【老有所依】謝亞歷:唸佛,我不覺得寂寞
【生命留書2.0】感恩我來過人間
照顧末期病人,該如何拿捏餵食分量與技巧
最殘忍也最仁慈的對話/如何減少末期癌患、癌童痛楚,讓他們在愛中離開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