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消費是短期的幻景,背後並不反映經濟實力的增強,而是疫情期間積壓的需求的突然被釋放了,也因疫情時有錢沒地花,如今有了些錢在手就大買特買,突然醒悟:錢那麼難賺,我幹嘛要這樣大手大腳的花?
ADVERTISEMENT
中秋節後特地到大賣場走一趟,看那些節前貴森森的月餅禮盒,節後有沒有打折。
為了迎合時興的健康飲食潮,時下月餅都強調少甜或無糖,體積也比較小,口味倒是推陳出新,除了經典豆沙蓮蓉伍仁,各種茶類水果餡也來湊熱鬧。
小小的月餅裝在大大禮盒裡,主打高端大氣上檔次,沒一兩百令吉都別想帶回家。
這樣高級的月餅禮盒,相信每年都滯銷,今年更“壯觀”─大賣場把各攤位賣不出去,又退不回去的月餅禮盒,統統堆疊起來,掛上五折牌子。那些精美華貴,可以當首飾盒、化妝箱、收納器、或純粹擺在櫥裡都好看的包裝盒子與提籃,頓時成了半價品。
圍觀的人不少,不過他們並沒有因打五折而大買特買,畢竟月餅這種應節食品,過了中秋就不太想吃了。
眼看堆高高的月餅禮盒沒買出多少個,大賣場過後在社媒貼文,大大個字“70%”,近200令吉一盒的月餅,幾十塊錢就可以打包帶走,太划算了。
但打了骨折的月餅,賣得動嗎?
做過月餅攤位銷售員的鄰居說,過去月餅非常暢銷,疫情後更一度出現“報復性消費”,人人都很捨得買包裝“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月餅禮盒。中國香港進口的、五星級酒店的、著名酒家的,只要看上眼就付錢帶走兩三盒,“說是疫情後都看開了,現在不吃,等以後擺在照片前咩!”
這樣的熱銷大賣,讓商家看到勢頭,以為月餅又重現“一年不用做,做了吃一年”的盛世光景,於是大事佈置、大量引進、像辦年貨市場似的辦起月餅促銷場。只是,今年卻踢到鐵板,市場買氣大減,賣不出去的月餅禮盒,統統打骨折,還是賣不動。
單是月餅走勢,還真能看到市場買氣真的大不如前。當“報復性消費”衝動冷卻後,信用卡與個人貸款賬單追上門時,市場雖不至於像國庫控股研究所(KRI)副總監任紹龍所形容“死氣沉沉、搖搖欲墜”,也八九不離十了。
“咦,不對啊!你看機場幾多人,單單一個長週末,馬泰邊境幾塞車、新手機新手錶一開賣,幾多人漏夜排隊還買不到。
“你看那個誰誰來開演唱會,大幾百元的門票都是秒殺的,誰說市場不好了?”
這樣的論調,灌滿在本報新聞下,其實沒有絕對的對或錯。我們在學校假期或長週末,確實在所有消費場合都得人擠人;我們看到新品首賣會的人龍,驚歎時下青年一擲千金面不改色;我們因搶不到演唱會票而嘲諷“誰說經濟不好了”;我們看到網紅開了餐館,賣18令吉的炒飯還得排隊1小時的“盛景”……
任紹龍所說的“死氣沉沉、搖搖欲墜”,太沒有說服力了,不是嗎?
在經濟學裡,這叫“報復性消費”,也叫“炫耀性消費”。經濟學家和觀察員一直都在“危言聳聽”,說整體經濟實力其實並不如表面看來那麼強勁,尤其在後疫情時代,“報復性消費”為這種矛盾現象做了完美又精準詮釋─經歷長期抑制消費後,為了補償而在解封后迅速釋放購買力,無論是演唱會門票、新手機、出國旅行、凡是花錢的都有他的份兒,通過花錢來“彌補”失去的時間。
報復性消費是短期的幻景,背後並不反映經濟實力的增強,而是疫情期間積壓的需求的突然被釋放了,也因疫情時有錢沒地花,如今有了些錢在手就大買特買,突然醒悟:錢那麼難賺,我幹嘛要這樣大手大腳的花?
打骨折的月餅還是賣不動,就是一個警訊了,你要繼續大手大腳的花錢,還是對打了骨折的月餅禮盒,依然心如止水?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