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7:00am 30/09/2024

杂货店

廖文烈

阅读

还是要读书

店小二

杂货店

廖文烈

阅读

还是要读书

店小二

【还是要读书/05】好读店小二|廖文烈:遨游书海,为寡淡生活添调剂

报道˙摄影:本刊 叶洢颖 影音:本刊 林芷桑

怡保白兰园的一家迷你超市藏着一个妙人。

走进超市里,只见“”穿梭在货架之间,将货物井然有序地排好;顾客上门购物,便放下手边的工作到柜台结账,接着继续排货。得闲时,拿起一份《星洲日报》或一本书在角落里细细翻阅,到点下班回家后,继续沉浸在文字书海之中,如此这般两点一线,听起来有些单调寡淡的生活维持了长达18年,连离开怡保的次数都屈指可数。

ADVERTISEMENT

看到这里,一位老者的形象是否从字里行间冉冉升起?然而,他却是一个80后文艺青年;学历不高、学习成绩不好,但饱览群书;甚少踏出怡保,可在书中探索更浩瀚的世界,见过更大的世面。

他,就是

廖文烈在中五毕业后就选择留在怡保,曾在神料店、凉茶店打工,最后在离家只有几条街的迷你超市扎根,一做就是18年。

报道˙摄影:本刊 叶洢颖
影音:本刊 林芷桑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想必曾在大多数人正值年轻气盛时,无数次浮现脑海的想法──不愿就此停下脚步,不甘平凡地过完此生,不想年纪轻轻过着一眼就能望到尽头的平淡生活,总想去外面闯一闯,历尽千帆乘风破浪后或落叶归根或落地生根,经历一番跌宕起伏再归于平静。

但廖文烈并不在“大多数人”之中。

读书让他不平凡

廖文烈在中五毕业后就选择留在怡保,曾在神料店、凉茶店打工,最后在离家只有几条街的迷你超市扎根,一做就是18年。每日早上8时50分,从住家步行到超市对面的杂货铺买报纸,9时准点拉开闸门开始营业,直到中午老板上班,他回家用餐1小时,再回店里工作,傍晚6时30分至7时下班回家,如此循环往复。

看似平淡如白开水的生活,在下班后随着走进书本世界的步伐变得精彩。

廖文烈从中学开始就培养了阅报的习惯,每天大约会花两个小时看一份报纸。

他是爱书人在脸书上的聚集地——“越读者”的其中一位版主,由于他个人专页头像是著名的漫画人物老夫子,并将超市里发生的有趣故事一一记录成“店小二手记”,因此得外号“老夫子”,又称“店小二”。

曾经他以为自己是孤独的者,周遭的爱书人少之又少,一直到2014年通过网络觅得许多同路人。“2014年开始使用脸书加入“越读者”后,发现原来在我身边有很多爱书人。然后在群组里分享我的藏书,最后成了版主之一。”

“我考虑了很久,因为其实我很懒惰去管理,最后决定加入,主要就是希望能够推广阅读。”

他坦言,虽然从中学就已经接触过马华文学,但一直无感,甚至曾产生过“偏见”,但是10年前机缘巧合下阅读梁放、许裕全、杜忠全等马华作家的文章,渐渐改观且深深地爱上马华文学。

“马来西亚的月亮也一样很圆,只是没外国的那么大而已。”于是,他积极地参与“全民阅读”的活动,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马华作家。“如果说马华文坛里谁是我的偶像,那就是李系德。我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喜欢看他的文章,就是他影响我写作的风格。”

网络能打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能跨越地理、身分、阶级限制,轻易地与彼此交流,比如书迷和作者,比如廖文烈与他曾经只能在报章上看过名字的作家。询及通过社交媒体和梁放、杜忠全、潘碧华等马华作家结缘,还成为朋友感觉如何时,他坦率地说:“爽!”

“就是感觉很爽,能够认识在报纸上看到的名字,那种感觉其实是蛮爽一下的。”

不管看不看 先下手为强

从踏进他的家门伊始,触目可及之处皆是书籍,据他初步估算,目前藏书大概一千多本,种类繁多形形色色,其中有不少历史相关和马华文学的书。

这么多书,真的能读完吗?

“有(读完)!只是读了那本书的书名,”他促狭笑道,“其实我读完的书不会超过10%。”

为什么不能先看完一本,再买下一本呢?“看到喜欢的就买,再犹豫下去的话,等下转过头,你真的会和那本书失之交臂,就会错过。”

“因为以前曾经有试过看中一本书,但就是犹豫再三,想了又想。等我决定要买时,已经找不到那本书了。”

也由于他曾体会过这种遗憾,后来一旦看中哪本书,就会果断下手。不管看不看,先下手为强才是王道,总比事后追悔莫及来得强。

有的书则是在他年少时由于经济不宽裕而错过,待他成年后,只要跟这些书再度重逢,他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有的书是我找了很久的,那时候它刚出版,我还是学生,没钱买,最近有人放二手出来,我马上买下来。”

“像这本《吉打二千年》,在1993年时就要卖50令吉,当时的50令吉已经不算是小数目了,但是现在还在卖50令吉就很便宜。”他举例,以前的50令吉在怡保可以一个人去喝喜酒,如今一个人去喝喜酒最少要150令吉至200令吉。

1993年出版的《吉打二千年》,时年11岁买不起的书,在三十多岁时终于买得起了。

万事万物皆逃不过通货膨胀,唯有书的价值不变。他11岁时买不起的书,在三十多岁时终于买得起了。

既然如此爱书,到书店打工岂非近水楼台先得月,能第一时间购买心仪的书籍,不必大费周章,舟车劳顿了,可为何反而选择到迷你市场工作呢?

“因为迷你超市就在我家附近而已嘛,走路可以到。”

他坦言,其实也曾想过到书店打工,只是当时书店并无招聘员工,然后就找到迷你市场的店员工作,不知不觉就工作18年。

宁借钱不借书

虽然网络打破疆域为他带来许多便利,拓宽了他的社交圈子,但相比起网购书籍,他更倾向于到书店慢慢挑选,毕竟有的体验是网店无法提供。“因为我能够看内容、看目录。虽然网络也是可以看目录,但是没办法看内容。”

当然,颇为遗憾的是,如今除了大型连锁书店,怡保当地的书店愈发罕见。“可是我听说,在上世纪50、60年代时,怡保是很多书局的。有人告诉我说,已故的学林书局老板谢满昌先生,年轻时特地从吉隆坡骑脚踏车来怡保买书。”

“如果怡保没有那么多书的话,我不相信谢先生会特意来这里买书。”

此外,菜市场附近的跳蚤市场也曾是他淘书的好去处,当时那里有一个二手书摊,他从学生时代就已经是他们的老主顾。“我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在那边买书,买了很多年。老板娘知道我喜欢看什么书,每次有这类型的书,她会先藏起来等我来买。”

“可是大概七八年前开始,老板娘退休后,轮到她儿子接手,这段时间就是一直没有收到什么好书,他也告诉我最近没有放书出来。”

好在脸书的二手书群出现,让他有了新去处。“除了这个跳蚤市场的二手书摊,基本上我都是在脸书的二手书群买。”

询及有没有开书店的意愿时,他斟酌片刻,给出了一个很现实的答案。“在一个爱书的角度来说,其实在怡保开一间书店是没办法养活一个人的。所以为什么怡保这么多年以来只有一家学乐书苑。”

“而且学乐书苑的老板廖永立本身除了这个书店,还有很多生意,因此才能够支撑下去,如果只是单纯卖书的话,那其实他是做不下去的。”

廖文烈到学乐书苑参加巴金相关的作品讲座,就此与学乐书苑结缘。

若不开书店,是否考虑开个小型图书馆,对公众开放借阅呢?
“绝对没有,”他斩钉截铁地说,“有时候他们把那些书翻到烂了,(这些)都是我的宝贝。”

“我可以借钱给别人,但绝对不借书。”

追求读书的快乐

于他而言,读书与本行毫无关系,甚至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写论文、混学历,单纯因为追求读书的快乐。

“纯粹是自己喜欢,之前脸书上曾经有一个课题引起争议——到底那些书有没有高低之分?其实对我来说,读书是你自己喜欢就好,我没有管它什么高低的,我自己喜欢就好。”

他坦言,“读书”带给他很大的改变。“如果我不是喜欢读书,我觉得我应该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人。就是大街小巷那种最普通的人。但是因为读书,除了让我增广见闻,也对我的人脉拓展带来很大的帮助,在交友方面让我有不同的层次。比如我脸书的脸友基本上都是文友、书友。”

“如果没有读书的话,我觉得我今天什么都不是。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就好像刚刚我说的一无所有、一无是处的感觉。”

廖文烈说读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让他不再是个一无所有的普通人。

这就是读书给他带来很大的变化,改变的不仅是他对于世界的认识,还有他的人生。因此他也乐于当一个买书人,以及传播信息的人。“有些作者自资出版的,或者有些书我觉得值得推荐的,我就会在阅读群组推荐给大家。”

相关报道: 
【还是要读书/01】文字侦探︱许钦斐:化身福尔摩斯,侦破字里行间的错处
【还是要读书/02】阅读播客|芝士份子:深信书本的力量,播客说书你来听书
【还是要读书/03】二手书店|BooKu:读书──能沉静躁动的灵魂,为二手书寻找知音人 
【还是要读书/04】现代说书人|黄康伟: 买书 读书 说书, 寻找社会的另一可能


延伸阅读:
 【杂志新浪潮/01】新兴杂志新气派
 【杂志新浪潮/02】无本|以热血的心,为电影人说故事 
 【杂志新浪潮/03】草稿|零经验,那就从零开始
 【杂志新浪潮/04】跨出纸本,开创不一样的阅读舞台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