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7:00am 30/09/2024

杂货店

廖文烈

阅读

还是要读书

店小二

杂货店

廖文烈

阅读

还是要读书

店小二

【還是要讀書/05】好讀店小二|廖文烈:遨遊書海,為寡淡生活添調劑

报道˙摄影:本刊 叶洢颖 影音:本刊 林芷桑

怡保白蘭園的一家迷你超市藏著一個妙人。

走進超市裡,只見“”穿梭在貨架之間,將貨物井然有序地排好;顧客上門購物,便放下手邊的工作到櫃檯結賬,接著繼續排貨。得閒時,拿起一份《星洲日報》或一本書在角落裡細細翻閱,到點下班回家後,繼續沉浸在文字書海之中,如此這般兩點一線,聽起來有些單調寡淡的生活維持了長達18年,連離開怡保的次數都屈指可數。

ADVERTISEMENT

看到這裡,一位老者的形象是否從字裡行間冉冉升起?然而,他卻是一個80後文藝青年;學歷不高、學習成績不好,但飽覽群書;甚少踏出怡保,可在書中探索更浩瀚的世界,見過更大的世面。

他,就是

廖文烈在中五畢業後就選擇留在怡保,曾在神料店、涼茶店打工,最後在離家只有幾條街的迷你超市紮根,一做就是18年。

報道˙攝影:本刊 葉洢穎
影音:本刊 林芷桑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想必曾在大多數人正值年輕氣盛時,無數次浮現腦海的想法──不願就此停下腳步,不甘平凡地過完此生,不想年紀輕輕過著一眼就能望到盡頭的平淡生活,總想去外面闖一闖,歷盡千帆乘風破浪後或落葉歸根或落地生根,經歷一番跌宕起伏再歸於平靜。

但廖文烈並不在“大多數人”之中。

讀書讓他不平凡

廖文烈在中五畢業後就選擇留在怡保,曾在神料店、涼茶店打工,最後在離家只有幾條街的迷你超市紮根,一做就是18年。每日早上8時50分,從住家步行到超市對面的雜貨鋪買報紙,9時準點拉開閘門開始營業,直到中午老闆上班,他回家用餐1小時,再回店裡工作,傍晚6時30分至7時下班回家,如此循環往復。

看似平淡如白開水的生活,在下班後隨著走進書本世界的步伐變得精彩。

廖文烈從中學開始就培養了閱報的習慣,每天大約會花兩個小時看一份報紙。

他是愛書人在臉書上的聚集地——“越讀者”的其中一位版主,由於他個人專頁頭像是著名的漫畫人物老夫子,並將超市裡發生的有趣故事一一記錄成“店小二手記”,因此得外號“老夫子”,又稱“店小二”。

曾經他以為自己是孤獨的閱讀者,周遭的愛書人少之又少,一直到2014年通過網絡覓得許多同路人。“2014年開始使用臉書加入“越讀者”後,發現原來在我身邊有很多愛書人。然後在群組裡分享我的藏書,最後成了版主之一。”

“我考慮了很久,因為其實我很懶惰去管理,最後決定加入,主要就是希望能夠推廣閱讀。”

他坦言,雖然從中學就已經接觸過馬華文學,但一直無感,甚至曾產生過“偏見”,但是10年前機緣巧合下閱讀梁放、許裕全、杜忠全等馬華作家的文章,漸漸改觀且深深地愛上馬華文學。

“馬來西亞的月亮也一樣很圓,只是沒外國的那麼大而已。”於是,他積極地參與“全民閱讀”的活動,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馬華作家。“如果說馬華文壇裡誰是我的偶像,那就是李系德。我中學的時候就開始喜歡看他的文章,就是他影響我寫作的風格。”

網絡能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人們能跨越地理、身分、階級限制,輕易地與彼此交流,比如書迷和作者,比如廖文烈與他曾經只能在報章上看過名字的作家。詢及通過社交媒體和梁放、杜忠全、潘碧華等馬華作家結緣,還成為朋友感覺如何時,他坦率地說:“爽!”

“就是感覺很爽,能夠認識在報紙上看到的名字,那種感覺其實是蠻爽一下的。”

不管看不看 先下手為強

從踏進他的家門伊始,觸目可及之處皆是書籍,據他初步估算,目前藏書大概一千多本,種類繁多形形色色,其中有不少歷史相關和馬華文學的書。

這麼多書,真的能讀完嗎?

“有(讀完)!只是讀了那本書的書名,”他促狹笑道,“其實我讀完的書不會超過10%。”

為什麼不能先看完一本,再買下一本呢?“看到喜歡的就買,再猶豫下去的話,等下轉過頭,你真的會和那本書失之交臂,就會錯過。”

“因為以前曾經有試過看中一本書,但就是猶豫再三,想了又想。等我決定要買時,已經找不到那本書了。”

也由於他曾體會過這種遺憾,後來一旦看中哪本書,就會果斷下手。不管看不看,先下手為強才是王道,總比事後追悔莫及來得強。

有的書則是在他年少時由於經濟不寬裕而錯過,待他成年後,只要跟這些書再度重逢,他會毫不猶豫地買下。“有的書是我找了很久的,那時候它剛出版,我還是學生,沒錢買,最近有人放二手出來,我馬上買下來。”

“像這本《吉打二千年》,在1993年時就要賣50令吉,當時的50令吉已經不算是小數目了,但是現在還在賣50令吉就很便宜。”他舉例,以前的50令吉在怡保可以一個人去喝喜酒,如今一個人去喝喜酒最少要150令吉至200令吉。

1993年出版的《吉打二千年》,時年11歲買不起的書,在三十多歲時終於買得起了。

萬事萬物皆逃不過通貨膨脹,唯有書的價值不變。他11歲時買不起的書,在三十多歲時終於買得起了。

既然如此愛書,到書店打工豈非近水樓臺先得月,能第一時間購買心儀的書籍,不必大費周章,舟車勞頓了,可為何反而選擇到迷你市場工作呢?

“因為迷你超市就在我家附近而已嘛,走路可以到。”

他坦言,其實也曾想過到書店打工,只是當時書店並無招聘員工,然後就找到迷你市場的店員工作,不知不覺就工作18年。

寧借錢不借書

雖然網絡打破疆域為他帶來許多便利,拓寬了他的社交圈子,但相比起網購書籍,他更傾向於到書店慢慢挑選,畢竟有的體驗是網店無法提供。“因為我能夠看內容、看目錄。雖然網絡也是可以看目錄,但是沒辦法看內容。”

當然,頗為遺憾的是,如今除了大型連鎖書店,怡保當地的書店愈發罕見。“可是我聽說,在上世紀50、60年代時,怡保是很多書局的。有人告訴我說,已故的學林書局老闆謝滿昌先生,年輕時特地從吉隆坡騎腳踏車來怡保買書。”

“如果怡保沒有那麼多書的話,我不相信謝先生會特意來這裡買書。”

此外,菜市場附近的跳蚤市場也曾是他淘書的好去處,當時那裡有一個二手書攤,他從學生時代就已經是他們的老主顧。“我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在那邊買書,買了很多年。老闆娘知道我喜歡看什麼書,每次有這類型的書,她會先藏起來等我來買。”

“可是大概七八年前開始,老闆娘退休後,輪到她兒子接手,這段時間就是一直沒有收到什麼好書,他也告訴我最近沒有放書出來。”

好在臉書的二手書群出現,讓他有了新去處。“除了這個跳蚤市場的二手書攤,基本上我都是在臉書的二手書群買。”

詢及有沒有開書店的意願時,他斟酌片刻,給出了一個很現實的答案。“在一個愛書的角度來說,其實在怡保開一間書店是沒辦法養活一個人的。所以為什麼怡保這麼多年以來只有一家學樂書苑。”

“而且學樂書苑的老闆廖永立本身除了這個書店,還有很多生意,因此才能夠支撐下去,如果只是單純賣書的話,那其實他是做不下去的。”

廖文烈到學樂書苑參加巴金相關的作品講座,就此與學樂書苑結緣。

若不開書店,是否考慮開個小型圖書館,對公眾開放借閱呢?
“絕對沒有,”他斬釘截鐵地說,“有時候他們把那些書翻到爛了,(這些)都是我的寶貝。”

“我可以借錢給別人,但絕對不借書。”

追求讀書的快樂

於他而言,讀書與本行毫無關係,甚至也不是為了應付考試、寫論文、混學歷,單純因為追求讀書的快樂。

“純粹是自己喜歡,之前臉書上曾經有一個課題引起爭議——到底那些書有沒有高低之分?其實對我來說,讀書是你自己喜歡就好,我沒有管它什麼高低的,我自己喜歡就好。”

他坦言,“讀書”帶給他很大的改變。“如果我不是喜歡讀書,我覺得我應該是一個很普通,很普通的人。就是大街小巷那種最普通的人。但是因為讀書,除了讓我增廣見聞,也對我的人脈拓展帶來很大的幫助,在交友方面讓我有不同的層次。比如我臉書的臉友基本上都是文友、書友。”

“如果沒有讀書的話,我覺得我今天什麼都不是。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就好像剛剛我說的一無所有、一無是處的感覺。”

廖文烈說讀書改變了他的人生,讓他不再是個一無所有的普通人。

這就是讀書給他帶來很大的變化,改變的不僅是他對於世界的認識,還有他的人生。因此他也樂於當一個買書人,以及傳播信息的人。“有些作者自資出版的,或者有些書我覺得值得推薦的,我就會在閱讀群組推薦給大家。”

相關報道: 
【還是要讀書/01】文字偵探︱許欽斐:化身福爾摩斯,偵破字裡行間的錯處
【還是要讀書/02】閱讀播客|芝士份子:深信書本的力量,播客說書你來聽書
【還是要讀書/03】二手書店|BooKu:讀書──能沉靜躁動的靈魂,為二手書尋找知音人 
【還是要讀書/04】現代說書人|黃康偉: 買書 讀書 說書, 尋找社會的另一可能


延伸閱讀:
 【雜誌新浪潮/01】新興雜誌新氣派
 【雜誌新浪潮/02】無本|以熱血的心,為電影人說故事 
 【雜誌新浪潮/03】草稿|零經驗,那就從零開始
 【雜誌新浪潮/04】跨出紙本,開創不一樣的閱讀舞臺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