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開書店從來不是容易的事,但不時還是會有特色書店出現,比如專賣二手書的BooKu。
Booku從最初的說書平臺,到設立網上書店,再到成立實體書店辦讀書會等活動,它讓本地讀者多了一個經濟實惠的選擇,也讓閒置塵封的書籍找到下一個知音人。
ADVERTISEMENT
當年誠品要進軍馬來西亞的時候,本地讀者都很期待,不過當時也有很多讀者翹首期盼:什麼時候我們也會有像臺灣茉莉那樣的二手書店?
就在兩三年前,我國終於有了主打中文二手書的Booku。BooKu從一個網上書店和市集的流動書攤,漸漸有了現在的實體店面。雖然它目前的規模無法跟臺灣茉莉相比,但至少本地中文讀者現在多了購買二手書和出售舊書的管道。
BooKu變奏:從創業夢想走向實體店
比起整理新書,二手書處理起來會更加繁瑣。BooKu創辦人黃旭剛可沒時間坐在櫃檯悠閒看書,他一直忙進忙出搬運書籍,一會兒要磨書去除泛黃的部分,一會兒又要消毒書本,經營二手書店在他身上顯得更像是體力勞動。
開書店原本不在他的夢想清單,他大學讀的是馬大土木工程系,畢業後做過大約一年工程師,因為找不到繼續做下去的動力才離職。後來他當過獨中老師和出版社的數學編輯,就在出版社工作的那段時期,因為參加創業比賽才孵化出BooKu。
“那時是MCO(行動管制令)之前,我覺得在出版社好像重複做著同樣的事,跟所謂讀者的距離也有點遠,心想是不是可以做一些屬於自己的事業。”那時候他從報章得知一項創業比賽,他和朋友就以BooKu這名字去參賽,當時的想法是要做一個租借書本的應用程式,結果原本眾籌門檻是8000令吉,他們只籌得500令吉,第一輪就被刷了下來。
儘管創業大賽沒能成功闖關,但參賽時開設的BooKu臉書專頁一直持續經營,真正的旅途原來才要開始。BooKu最初是徵求讀後感的平臺,他以“黃小編”身分跟讀者熱絡互動,漸漸被越來越多人認識。當時他嘗試過拍視頻,可是拍視頻開銷很大,眼見錢快要花光了,他便決定經營二手書買賣。
BooKu網上書店開業是2021年1月,那時因為COVID疫情的關係,很多讀者傾向於在網上買書,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契機。後來BooKu也很踴躍參加文創市集與讀者實際接觸,結果有一次在吉隆坡文創大廈(GMBB)走廊擺攤,被大廈管理層看見,覺得Booku很適合進駐大廈成為租戶,於是他們就從走廊的流動書攤,變成有了自己的實體店。
主動出擊,不能只等讀者上門
有了實體店之後,他覺得不能只是坐著等讀者上門,“書店應該以更主動的姿態去找讀者,所以就想辦一些固定的活動,也就是我想要的讀書會。”他說,從讀者反應來看,辦讀書會的確能夠有效地凝聚讀者,大家互相陪伴的話,在閱讀的路上會走得更長遠。
除了讀書會,Booku也辦一些作者分享會,2024年配合2週年慶還效仿臺灣誠品舉辦24小時不打烊活動。那次的不打烊活動得到各年齡層讀者的熱烈反應,時間越晚越多人出現,給予主辦方以後還要再辦的信心。
現今很多書店都有售賣文創產品,Booku也不例外。黃旭剛說,文創產品不是書店的主要收入,首要目的是想讓本地文創手作人有個地方展示作品,Booku現階段還是以二手書為主。
重新包裝,改變二手書的形象
從創業到現在,Booku一直想辦法改變二手書給人破破爛爛的刻板印象。除了做好磨書和消毒這些基本步驟,在包裝上也會花心思,比如將書盒包裝成禮物的樣子並噴上香水,再附上一些小卡片,希望給讀者有拆禮物的感覺。黃旭剛相當自豪:“雖然(我們)還沒做到很專業的禮物包裝,可是能做到這樣,我覺得已經走在同行的前面。”
這些年,他們已大概摸索出讀者的喜好,比如最暢銷的類型要數社科、翻譯文學和心靈勵志書籍,兒童漫畫的銷量也很不錯,千萬不能小覷小朋友的市場。至於比較難賣的種類,黃旭剛說,早期的大眾文學好像都有流行期,當作品熱度消退或是作者沉寂下來,那些曾經很暢銷的書籍來到在二手市場反而會變得滯銷。
BooKu主要收購近10年內出版的書,除了盜版書、雜誌、結緣品、教科書和漫畫套書不收,其他類型的書籍只要品相不差都會收購。
黃旭剛在BooKu初成立時曾經到臺灣展開“書店之旅”,最大的收穫是去了一直很想去的茉莉二手書店。他特別羨慕茉莉有一個估書的櫃檯,由店員現場為賣家估價,賣家當場知道那些書能賣多少錢,再決定要不要賣。他也很羨慕臺灣二手書店有專門展示古董書籍的書架,可惜BooKu目前無法做到這一點,畢竟鑑定古董書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他自認還沒有這能力。
開書店錢不能不談,走中間偏右路線
BooKu所在大廈裡有其他二手書店,例如有以英文書為主的無人書店,店裡平時無人看管,全憑顧客良心買單。雖然這麼做能夠為店家節省人力成本,但黃旭剛堅持BooKu一定要有店員,不管是為了瞭解讀者需求或是文化交流都好,他認為店員能夠慢慢凝聚更多愛書的人,否則書店就只是商品的買賣,“好像少了人的溫度。”
他清楚知道書店要能夠生存下去,就不能說談錢就是俗氣,不然哪來的錢付員工薪水和店鋪租金?在文化和商業之間,他希望書店偏向文化多一點,他稱之為中間偏右路線。“我們當然還是需要有商業上的考量,可是我儘可能在決策時多辦一些文化活動。”
當初二手書店剛出現的時候,其他書店難免擔心讀者以後會不會只買便宜的二手書而不買新書了。他本身不這麼認為,因為他覺得新書和二手書各有優勢:新書的優勢是讀者能夠先睹為快,二手書的優勢則是價格便宜。他甚至覺得,二手書的出現有望刺激讀者買書的慾望,第一,當讀者把閒置的書籍整理出來拿去賣,他們的書架就會騰出空間容納更多新書;第二,雖然二手書收購價格不高,但讀者賣了書有了錢,說不定就會更有意願去購買新書,所以他認為二手書整體上對書市是加分的。
未來方向:安於現狀?擴張版圖?
過去兩年多,BooKu常常在文創市集擺攤,最頻密時試過一個月大概3場,知名度慢慢打開。但黃旭剛坦言跑市集跑得有點累了,BooKu接下來會減少參加市集“轉攻為守”,畢竟人力有限,他打算接下來專注網店及倉庫運營,以便更好地服務雪隆地區以外的讀者。
對於BooKu的規劃,他其實很有想法,希望未來在北馬和南馬也設立二手書店,尤其南馬的成事機會看來比較高,因為根據BooKu網店的銷售數據,向網店下單的南馬讀者還蠻多。
如果真要在北馬和南馬設立據點,而且要走進社區的話,他認為書店模式可能會難以生存,比較理想是以書店咖啡館(Book Cafe)的模式走入社區。他甚至想過“連鎖不復制”等等的經營模式,也想過是不是可以跟想開書店的人合作,由他供應書籍。
當然,這些都只是他的想法,當前還有人事管理、書庫系統化等事情要處理,所以他也在思考是否應該安於現狀,過過小日子就好?
當初他和兩位朋友一起創立BooKu的時候,其實沒有制定太長遠的計劃,都是先做了再打算下一步。他笑說:“沒辦法想太多,會嚇跑自己啊!”
閱讀,讓我變得開朗外向
BooKu目前藏書量少說有3萬,他不愁沒有書看。至於本身的閱讀喜好,他印象中人生第一本書是小時候在書局買的《三國志》,那時候還稱不上喜歡閱讀,只是偶爾看一看書。
真正愛上閱讀是在中六考完STPM以後,那時他趁假期在一家運動用品店打工,每天午休都會到同個商場的大眾書局看書打發時間,就這樣被九把刀、藤井樹、東野圭吾等人的作品吸引,顛覆以往他認為文學總是艱澀難懂的印象。接著他還閱讀村上春樹及人文社科類的書,總之那個假期他看了大量的書,後來升上大學也花了很多錢在買書上。
閱讀對他的影響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他自認從一個蠻憂鬱和內向的人,“變得比較開朗和有社交能力”。另一方面則是當他感覺挫敗或壓力比較大時,他試過去接觸大自然,例如到河邊放空來緩解壓力,可是到頭來能讓他真正平靜下來的,始終還是拿起書本閱讀。
近年因需要為營銷想點子,他觀看很多短視頻,這些短視頻就像興奮劑那樣,當下雖然能夠滿足他,但沒過多久卻好像過目即忘,不記得自己看了什麼。
“可是書不一樣,書是帶得走的,書的內容會沉澱在心裡比較久。”所以不管世界如何變化,他覺得“還是要讀書”這句話總不會錯。
相關報道: 【還是要讀書/01】文字偵探︱許欽斐:化身福爾摩斯,偵破字裡行間的錯處 【還是要讀書/02】閱讀播客|芝士份子:深信書本的力量,播客說書你來聽書 【還是要讀書/04】現代說書人|黃康偉: 買書 讀書 說書, 尋找社會的另一可能 【還是要讀書/05】好讀店小二|廖文烈:遨遊書海,為寡淡生活添調劑 延伸閱讀: 【書的新形貌/01】二手書──華麗重生,尋找新主人 【書的新形貌/02】電子書──跳脫實物,閱讀彈指間 【書的新形貌/03】鄭秉吉:從線下跨閱線上,閱讀越有味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