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3日讯)故事的主角是一名在国外执业的整形医生,冠病疫情期间,他的母亲因病倒下,他毅然决然地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家乡,接手了家族的海鲜批发生意。回到家乡后,他不仅继续经营生意,还发动商家朋友和顾客每天捐赠海鲜给贫困群体。
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五六年,这位鱼贩辜俊松依然风雨无阻,每天坚持做好事,持续捐赠数百公斤的海鲜。
辜俊松在今年3月期间,趁着斋戒月的机会,向经济陷入困境的穆斯林家庭免费捐赠了150公斤的海鲜。这一举动引起了马来西亚媒体的关注,星洲日报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和转载。
疫期接手家族海鲜生意
在疫情期间,辜俊松接手了家族的海鲜生意。面对因封锁措施导致的海鲜过剩,同时注意到许多人因经济困难无法享用海鲜,他征得了母亲的同意后,决定每天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海鲜。截至目前,他已经将超过60个慈善团体和贫困家庭纳入他的捐赠名单,每天大约有两到三家慈善团体受益。在接受本报采访的当天,他们捐赠了超过500公斤的海鲜。
辜俊松:捐资比捐钱意义大
辜俊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之前他从未意识到,经过多年的亲力亲为,从最初他和岳父、妻子、孩子一起将海鲜送到需要的人家,到现在慈善团体直接上门领取捐赠,让他深有感触:“很多福利团体的条件非常艰苦,因此我希望无论多少,他们都能得到外界的捐助。”
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认为在实际需要的地方捐赠物资比捐钱更有意义,因此他坚持捐物而不捐款。
在接手家族生意后,辜俊松也结识了许多当地的商家,包括餐馆、酒楼、面包店和供应商等。除了维持生意外,他的慈善活动也成为了商友和顾客为社会贡献的一大平台。
他提到,最大规模的一次捐赠活动是在与新加坡艺人联合进行的直播活动,吸引了许多新加坡人参与,一天之内就捐赠了1000公斤的海鲜给当地有需要的家庭和慈善团体。
关注特殊团体需求
辜俊松提到,如果没有这些商友一起参与慈善活动,仅凭他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让更多有需要的人家餐桌上有海鲜可吃。
他强调,捐赠海鲜不仅仅是将鱼虾打包好送给受助者。对于捐赠给特殊团体,如智障儿童院、养老院或特殊儿童院,还需要安排人手将肉去骨,以适合这些特殊群体的需求。
“我们会根据慈善中心的成员数量和类型来决定捐赠的数量和海鲜种类。”
“例如,捐给儿童院的鱼不能太小,而且我们会以优惠价让捐赠者能够低价捐赠,这样即使是像白鲳鱼、斗鲳鱼这样昂贵的鱼类也可以作为捐赠品。这实际上也无形中帮助了B40群体,因为市价被压低,他们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海鲜,改善饮食,因为有些家庭根本负担不起每天购买海鲜。”
捐赠名单逾60团体
他还提到,目前的捐赠名单已经有超过60个慈善团体,每天捐赠的对象大约是两到三个慈善团体。由于服务对象越来越多,但资源有限,目前需要安排志愿者来协调和编排送鱼的时间和日期。
他始终认为,如果只是捐钱或花钱购买市价的产品来捐献,是不可能长久“经营”的,这也是为什么他采用的方式,可以持续五六年每天不间断行善。
不过,他说,他和商友并没有为该慈善组织命名。
“我们的共识是,不为出名才行善。”
“我们一直坚持日日行善,尽一点社会责任,做了一些好事,心里自然会很开心。”
设宴邀老人孤儿共庆中秋
除了每日捐赠外,辜俊松还与一群商友每年举办一次慈善宴会。今年,他们特别选择在中秋节期间,宴请来自15家约370名不同种族的老人院和儿童院的成员一同庆祝佳节,并将这次活动命名为“家宴”,以表达对受助者的亲切和家庭般的关怀。
辜俊松表示,他希望举办慈善宴会的同时,推广中秋节给其他种族,也希望把中国厦门流传的传统游戏“博饼”在本地推广开来。
“这项传统游戏在厦门很是流行,参与者不单可以获得小礼物,还可以通过游戏增加彼此凝聚力,在游戏中获得‘状元’的获胜者,往往在来年都能行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