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扶貧政策應當側重於提升自力更生的能力,減少受補貼者對政府的依賴。通過提供教育、技術培訓、創業支持以及改善基礎設施,幫助貧困人口掌握脫貧的技能和機會,才能真正實現長期、可持續的扶貧效果。
首相安華上任以來心繫社稷百姓,心心念念如何扶貧,如何協助B40族群擺脫赤貧?難怪首相會急,因為根據國庫控股研究,吉隆坡在冠病疫情之後湧現6774戶赤貧家庭,何況鄉鎮地區?
ADVERTISEMENT
2022年全國平均家庭收入下跌12.9%,民眾被迫提取公積金應急,儲蓄不足將導致赤貧者未來退休準備金不足,面對老無所依的生活困境。那麼就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無奈疫情關係,學校實體課程暫停,居家學習的結果造成學生學習意願低落,去年甚至有上萬名中學生缺考SPM,更有逾半數的學生不打算繼續深造!
目前,貧窮家庭生活窘迫,退休後的生活也不容樂觀,孩子又不想繼續升學;如果政府不拿出解救赤貧的政策,窮人的命運很難改變。日前,首相宣佈撥款1億令吉的“我們的孩子”(Anak Kita)計劃,以減少中小學生輟學率和增加報考SPM人數,並提高學生讀、寫、算(3M)的掌握能力。
2024年財政預算案中,教育部撥款高達587億令吉,而後增加撥款1億令吉改善學生輟學情況,只是杯水車薪,但至少反映這種不健康的現象得到重視與導正,因為教育與孩子(及其家庭)的未來命運休慼相關。
週一,首相安華提出建議,亦即停止對富人子女的教育補貼,將資源投入到需要幫助低收入群體。其實,首相曾在多個場合中,包括汽柴油津貼等課題上多次提及富人享有比窮人更多的津貼。
從政策層面來看,這似乎是在尋求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減少不平等、以及在縮小貧富差距等方面產生積極作用。但是,這樣二分法的言論,很容易被誤導成“富人剝削窮人利益”的繆思,甚至會被有心人士解讀成,政府對富人或商界具有仇富情結。
針對我們的擔憂,政府必須擬定明確的政策,比方說提高“超級富豪”或T10群體所得稅率2至5%,此舉並非懲罰富人,而是將課稅所得當成公共資源,更好地分配給需要的人群;這麼一來,就不必一再重提“取消富人津貼、砍掉富人子女的教育補貼”等仇富言論。只有從高所得者的稅率合理化著手,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
首相還提及政府每年花費200億令吉用以消除國內貧窮,結果80%資金被用於各機構的管理支出,只有20%用在赤貧者身上。我們很高興首相看到了政府援助未能獲得有效運用的問題,援助金沒直接到位,80%的資金流向不該去的地方,原本的良法美意卻成了有心人士的自肥工具,窮人永遠恆窮。
首相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公務員貪汙瀆職、公務員過剩(逾170萬人)、浪費公帑(首相取消某部門68名官員參加德國柏林小型展覽會)等,總而言之,前朝留下的惡質官場文化,需要時間與毅力改革。但這些是團結政府的工作,首相一旦看到問題就必須敦促下面的官員去改,如果只是抱怨,會讓我們產生“是誰執政”的錯覺!
對政府的行政低效率,安華必須勵精圖治。而弱勢族群與貧窮人口過度“依賴”政府援助的習慣必須導正。誠如安華所言,政府必須讓人民有機會工作與展現能力,如果繼續依賴援助,援助計劃就永無止盡。
《老子》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送人以魚不是長久之計,想要永遠有魚吃,與其送魚,不如教會捕魚的方法。同樣的《淮南子·說林訓》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與其站在水邊渴望能得到魚,不如回家結網認真捕魚。
在制定扶貧政策時,關鍵是要超越單純的財務援助,將短期救濟與長期能力的養成相互結合。所謂“授人以漁”的理念正是這種思路的核心,亦即讓受援者具備自我謀生和發展的能力,而不僅僅依賴於政府的補貼。以下是幾項建議:
其一,提升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政府應該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教育投入,確保貧困家庭的孩子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僅是基礎教育,更可包括職業教育及技術培訓,以便掌握專業技能,提升進入職場的競爭力。
其二,促進創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由政府提供創業資金或貸款計劃,尤其是針對年輕人和貧困家庭的創業者。當然還包括提供創業指導、技術支援和市場推廣,協助建立可持續性的生意。如果只是借錢而不教,那麼愛之,適足以害之。
其三,發展數字經濟與基礎設施。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促使貧困地區的人口通過互聯網獲得新的發展機會,例如電子商務、遠程工作、數字技能培訓等。政府可以提高互聯網覆蓋率、透過數字技術培訓以消除鴻溝。此外,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貧困地區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吸引企業進駐,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其四,加強農村扶貧與農業發展,針對農村地區引入現代化農業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並建立農產品市場對接平臺,幫助農戶將產品直接銷往市場,減少中間環節,增加收益。
其五,推進公共與營合作模式,政府與私營企業合作,創建扶貧創新項目。例如,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企業提供技術和資源,幫助貧困人口進入高附加價值行業。這種合作不僅能夠提升就業機會,也能讓貧困人口有機會在現代化經濟中施展。
總結來說,政府的扶貧政策應當側重於提升自力更生的能力,減少受補貼者對政府的依賴。通過提供教育、技術培訓、創業支持以及改善基礎設施,幫助貧困人口掌握脫貧的技能和機會,才能真正實現長期、可持續的扶貧效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