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嫻言

發佈: 7:40am 03/10/2024

母語

華校

種族和諧

黃翠嫻

張國祥

嫻言

土著學生

黃翠嫻.為什麼只有念華校的華裔生不太聰明?

華裔生有沒有比較不聰明、國語是不是比較差,我想這見仁見智,畢竟每一所學校,管他什麼源流,學生學業成績和語文掌握能力總會參差不齊,因為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質不一樣。

ADVERTISEMENT

國大民族研究所教授日前說“在華校就讀的華裔學生不太聰明,雖然學校教三種語言,但他們只擅長,甚至連英文和馬來文都不怎麼擅長。”

他的這席話引起譁然和不滿,當然也引起輿論和撻伐。我相信同在華校畢業的友族同學聽了也會被觸怒,畢竟同為華校畢業生,教授這席話誰聽了會愉快?

況且,說“華校華裔生不太聰明”是能有效促進,還是能凸顯出教授特別聰明呢?

我比較好奇的是,當張教授提出這番言論的時候,是不是想著華校是沒有其他族裔學生就讀的呢?所以才會說出那般欠缺邏輯的話?

華校華裔生有沒有比較不聰明、國語是不是比較差,我想這見仁見智,畢竟每一所學校,管他什麼源流,學生學業成績和語文掌握能力總會參差不齊,因為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質不一樣。

以我個人為例,我的國文成績就比我的華文好,而我恰好就是華小生,但我不認為自己因為是華小生所以比較不聰明,雖然也沒有很聰明。

然而,又是憑什麼要用語文掌握能力去評斷一個人是否聰明呢?

當年學校裡成績名列前茅的,正好就有一位巫裔生叫花哈娜。我是在1995年進的小學一年級,當時班裡就已經有幾位友族生一起學習了。

而隨著時代變遷,華裔生育率下降,很多華校的友族生佔比例在這些年來都只有增沒有減。

以森州為例,芭蕾新村華小就有60%的學生為巫裔生,就連家協主席也是巫裔家長。

這所華小雖然設在華人新村裡,卻是附近巫裔家長給孩子上學的主要選擇之一。

很久之前因為採訪的關係,我有機會和該校的一些巫裔家長交流,才發現儘管大部分都沒有華文基礎,但卻還是把孩子都送到了這所華小。

根據他們當時跟我分享的原因,主要為學校的地理位置靠近住家,接著就是既定印象中華校教師更為嚴厲和勤奮、華裔生好勝心較強能促進孩子的競爭力,其他的理由,還有中文是全球第二廣泛使用的語言,家長希望孩子們早點接觸更好掌握,日後有更多的機會。

我記得當時問過的其中一名巫裔家長,把3名孩子都送到華小,他們溝通的時候,他和妻子會不會覺得格格不入或者懷疑他們在說自己的不是?

他當時直言,一開始的時候,排行第一和第二的孩子為了讓自己能更好的掌握華語,放學回家還是會以華語溝通,他當時確實覺得有點奇怪,但並沒有干預,而兩名孩子有時候為了多練習,還主動教他華語。

到了家中老么入學,他和妻子發現,原來隨著參與孩子們的華語學習,他們也開始聽得懂孩子們說的一些詞句。

詢及中學會不會讓孩子繼續到華校學習,他說全看孩子們的意願,但要靠近家的中學,那裡只有國中,然而國中也有華文課,若孩子堅持要學,他相信還是有辦法的。

我的身邊當然也有把孩子送往華校的友族,這包括了印裔和巫裔,她們之中有的甚至是獨中生,曾到中國留學。

在我看來,馬來西亞的各族其實很和諧,即便各族都還是有一些看起來思維極端的人士,但也只是極為少數。很多時候,種族之間的矛盾和誤會,其實都是來自一些政客,或者現在可以再加一個類別,那就是在不瞭解事情全面的情況下,發表不適當言論的學者。

為什麼華校裡不只有華裔在學習卻只有華裔生不太聰明?那肯定是因為說的人本身就對華校華裔生有嚴重偏見。

打開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7:20am 20/03/2025
黄翠娴.你是虐童案的帮凶吗?

社会上的举报意识淡薄,很多时候即使身边的人发现了异常,却为了避免自找麻烦而选择不作为。

朋友最近惹了些麻烦找我诉苦,她发现邻居虐待3岁孩子,然后报警了,警方也着手处理了。

问题就在于这户人不是什么善类,有吸毒的恶习,在知道她报警后,找人骚扰她,害她得赶快找新的单位搬走。

每次听到这种事,内心都会想,想要帮人却惹来麻烦,还帮吗?如果事不关己,啥也不理,问题烦恼定会少很多。

我问朋友,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想法,她也很老实地告诉我,在被找麻烦后确实有觉得自己要是忍住不管,可能也不用搬家,但后来想想,要是作为大人,看见那小小的躯体被拳打脚踢,她却选择安静保全自己,还真的说不过去;毕竟作为成年人,我们还有很多办法应对,可是那个年纪小小的孩子,他根本无法自己脱困。

确实啊,旁人视而不见很容易,但想到那孩子的每一天,会因为我们的怯懦和怕麻烦而活成炼狱,又怎么忍心呢?

提到虐童,相信不久前在新加坡审讯的那起4岁女童遭母亲和男友虐死案,也震惊了不少人吧。尽管案件发生于2020年,但被报道的庭审细节却触目惊心,每一个字都让人心如刀割。

很难想象审讯现场,播放那些被死者母亲和其男友录下的虐童过程时,能有多惊悚。光是看报道的文字叙述,我已几乎承受不住。

被剃平头、画花脸示众、长期挨打、被迫在阳台的花槽里睡觉等等,而在她经历地狱般的折磨时,身边竟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

这个孩子不是一天之内被虐待致死的,她的痛苦持续了一年,而这一年里,她的身上一定有无数求救的信号,淤青、消瘦、哭、恐惧……

报道称,学前中心职员曾注意到小死者身上有淤伤,提醒家长过分体罚不适当,结果死者母亲就以中心不教中文为由,让她退学,然后就带着她和男友一起住。

退学举动不可疑吗?学前中心不觉得有蹊跷吗?知道孩子存在的亲友家人不觉得不对劲吗?生母男友给孩子画大花脸带出去示众,难道没有路人觉得不对?

我想,这当中哪怕有一个人愿意“多管闲事”,或许她就不会死得如此悲惨。

社会上有太多的人抱着“家务事不干涉”的态度,认为孩子是父母的私事,管多了可能会惹麻烦。但正是这份冷漠,给了施虐者可乘之机。每一次沉默,都是为下一个悲剧埋下伏笔。

尽管这起虐童悲剧的根源在于母亲和其男友的失格;吸毒、虐待、伤害无辜的生命。但我认为,要阻止这类悲剧,社会还是有

责任的。

社会上的举报意识淡薄,很多时候即使身边的人发现了异常,却为了避免自找麻烦而选择不作为。

曾经,我母亲住的老家也遇过虐待女友女儿的男邻居,和这起新加坡虐童悲剧一样,他也吸毒。

当时,睡在后面房间的姐姐深夜听到了孩子哭闹声,站上凳子往后面邻居的厨房窗户一看,便看到那个男邻居在自家厨房拿水泼一个几岁大的小孩,所以她向福利局投报。

当然,这一举动惹来了邻居不满,男子的母亲不只一次警告妈妈要看好自己的女儿不要多管闲事。

后来,福利局的人报警了,男子被带回警局,再后来,有关女子和女儿也没再出现过,大概是分手了。

听见哭声的邻居,不只姐姐一个,但却只有她选择了正视问题,事情传开后,其他邻居才说“我也听到”、“大家是邻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吸毒的,谁不怕?”

选择不作为的理由可以很多,而这些理由,往往都是促成悲剧的帮凶。

虐童案的新闻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但真正能被拯救的孩子却少之又少。

我国今年1月,正好也有一起生母与男友虐死7岁男童的案件,男嫌犯的毒品尿检呈阳性。死者母亲声称孩子在睡觉时突然暴毙,但经过警方和医护人员检查后,发现是虐待致死。

每一起虐童案的悲剧总是很雷同,伤害过程也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作为旁人,我们有责任投报求援。也希望这些悲剧,能唤醒社会,不要成为终将被遗忘的案件。

你也可能感興趣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