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暖勢力

|

最新文章

發佈: 4:24pm 04/10/2024

沈慕羽教師獎

亞羅士打吉華獨中

沈慕羽教師獎

亞羅士打吉華獨中

沈慕羽教師獎得主|積極參與改革發展工作 莊琇鳳全心貢獻獨中

報道:黃騰輝

2024年度第14屆沈慕羽教師獎得主:莊琇鳳

暖势力∕沈慕羽教师奖∕庄琇凤
莊琇鳳校長在杏壇上已40年,一生目標就是為華教奉獻,今年榮獲“沈慕羽教師獎”。(黃騰輝攝)

莊琇鳳校長在杏壇上已40年,曾執教於大山腳日新獨中25年,歷任訓導主任、教務主任、副校長、校長。2009年受到吉打華教及慈善殷商李斯仁董事長力邀,北上出任亞羅士打吉華獨立中學校長至今,成功把吉華獨中打造成為區域卓越獨中之一。

ADVERTISEMENT

暖势力∕沈慕羽教师奖∕庄琇凤
莊秀鳳(左)與吉華獨中董事長李斯仁。(受訪者提供)

這段期間,莊琇鳳校長積極參與獨中華教改革發展工作,功勞惠及全馬各地的獨中。她的貢獻,促使她獲得本年度“沈慕羽教師獎”。

莊琇鳳:熱衷教育的平凡校長

莊琇鳳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坦言,沒預料本身會榮獲這份榮譽,覺得自己就是一位平凡不過的校長,正在做喜歡事,因為從事教育工作就是她的人生目標。

“當時,吉打州董聯會主席莊俊隆向我表示,會推薦我當本年度的候選人,我拒絕他的好意,認為我只是一名熱忱於教育發展的平凡校長。

不過,莊俊隆認為莊琇鳳在獨中教育發展上的貢獻,值得被同行和華社看見與肯定,也讓這個成績代代相傳來惠及獨中教育發展,以此一再說服下,莊琇鳳才同意接受提名。

談到吉華獨中的發展,該校的學生人數規模已超過千人,近10年來已成為北馬區一所家長們首選給孩子報讀的中學,每年上百名家長前來學校為孩子爭取學額;但有誰會知道這所學校也曾陷入低谷,在九十和兩千年的年代,存有“獨中是給壞學生報讀”的刻板印象下,全校人數僅200名。

暖势力∕沈慕羽教师奖∕庄琇凤
近10年來,每年有上百名家長到吉華獨中為孩子爭取學額。(黃騰輝攝)
重塑吉華獨中形象

莊琇鳳於2009年前來吉華獨中掌校後,秉持傳承“董事辦校,校長辦學”的理念,延續前任校長黃祥勝和譚福海的教學改革之路,以統考教學為主重塑吉華獨中的形象,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暖势力∕沈慕羽教师奖∕庄琇凤
莊琇鳳表示,吉華獨中有今天的成就,有賴於董事部秉持“董事辦校,校長辦學”的原則,讓校長能充分發揮辦學的理念。(受訪者提供)

她說,獨中辦學必須與其他學校有不同的賣點,才能讓家長有信心送孩子去獨中就讀。

她認為,獨中能給學生擁有較大的發揮平臺,去發掘自己的才華與天賦,這是吉華獨中強調辦學以統考為主的原因,鼓勵本區的家長們開始見證該校的成就,願意把孩子送來獨中就讀。

“國中的學生接受國家教育體系,但教育發展都受限於教育部的框架,舉例:申請升上公立大學時,必須接受高教部所安排的科系;反觀,來到獨中則擁有較大的發揮平臺,去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才華,校方會為孩子尋找升學出路,確保孩子的才華不被埋沒。”

堅信學生都有才華天賦

此外,莊琇鳳堅持每個孩子擁有才華天賦,秉持行行出狀元的原則,從學校中提拔不少人才,她掌校以來第一批畢業生當中,就有一位校友謝凱賢於2014年從臺灣畢業返回母校吉華獨中執教舞蹈。

“當我來吉華獨中掌校,發現謝凱賢擁有藝術天賦,為此建議他到臺灣修讀舞蹈藝術系,因為我堅信每個孩子都有藝術才華,即便學術表現平平無奇,也能在學術以外找出一片天。”

如今,33歲的謝凱賢花了10年的時間成立職業舞蹈團,成員中有來自母校吉華獨中,而他展現取自社會,用自社會的精神,就是莊琇鳳向學生所傳達的訊息,回饋母校讓這種精神代代相傳,以造福未來的一代。

暖势力∕沈慕羽教师奖∕庄琇凤
莊琇鳳著重學生的才華天賦,謝凱賢(左)富有舞蹈天賦,用了10年時間成立職業舞團,讓莊琇鳳感到欣慰。(受訪者提供)
重視與學生互動
“莊媽”讓校園如家般溫暖

在吉華獨中,莊琇鳳與學生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學生親切地稱她為“莊媽”或“校長婆婆”。自2009年擔任校長以來,莊校長15年間始終關心每位學生,努力營造如家般的溫暖氛圍。

莊校長在教育界已有40年的經驗,經歷了大女兒意外去世的悲痛,她深刻體會到“活在當下”的重要性,並在此基礎上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理念,力求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對待學生。

莊校長特別重視與學生的互動,認為只有走入他們的生活,才能真正理解和幫助他們。她在輔導學生時,總是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細心,盡力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未來方向。

例如,一名有意赴愛爾蘭升學的學生因家人反對而感到困擾,莊校長不僅鼓勵他追尋夢想,還親自陪伴他到機場,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另一位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因喜愛手藝而考慮轉學,莊校長則幫助他申請到臺灣的高職學校,最終如願入學。

參考海外教學模式
到處建立升學聯絡網

莊琇鳳在吉華獨中的教學改革也受到肯定,她常出國到中國和臺灣的大學,考察當地的最新教學模式,也為即將畢業的學生鋪路,到處與當地大學建立聯絡網作為畢業生要升學的途徑。

在改革方面,莊校長回憶起2009年上任時的挑戰,包括多位教師集體辭職和學生紀律問題。然而,她憑藉豐富的經驗,迅速推動了初步改革。她採取“行動管理”,通過輔導、教務和聯課等措施改善校風,重視班主任的管理職責,確保每位學生的情況都得到關注。

培訓接班人 傳承使命

莊琇鳳今年已67歲,雖然她還沒有退休的意念,但還是需要一位接班人來傳承這個教育使命,她透露已開始培訓接班人來處理吉華獨中的校務。

“畢竟從事教育講究團隊精神,傳承使命在教育領域十分重要,而我已經部署人力培養接班人,即便我退休後吉華獨中校務會照舊運作下去。”

她認為,教育傳承非常重要,她過去所擁有的經驗和能力必須傳給接班人,這樣才能讓華教持續發展,不單是有效領導吉華獨中,但在我國獨中教育發展也必須貢獻一分力,才能確保華教繼續在我國發展。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3:20pm 05/10/2024
沈慕羽教师奖得主 | 重视华教及文化传承发展 潘碧华“敢想”更“敢做”
 2024年度第14届沈慕羽教师奖得主:潘碧华 
暖势力∕沈慕羽教师奖∕潘碧华
潘碧华是在1996年担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讲师,2015年任职系主任,从事教育领域已近30年;图为2022年她与应届毕业生的合影。(马大中文系供图)

2024年度第14届沈慕羽教师奖得主潘碧华,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热忱让人动容,她尤其重视华文教育与华人文化在大马的传承和发展,作为马大中文系主任的她,不只是“敢想”,更是“敢做”。

潘碧华有多重身分,她不只是马大中文系主任,也是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作协)会长;她不只是一位著作颇丰的马华作家,也曾从事新闻媒体工作,在《星洲日报》《光明日报》任职。

曾从事新闻工作

她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说,成为一名大学讲师一直在自己的生涯规划中,是必然的发展走向。只是在机会来临前,她选择从事新闻工作,写作从来都是自己所擅长和热爱的事情。

潘碧华,1965年出生于吉打州,毕业于居林觉民中学、马大中文系,更进一步获得中文系硕士、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专业研究中国古代诗词、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和华人文化。著有散文集《传火人》、《我会在长城上想起你》、《在北大看中国》等八部作品,学术专著有《马华文学的时代记忆》。

马大中文系,是我国华人文化的据点和堡垒。转眼,她在马大中文系任教已近30年。

潘碧华是在1996年担任马大中文系讲师,2015年任职系主任至今。她告诉《星洲日报》,在她任职中文系主任的期间,首要就是提升系内设备,而这些设备主要仰仗社会捐赠。

感激陈广才何国忠对中文系贡献

“丹斯里陈广才及拿督斯里何国忠对提升马大中文系做了很大的贡献,包括提升电脑、冷气、《红楼梦》研究中心、资料中心,马华文学研究中心,以及研究工作,他们贡献很大。”

暖势力∕沈慕羽教师奖∕潘碧华
马大红楼梦资料中心在2017年时开幕,今年已迈入第7年。(马大中文系供图)

除了提升设备,在学术课程安排方面她希望能将公众受华文教育及中华文化的门槛降低,开放系列课程让公众参与,包括文学、文化和艺术课程。

“我非常赞同把中文系课程开放给公众,让更多小学、中学老师和社会人士参与。

“在以前的年代,就算有许多人喜欢中华文化,但依然会选择就业指向性的科系,比如会计、医学等。”

她说,马大中文系除了开设专业的中文系学科予国内外华人子弟选择,也致力于打破国籍、民族之间的隔阂和语言限制。

“如果只是开放给华人,那么中华文化就只局限在华人自己的圈子里。”

选修课开放英文马来文教学

“所以,一些选修课程我们开放英文、马来文教学,让非华裔、或者一些国际生能够认识及了解中华文化,用这种方式来让学生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尊重,构建和谐社会。”

在推动华裔子弟报考华文方面,潘碧华更是不遗余力。她指出,马大中文系与马来西亚中文促进会、博特拉大学语文学院配合,到全国展开中六中文巡回讲座,鼓励更多就读国中的华裔子弟报读报考大马教育文凭(SPM)和大马高级学校文凭(STPM)华文科。

“我们发现报读、报考的学生很少,也因为他们没有接受到完整的中文课程,在报考时有所顾虑。但事实上,有25%华裔子弟在大马教育文凭华文科考获‘A’或‘A-’。”

推进中文教育学士课程

“目前,马大中文系正在推进与马大教育学院开办中文教育学士课程,让就读该课程的学生在毕业后,可到国中当华文科教师。”

她分享,如此一来,这将成为一种正向循环。到国中任教华文科的老师教授一批对华文和中华文化感兴趣的学生,赴马大就读中文系或中文教育课程,然后再延续、传承自己的一腔热爱,去教授千千万万个华裔子弟。

潘碧华也大力推动马华文学,让本地的文化土壤更加有养份。

“疫情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契机,我们开办深耕文学创作课程、马华文学、台湾文学等鉴赏课程。”

沈慕羽教师奖∕潘碧华
潘碧华与作协理事合照。(马大中文系供图)
马华文学年轻作家未被看见

潘碧华说,马华文学从来不缺作家,也出现许多年轻作家以专业的文笔和独特的风格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文学道路。

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年轻作家往往未被看见,在籍籍无名或未获伯乐的时光中消耗自己的一腔热情,最终或是基于现实等种种因素放弃写作,十分可惜。

“我们正在出版着《马来西亚华文作家评论文丛》,收录了100多位马华作家的评论。”

“没有限制主题,只是想以此让大家看见,原来我们有那么多的马华作家,他们用独有的风格和方式,向读者诉说着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指大马华人文化传承落后了

在访谈中,潘碧华也不吝于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询及近年国际局势和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华人文化传承、华文教育的关系,她认真思索了一番。

“反而最近几年,马来西亚在华人的文化传承方面,实际上落后了。”

潘碧华进一步解释,这里的文化传承指的是以华文为母语、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今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许多新生代华裔子弟会出现华文词汇量不足,或者华人不敢写华文的现象。

“甚至在一些以英语作为主流语言的公司,出现华人刻意隐藏自己会华文的情况。”

她也指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逐步融合与互换,上述现象其实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所以我们更要在教育中思考,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要培养出怎样的学生?”

她分享,马来西亚在教育方面给了学生许多自由,让学生可以自由汲取知识的养分,但往往只是流于表面,无法贯彻到底。

“或许政府、政党可以在教材方面下工夫。”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潘碧华能够敏锐地感知到教育领域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促成及影响的因由,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她不仅仅只在思考自己还能做一些什么,更是温柔而坚韧地以师者之心,行仁爱之举。

她坚定地告诉记者:“很快我也要退休了,但我总是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想做,可以做。”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