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趟,走之前”座谈会
ADVERTISEMENT
2024年9月16日PJ Eastin Hotel
文字整理:黄秀仪 图: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提供
资深心理谘商教授杨蓓坦言,当我们要改变一种生活型态,它不一定是让我们开心的。而是能让心比较安定下来,这也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当我们安定时,能比较看清楚自己的转变,并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学会接纳自己。
当这些安定愈来愈多时,将会引领我们怎么做,使我们更笃定面向未来。而不是老是纠结在“我是不是不开心”?
现年72岁的杨蓓指出,人要从各方面有所改变,不免会着急,急于改变,因为过去的惯性使然。其实,人在中年“转型”需要很多时间和空间来确认。包括要花时间与自己相处,如开车时敷面膜,想想自己今天想做些什么等等,让自己在日常有机会好好观察自己,才会了解自己是否正面的改变。而不用在意这是“健不健康的想法”?
她重申,所谓改变,常常会有一种指标,是变好还是变坏?但我们没作奸犯科,要做什么都好。关键在于:能不能肯定自己是不是要这样做、那样做?
“我们得花时间及空间去实践,才会知道结果如何。但不少人每天总是感到自己没什么时间去做想做的事,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她在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25周年系列“来一趟,走之前”座谈会上,回应嘉宾主持人吴维彬居士的提问时,娓娓道来其中的关键。
较早前,吴维彬先以本身正面临“中年危机”,感受到人的身体及心理上的“渐老”,尤其是冠病疫情之后,从城市迁移到乡下生活。他经常叩问自己各种各样的问题,却愈想愈挣扎及困惑。
杨蓓也是法鼓文理学院生命教育课程特聘教授兼生命教育学程主任。她说,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常态,无可避免。只是怎样接受老、病,甚至能好好与之共存,再来规划自己的临终,则亟需花时间去厘清。一旦厘清相关的种种,自然比较能够面对自己跟他人的临终。
时常跟自己对话,学习与缺点共处
素来喜爱教书的杨蓓亦鼓励大家试着“与缺点共存”,或许心境就会慢慢变得比较平和,就不会容易焦虑。像她本身的健康情况是有“三高”(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糖)的状况,难免会顾虑自己未来会否有心脏血管疾病或中风?
可她想到“我生病,但也死不了”,那不如与病共存,好好活着就好。至父亲突然心梗离世促使她有很多的反思。即她希望自己是如何过世?是忽然间去世?还是生重病过世?还是像圣严法师那样好好修行,做好准备面对死亡?
结果,她与好朋友们分享及谈论之后,觉察自己希望自己是突然心脏病发离开,因为不需面对很多折磨与挂碍。因此,她就继续保持“与三高共存”,时常跟自己对话,了解自己真正的想法。好像如果明天就会死,我还有没有遗憾?如果没有遗憾,那么明天我再继续思考死亡。
她重申,我们都要不断学习,要学会让生命愈来愈充实,愈来愈满足,进而建立自己的“内功心法”来应对生命的种种挑战与考验,便能“好好走了”。
“我们可以随心所欲,但也要有目标,这两者既不冲突也能平衡下来。”
身体老化,要学会观察和接受自己
杨蓓发现,身体的老化是很好的讯号,令人学会观察自己。像她39岁被验出有老花眼的当下,感到很震撼,在回家的路上还因此掉泪。然后,学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仔细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比如有没有鱼尾纹、白头发等等?
“知道这是自然现象,而不是恐惧,便开始逐渐接受这些身体变化。接着,我出门之前会跟女儿要一片面膜,而且只是一片而已。因为我出远门以后才有时间敷面膜。这显示我开始往内看,不再追逐外在。”
杨蓓指出,在时间飞逝的同时,我们都会逐渐变老,可小时候的梦想是否还是不变?成年之后去完成童年的梦想是否理所当然?还有,中年以后的梦想与小时候的梦想有没有关联?
她提醒,事实上,30岁、40岁、50岁的梦想都在变,既然人生阶段都在变,梦想怎会不变?而一直梦想“拥有跑车”到底意味着什么?
她坦言,盲目追求外在的名利,即使梦想成真,也会感到空虚。因为这一切没有带来内在满足跟增长智慧。我们要有能力辨识“想要,需要,能要和该要”的分别,便不会持续钻牛角尖。
话说回来,关于如何才算是“中年危机”,她说,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家庭自然有不一样的解读。从心理学层面来看,通常对“中年危机”的定义是超过40岁。35岁至40岁则是“中年前期”。
比如,当我们买了一辆跑车的喜悦只维持3个月,3个月后就觉得索然无味,又冒出新的欲望,如此循环轮回下来,试问怎会满足呢?
“传播界均是整个世界时间的缩影,必须把所有的事情快速改变,那快速改变让人没有空间思考,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上面,人出现虚幻感是必然。因为都是外在的事情,而外在的事情一直抓一直抓一直抓,抓无可抓。抓到了,可能只维持一个星期,3个月,过后就没了。
然而,当人能够将注意力回到自己的身上,事情就开始变了。前面的过程是必然,不用管健不健康,把之梳理清楚就好。”
杨蓓在问答环节回应与会者的提问时直言,华人家庭多数有一个通病,即界限不明。意思是说,无论家族里头遇到什么情况均不要越祖代庖,这容易引起家庭纠纷。比如,若我不是她(亲戚)的孩子,我就不做她的孩子本来应该做的事,即使你多么关心她。
不要花时间内耗,一口气上不来时,什么都是零
二十多年前,台湾安宁缓和护理学会顾问张宝方加入法鼓山时,发现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所教的方法很简单。可是,愈简单的事,愈难做到。
她也以自己为例,年轻时的自己经常会有“购物妖魔症”缠身,爱买东西。总是觉得不买东西就是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社会。中年之后,依然喜欢买东西,可已经学会接受这样的自己,不再责备自己,跟自己打仗。
“我从临终者与家属身上学会反思跟回溯自己的中年和改变,是要活出别人期待中的自己,还是本身所想像的自己?亦不再迎合他人的期待。”
她在同一个座谈会上回应嘉宾主持人吴维彬居士的提问时,如是表示。
从事安宁疗护逾三十年的张宝方指出,何时是临终?没有人说得准,即使是老天爷也不知道。依据她在临终关怀行列的经验显示:就是那一口气还在不在。这意指,那一口气还在时,感觉什么都在。但那一口气上不来时,什么都是零,即便家财万贯。更何况现实中的临终跟电视剧里头的临终有很多落差。
她分享,我们怎样定义“老”将会决定我们的老年生活如何过。在发生冠病疫情之前,她不觉得自己老,直到自己有了白头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老了以后,我们先克服自己对老的恐惧,对自己要如何离世要先想清楚。例如是要火葬还是土葬?
她觉得,更年期、身体机能退化等等都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若我们可以提早布局,往后来看就可能像电视连续剧那样“好好走”。
至于人生的四道(道谢、道歉、道爱、道别)习题不是临终才做的事,而是日常就要练习和实践。才不会“为时已晚”。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及时见最后一面,何况临终者亟需肯定跟回馈,知道自己的这一辈子活得有没有价值。
她提醒,我们多练习“在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能不能接受自己”等等的“坎”,这些坎一旦跨过,自信便会慢慢盈满,突破危机。
相关文章: 佛光山旗山禅净中心监寺慧专法师/每人一天一餐素食,献一己之力,减缓地球暖化 【生命留书2.0】感恩我来过人间 台湾知名咨商心理师及作家周慕姿/了解自己为何亲密恐惧,从中找到舒服的相处方式 你有心理准备面对至亲的死亡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