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优活

|
发布: 7:00am 04/10/2024

吴维彬

生老病死

开心

来一趟,走之前

杨蓓

改变生活形态

心安定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25周年系列

与缺点共存

张宝方

資深心理諮商教授楊蓓/讓心安定下來,比開心來得重要

文字整理:黄秀仪   图: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提供

楊蓓、張寶方

“來一趟,走之前”座談會

ADVERTISEMENT

2024年9月16日PJ Eastin Hotel

文字整理:黃秀儀   圖: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提供

資深心理諮商教授楊蓓坦言,當我們要改變一種生活型態,它不一定是讓我們開心的。而是能讓心比較安定下來,這也才是最重要的。因為當我們安定時,能比較看清楚自己的轉變,並在這樣的轉變過程中學會接納自己。

資深心理諮商教授楊蓓

當這些安定愈來愈多時,將會引領我們怎麼做,使我們更篤定面向未來。而不是老是糾結在“我是不是不開心”?

現年72歲的楊蓓指出,人要從各方面有所改變,不免會著急,急於改變,因為過去的慣性使然。其實,人在中年“轉型”需要很多時間和空間來確認。包括要花時間與自己相處,如開車時敷面膜,想想自己今天想做些什麼等等,讓自己在日常有機會好好觀察自己,才會瞭解自己是否正面的改變。而不用在意這是“健不健康的想法”?

她重申,所謂改變,常常會有一種指標,是變好還是變壞?但我們沒作奸犯科,要做什麼都好。關鍵在於:能不能肯定自己是不是要這樣做、那樣做?

“我們得花時間及空間去實踐,才會知道結果如何。但不少人每天總是感到自己沒什麼時間去做想做的事,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她在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25週年系列“來一趟,走之前”座談會上,回應嘉賓主持人吳維彬居士的提問時,娓娓道來其中的關鍵。

較早前,吳維彬先以本身正面臨“中年危機”,感受到人的身體及心理上的“漸老”,尤其是冠病疫情之後,從城市遷移到鄉下生活。他經常叩問自己各種各樣的問題,卻愈想愈掙扎及困惑。

吳維彬

楊蓓也是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課程特聘教授兼生命教育學程主任。她說,是生命的常態,無可避免。只是怎樣接受老、病,甚至能好好與之共存,再來規劃自己的臨終,則亟需花時間去釐清。一旦釐清相關的種種,自然比較能夠面對自己跟他人的臨終。

時常跟自己對話,學習與缺點共處

素來喜愛教書的楊蓓亦鼓勵大家試著“與缺點共存”,或許心境就會慢慢變得比較平和,就不會容易焦慮。像她本身的健康情況是有“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的狀況,難免會顧慮自己未來會否有心臟血管疾病或中風?

可她想到“我生病,但也死不了”,那不如與病共存,好好活著就好。至父親突然心梗離世促使她有很多的反思。即她希望自己是如何過世?是忽然間去世?還是生重病過世?還是像聖嚴法師那樣好好修行,做好準備面對死亡?

結果,她與好朋友們分享及談論之後,覺察自己希望自己是突然心臟病發離開,因為不需面對很多折磨與掛礙。因此,她就繼續保持“與三高共存”,時常跟自己對話,瞭解自己真正的想法。好像如果明天就會死,我還有沒有遺憾?如果沒有遺憾,那麼明天我再繼續思考死亡。

她重申,我們都要不斷學習,要學會讓生命愈來愈充實,愈來愈滿足,進而建立自己的“內功心法”來應對生命的種種挑戰與考驗,便能“好好走了”。

“我們可以隨心所欲,但也要有目標,這兩者既不衝突也能平衡下來。”

身體老化,要學會觀察和接受自己

楊蓓發現,身體的老化是很好的訊號,令人學會觀察自己。像她39歲被驗出有老花眼的當下,感到很震撼,在回家的路上還因此掉淚。然後,學習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仔細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比如有沒有魚尾紋、白頭髮等等?

“知道這是自然現象,而不是恐懼,便開始逐漸接受這些身體變化。接著,我出門之前會跟女兒要一片面膜,而且只是一片而已。因為我出遠門以後才有時間敷面膜。這顯示我開始往內看,不再追逐外在。”

楊蓓指出,在時間飛逝的同時,我們都會逐漸變老,可小時候的夢想是否還是不變?成年之後去完成童年的夢想是否理所當然?還有,中年以後的夢想與小時候的夢想有沒有關聯?

她提醒,事實上,30歲、40歲、50歲的夢想都在變,既然人生階段都在變,夢想怎會不變?而一直夢想“擁有跑車”到底意味著什麼?

她坦言,盲目追求外在的名利,即使夢想成真,也會感到空虛。因為這一切沒有帶來內在滿足跟增長智慧。我們要有能力辨識“想要,需要,能要和該要”的分別,便不會持續鑽牛角尖。

話說回來,關於如何才算是“中年危機”,她說,不同的社會、文化和家庭自然有不一樣的解讀。從心理學層面來看,通常對“中年危機”的定義是超過40歲。35歲至40歲則是“中年前期”。

比如,當我們買了一輛跑車的喜悅只維持3個月,3個月後就覺得索然無味,又冒出新的慾望,如此循環輪迴下來,試問怎會滿足呢?

“傳播界均是整個世界時間的縮影,必須把所有的事情快速改變,那快速改變讓人沒有空間思考,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上面,人出現虛幻感是必然。因為都是外在的事情,而外在的事情一直抓一直抓一直抓,抓無可抓。抓到了,可能只維持一個星期,3個月,過後就沒了。

然而,當人能夠將注意力回到自己的身上,事情就開始變了。前面的過程是必然,不用管健不健康,把之梳理清楚就好。”

楊蓓在問答環節回應與會者的提問時直言,華人家庭多數有一個通病,即界限不明。意思是說,無論家族裡頭遇到什麼情況均不要越祖代庖,這容易引起家庭糾紛。比如,若我不是她(親戚)的孩子,我就不做她的孩子本來應該做的事,即使你多麼關心她。

不要花時間內耗,一口氣上不來時,什麼都是零

二十多年前,臺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顧問張寶方加入法鼓山時,發現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所教的方法很簡單。可是,愈簡單的事,愈難做到。

臺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顧問張寶方

她也以自己為例,年輕時的自己經常會有“購物妖魔症”纏身,愛買東西。總是覺得不買東西就是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社會。中年之後,依然喜歡買東西,可已經學會接受這樣的自己,不再責備自己,跟自己打仗。

“我從臨終者與家屬身上學會反思跟回溯自己的中年和改變,是要活出別人期待中的自己,還是本身所想像的自己?亦不再迎合他人的期待。”

她在同一個座談會上回應嘉賓主持人吳維彬居士的提問時,如是表示。

從事安寧療護逾三十年的張寶方指出,何時是臨終?沒有人說得準,即使是老天爺也不知道。依據她在臨終關懷行列的經驗顯示:就是那一口氣還在不在。這意指,那一口氣還在時,感覺什麼都在。但那一口氣上不來時,什麼都是零,即便家財萬貫。更何況現實中的臨終跟電視劇裡頭的臨終有很多落差。

她分享,我們怎樣定義“老”將會決定我們的老年生活如何過。在發生冠病疫情之前,她不覺得自己老,直到自己有了白頭髮,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老了。老了以後,我們先克服自己對老的恐懼,對自己要如何離世要先想清楚。例如是要火葬還是土葬?

她覺得,更年期、身體機能退化等等都是不可逆轉的事實。若我們可以提早佈局,往後來看就可能像電視連續劇那樣“好好走”。

至於人生的四道(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習題不是臨終才做的事,而是日常就要練習和實踐。才不會“為時已晚”。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及時見最後一面,何況臨終者亟需肯定跟回饋,知道自己的這一輩子活得有沒有價值。

她提醒,我們多練習“在不在意別人的眼光?”,“能不能接受自己”等等的“坎”,這些坎一旦跨過,自信便會慢慢盈滿,突破危機。

相關文章:
佛光山旗山禪淨中心監寺慧專法師/每人一天一餐素食,獻一己之力,減緩地球暖化
【生命留書2.0】感恩我來過人間
臺灣知名諮商心理師及作家周慕姿/瞭解自己為何親密恐懼,從中找到舒服的相處方式
你有心理準備面對至親的死亡嗎?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