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文艺春秋

|
发布: 9:01am 04/10/2024

死亡

散文

生命的意义

戴晓珊

古诗词

骆玉明

史铁生

戴曉珊/如果人會死

作者:戴晓珊


老師,你還在嗎?我躲不及還是很努力閃避,即使當下還在害怕、羞恥,卻必須勇敢、坦誠的問:你死了嗎?

讀《古詩詞課》時,我回到25年前,看到你模糊的身影。我已經撈不起你的臉部表情了。但那把聲音清晰依舊,像高光打在一個實物上、還未觸碰已經知道握在手中的感覺。19歲的我,崇拜你的聲音。當時我困在網裡,一隻小蟲子一樣掙扎、亂撲亂撞,幾近窒息。但是,通過你的聲音,我找到了一個出口。我如飢似渴追隨你的文學課,厚著臉皮找上你家去敲你家門口,不知羞恥問了你關於中國文學、中國社會、中國政治,還有我的人生困惑和我的生活疑難。我聽懂了多少?其實我只能識辨,老師總是語出驚人。那些違反常理的話,聽進耳裡讓年少的我振奮。不明白也記下來了。像拿到一本秘笈,即使還不能修煉,也好好珍藏,深信自己也會有成為高人的一天,甚至已經在成道的路上。

ADVERTISEMENT

我在微信讀書的“神作榜”看到《駱玉明古詩詞課》,立刻點擊開來。讀到第一講“《周南‧關雎》:你要怎樣去追求一個美好的女孩“時,決定擁有這本書,於是上網買了臺灣出版的紙質書。一個月後,我捧著書,認真讀起來。90年代,中國社會被一個虛假而荒謬的語言系統籠罩。老師總是危言聳聽,因為偏激的語言能揭穿頑固的偏見和扭曲的謊言。可是老師,我不再是那個追崇與眾不同的少女了。我已經到了這個年紀,明瞭激情善變、誇大和盲目。我學會了掀開情緒的表層,聆聽深層理性的聲音。這次讀你的書,噴湧的才思還是一股熱浪,把我衝昏。只是現在,我會等待熱浪退潮,然後撿起遺落在岸上的小石子,仔細琢磨老師的意思。

讀完《古詩詞課》,我心上留下幾個小石子。

第五講:唐代詩歌,第一節“《春江花月夜》:誰是那個被月亮等待的人”裡分析到詩歌尾聲的這句“江水流春去欲盡”,老師說,美妙的青春也是“去欲盡”的,生命也是“去欲盡”的,所以有一個人在這個世上等你,你趕緊回到他身邊去。因為世界是如此美好,生命是如此美好,而這個美好是不長久的,就是因為它不長久才美好。我覺得奇怪,為什麼它是不長久的,才美好呢?如果它是長久的,就不美好了嗎?世界變幻、人生短暫,才美好?老師的意思是不是說,世界只能變幻、人生只能短暫,但它依然美好?還是,世界只能變幻、人生只能短暫,所以它必須美好?那我要問,如果世界不用變幻、人生不用短暫,它可以美好嗎?世界能長久、人生能長久,最美好了,不是嗎?

同樣在唐代詩歌的第四節“《鹿柴》:飄散了聲與光”裡,老師說,王維的詩歌很多是描寫的世界的無常,但是王維是一個貪戀人生的人,他所描繪的無常是非常美的,而“無常是美”這樣的一種意識,滲透在中國文學中,最後可以歸結到像《紅樓夢》那樣。我又覺得不對了,為什麼貪戀人生,反而把無常描繪得非常美?貪戀會想永久擁有,即使不能永久也越久越好,不是嗎?無常不正是永久的反面嗎?說無常非常美,意思是說,不長久非常美嗎?貪戀人生,所以更珍惜短暫的美好,但這不等於覺得短暫美好吧;還是渴求、追求常駐不變吧。老師是說,貪戀人生,但覺得不長久的人生依然、所以、必須非常美?老師繼續說,《紅樓夢》內含著無常,但是它描繪的是人生的美,生命雖然是無常的,但是無常是美。這是不是中國人對生命的一種非常有哲理,又非常藝術的一種理解?因為當我們說世界的意義、歷史的意義或者生命的意義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裡面有一個難點。因為任何一種定義,都可能被世界的變化所推翻。不能夠被推翻的是什麼?不能夠被推翻的是美。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推翻美,所以在無常中,美不會消失。我想我明白了。美是永恆不滅,無常是變幻和破滅。所以我們把美注入無常,注入無意義的人生,注入無價值的世界。然後,無常才美了。老師是硬硬把兩個矛盾的概念糅合並存嗎?這是藝術性的語言。“無常是美”,不合邏輯但張力十足,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無常是美”,讓我想起《心經》裡這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世間是虛幻、是無常、是空;萬物雖空、人生雖無常,但緣起因果還在不斷延續中。色與空是兩個矛盾的概念,但它們互相包含,又互相轉換。“無常是美”說的也是,無常中有美,美也是無常的,是這個意思嗎?

圖:NONO

老師又說,為什麼不能說世界沒有價值?因為那些女兒曾經存在過,她們曾經用她們美麗的光照耀了我的生命。所以不能因為我沒有價值,就說她們沒有價值。如果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那麼美是確實存在過的,美不依賴於意義而存在,美自身就存在,因為美的存在,所以生命是有意味的,是值得的。即使那些美已經消逝了,人還可以依賴對美的回憶,而使生命變得不那麼枯索和可厭。即使是美,也是會消逝的。為了抵抗生命的枯索和可厭,人依賴對美的回憶。那,回憶不會忘卻嗎,即使不忘卻不會消亡嗎?會的。人會死。人死了,什麼都留不下來。說到底,世界的價值、人生的意義、美的存在,就是在抵抗。為了抵抗死亡,人類同樣把價值和意義注入其中。然後,死亡就變美了。

跟“死亡是美”相似,比較好理解的是“苦難是美”。世界從來不是天堂。再完善的社會也需要不斷應變,不斷進步。人生充滿苦難。再幸運的人也有生活上的不如意,也有活得更快樂的慾望。而我們今天的世界仍充滿不公義、不自由,還有人活在水深火熱中。面對厄運、禍害和挫折,人們需要解答。最常用的一套理論便是老子說的: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比如史鐵生。他是個不幸的作家,少年就雙腳癱瘓,後來又患腎病。他的集《我與天壇》收錄了他對生命思考的文字。他不但合理化了痛苦,還覺得痛苦是充分必要的。簡單說就是:只有痛苦存在,幸福才存在;沒有了痛苦,就沒有了幸福。《好運設計》裡有一段話:你能在一場如此稱心、如此順利、如此圓滿的愛情和婚姻中飽嘗幸福嗎?也就是說,沒有挫折,沒有坎坷,沒有望眼欲穿的期盼,沒有撕心裂肺的煎熬,沒有痛不欲生的痴癲與瘋狂,沒有萬死不悔的追求與等待,當成功來到之時你會有感慨萬端的喜悅嗎?或者,這喜悅能到什麼程度?這幸福能被珍惜多久?會不會因為順利而沖淡其魅力?會不會因為圓滿而阻塞了渴望,而限制了想像,而喪失了激情,從而在以後漫長的歲月中是遵從了一套經濟規律、一種生理程序、一個物理時間,心路卻已荒蕪,然後是膩煩,然後靠流言蜚語排遣這膩煩,繼而是麻木,繼而用插科打諢加劇這麻木——會不會?會不會是這樣?我的回答是,不會。幸福能永遠被珍惜。沒有了挫折,沒有了坎坷,幸福還是可以存在,而且可以永存。順利了、圓滿了,我們進一步追求豐富、持久。想像可以不斷擴延,激情可以重複點燃,為什麼?因為世界無窮無盡。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

史鐵生繼續說:地球如此方便如此稱心地把月亮摟進了自己的懷中,沒有了陰晴圓缺,沒有了潮汐漲落,沒有了距離便沒有了路程,沒有了斥力就沒有了引力,那是什麼呢?很明白,那是死亡。其實,推論下去:沒有了死亡就沒有了生命。

比老子更早的《易》說,生為陽,死為陰。陰陽對立,依存。陰陽消長,轉化。陰陽平衡,和諧。死亡是生命循環的一個階段,是自然變化的必然結果。個人順應自然,就是天人合一。

自然界裡,新個體不斷誕生,促進基因多樣性,從而提高群種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死去的生物體被分解,釋放出營養物質供其他生物利用也退出資源競爭。這是重新分配有限資源。個體的死亡,維持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

中國哲學合理化死亡,中國文學美化死亡,都因為死亡是必然的。如果,死亡不再是自然規律的一個階段?如果,人類文明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死循環?只要確保資源足夠分配,生態系統依然可以平衡和穩定。只不過,當一切技術上的問題解決了,人類能接受沒有死亡嗎?

科幻小說家Greg Egan有一篇短篇小說〈Border Guard〉。7000年以後,人類獲得永生。人類擁有了不朽之身,也擁有了無限的生存空間。人與人之間可以不再面臨死別(個體仍然可以選擇死亡)。由於生存空間無邊無界,當有人選擇離開時,人與人再次相遇的幾率可以是零。因此,生離可以是一場永別。小說裡的女主角Margit是“新境域”(無邊無際的生存空間)的創造人。7000年前,有一天,Margit和Grace這兩個少女被一個男人強拐,被關起來,還被強姦了。當她們被囚禁、被蹂躪、被凌辱時,兩人做出了一個祈願:如果她們能活下來,她們立誓消滅這種暴力,讓發生在她們身上的事情不可能再發生。後來,Margit和Grace脫離了魔掌。她們遵守承諾,共同創造出了“新境域”。然後,另一個創造者創造了“寶石”(人類不朽之身)。新境域解決了人類生存資源的限制,而寶石解決了人類肉身的限制。新境域和寶石結合起來,給了人類永生。在這人類文明的輝煌一刻,Grace卻陷入了絕望的黑暗深淵。她變成了“悲劇者”。強暴不可能了,蹂躪和凌辱不可能了,貧窮在消失,死亡也退回到課本的形而上學中。Grace祈望實現的都實現了。可是,一切都實現了,她沒有了鬥爭的目標,也就沒有了生存的意義。Grace自殺了。

這就是所謂的沒有痛苦,就沒有幸福。這就是所謂的沒有死亡,就沒有意義。不用抗爭苦難和死亡,人生變得無聊、微不足道、不能承受之輕。小說裡說,孩子都能告訴你,死亡是毫無意義的、偶然的、不公平的,是無法言喻之惡,但相反地,相信死亡有意義卻被當成是一種高深莫測的標誌。突然面對死亡被驅逐,那些清教徒、道德哲學家無法承認他們一直在徒勞自欺。他們譴責沒有死亡是可怕的災難,摧毀了人類精神。他們宣稱人類需要死亡和痛苦來磨練人類的靈魂。自由和安全是可怕的!

老師,有一次我在你的書房裡問了很多問題。你當時無從回答,那些都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你看到我的焦慮,微微笑,對我說:“人在年輕時會想要找到解釋世界的一個答案。其實,世界是沒有這樣一個解答的。”我愣住了。我不能相信,世界怎麼會沒有答案呢?難道一切都是隨機的、混亂的、沒有意義的嗎?我不接受這樣荒唐、虛妄、不可理喻的世界。但是我沒有追問。我心裡只告訴自己,世界沒有答案,尋找的過程就是答案。老師,現在我明白了。世界不是沒有答案,而是有不只一個答案。

Border Guards裡有這麼一句話:If it’s better to travel than arrive, you shouldn’t start the voyage in the first place。死亡或許是現實的必然。但人的想像無限。如果人會死,過程是比目的地重要。只有這樣,人才不會在無法掌控的命運中受困、迷失,然後毀滅。即使人生無常,生命的過程還是可以很美。日子過得快樂、過得充實、過得有尊嚴,即使結果是遺忘和消失,我們還是可以說,這一趟很值得。但是,世界不只一個答案。Greg Egan說,除非完成一段旅程是高尚的,否則辛苦耕耘,甚至為之犧牲,也不是高尚的。聲稱成功的結果不高尚不是一種深奧的見解,而是一種虛偽。為了給死亡一個解答,去渴望死亡、懇求死亡,不道德也不美。

如果人不會死,就抵達吧。

相關文章:
戴曉珊/且一不足
戴曉珊/將錯就錯
戴曉珊/秘密清零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