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公里的徒步朝圣显然是很艰辛的,但是这路上,出版人陈楚贤走着、痛着,一步又一步,她走向了自己,拥抱了自己。哪怕身体再痛,意志再耗损,一步一步,走得如此踏实,她的心有了前所未有的笃定。
徒步朝圣一直都在她人生清单里,因为疫情,暂时搁下。疫情趋缓后,因为一次情困,让她决然出发。一切就是在对的时机点下发生。
“我很理解《热辣滚烫》的杜乐莹那种付出型人格,因为我也是。我只是要一个确实的拒绝和答案,但是对方给不了我。那时候的我全然接受对方的利用,深陷下去。”听到楚贤和我分享她那段卑微的感情经历,不难理解为什么她选择徒步朝圣,去用肉身修行,她把自己丢进那个环境,感受痛,用痛来感受自己,来重拾自己,成为自己。
“所谓勇敢,或许是就算害怕未来,还是勇往前行。”
机遇是未知的
从法国西南部的市镇圣让皮耶德波尔(Saint-Jean-Pied-de-Port)出发,途经西班牙的圣地牙哥(Santiago de Compostela),最后到加利西亚名为“陆地的尽头”的菲斯特拉小镇(Fisterra),这漫长的旅程中有很多天,她是依靠着止痛药硬撑走下去。我们外人觉得她是强大的,可是她却不这么认为。她有闪过不如回家的念头,承受不住分离,也哭了无数次,但是她还是坚持下来了。放在青年的人生里,这不是写照吗?崩溃是正常的,崩溃是因为我们在意。
楚贤一直希望自己是情绪稳定的大人,情绪不稳对她而言会觉得自己做错事。这一次的朝圣,是情绪和肉体的痛在抗衡,原来那每一步她都在和自己博弈。
“跑步和朝圣对我来说都是能掌握的事,只要开始踏出去,一步一步走下去,终点就在那里,终会抵达的。”楚贤作为跑步爱好者,领悟到人生中有很多机遇是未知的,我们无法掌控,但是跑步和朝圣是最公平的。她掌握不了别人对她的感受,曾经一味付出,把别人放第一位,但是当她清楚自己没办法继续下去时,她选择了掌握自己,拿回自己的故事,成为自己故事的叙事者。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朝圣方式,有的人选择舒服的方式,悠然地走一小段;有的人选择用肉身经历磨难去朝圣,用徒步走完全程,只有不让自己“过得舒服”,才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在朝圣路上,她逐步接受了自己,在朝圣中看过的风景,遇过的人,都教会她徒步的真谛,从来不是变得更好,而是接受。
36天,930公里,当她看到菲尼斯特拉灯塔,看到世界尽头的夕阳那刻,她完成了,930公里,每一步都不辜负。身为青年,我们有各种困惑,因为一次情感上的困境,她出发去徒步朝圣。痛苦让她看见美好,活着的美好。徒步后,难受还在,事情还在,但是她已经懂得和难受共处了。
“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会有很多石头,不断拿起又放下,一次又一次,直到它不再有分量。曾经束缚自己的事,实际上是构成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拼图,我需要接受它,而不是避之唯恐不及丢弃它。”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听完楚贤的分享,我仿佛也走了一趟朝圣之旅。原来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方式,需要的只是出发。在生命中捡起的各种棱角的石头,放在心里,也许刺痛了自己,但是当自己慢慢接受自己,把自己交付给日子,给冒险。石头会慢慢变得越来越轻,棱角越来越钝,最后成了美丽的鹅卵石。
“砍掉重练,我不怕,越是艰难,我们也是要越级打怪,反正没什么可以输的。”她的这句话,一直游荡在我的心里。
青年会陷入一种“我要变得更好”,“我要蜕变就会成功”的假想坚持中,但是读完楚贤的新书《走一趟朝圣之路吧!它会改变你的一生(才怪!)》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要的其实不是改变,而是接受。哪怕脆弱,哪怕不厉害,也要出发。楚贤经常参加的马拉松或者其他运动项目,都不是为了赢,而是完成。她从这些圈子里认识了不少正向的人,从而深深影响了她。
她徒步回来后,并没有改变什么,心疼还在,但她已经懂善待自己的人了,她开始接受了自己,接受自己不完美,接受自己的脆弱不堪。陈楚贤最后有没有赢了自己,我没法确定,但是我确定她拥抱了自己。
后记:
采访当天,我抵达都市先去酒店下榻,从轻快铁下站走过去需要走1公里,那路上,我心跳加速、呼吸困难、汗流浃背,意志凌乱的我,想起她徒步走了930公里。相较于我的1公里,我就那么狼狈,她到底怎么走得完930公里?
她带着我去吃西班牙菜,一道又一道和我分享这些菜和她在朝圣中吃过的西班牙菜的区别,我一直没办法听进去。我眼前的她和我10年前见过的她,她既是全新的自己,又是我以前认识的陈楚贤。外观也许不同,但是我还是看到那个目光炙热,意志强大的她。
在这个社会上,青年要立足太不容易了,我们有很多角色要扮演,很多社会对我们的期待要应付,能够有强大的心志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要出发就出发,二话不说去看世界的人,我真心觉得好酷,而楚贤就是我的酷朋友。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习惯就好”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充满了宽慰和释然,但在我看来,它往往是逃避问题的借口,是对现实不满和对现实不公现象的无声妥协。每当遇到不顺心或不合理的事物,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会自我安慰“习惯就好”,仿佛一切只要过一段时间,忍耐一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习惯并不意味着自愿接受,习惯也并不总能带来舒适和满足,更不能保障我们作为人类应有的权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不如意。如果每次面对问题时,只是简单地告诉自己“习惯就好”,那么我们或许会错过解决问题的机会,甚至陷入一种自我麻痹的状态。比如面对家里的杂乱无序,明明自己很忙了,但家里其他成员却无动于衷,一开始我们可能会选择妥协,自己整理,但久而久之,我们开始告诉自己:“没关系,反正还是能住,习惯就好。”面对感情中的摩擦,我们也许会心安理得地说:“没事,伴侣之间怎么可能会没有摩擦呢?习惯就好。”其实真正的智慧,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通过改变或沟通去适应和解决,而不是默默承受或忽视,让自己变得麻木,自欺欺人。到最后,我们才发现,问题不但没能解决,甚至变得更加严重。
在职场上,情况也常常如此。不平等的工作量、同事的敷衍了事与不负责任,甚至是搬弄是非,我们有时候会告诉自己:“习惯就好,在哪工作都一样,职场就是这样。”我们会选择忍耐,不去表达自己的不满,不去争取自己的权益,只是默默地承受。因为这样做似乎是最简单的方式,不需要与同事撕破脸,不需要面对冲突。可是时间久了,我们会发现这种“习惯”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疲惫,心中的愤懑不断积累,最终影响了我们对工作的初衷与热忱。
对于我来说,“习惯就好”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它让我们放弃了改变的动力。在生活和职场上的每一次挑战,其实都是我们一次成长的机会。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该轻易妥协,我们应该要勇于改变和调整,站出来表达我们的诉求,而不是选择“习惯”,去放任不公平的现状。只有通过改变,我们才能得到合理的对待,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
生活不应是委曲求全
若你问我,2025年我最想删除的一句话是什么,我会说,“习惯就好”。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意识到,生活不应是为了忍耐而存在,职场也不该是一个为了妥协而奋斗的地方。我们应该去争取更加理想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人的生命很短暂,转眼即逝,若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委曲求全,犯错的一方不但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搞不好还会蹬鼻子上脸,更让我们自己陷入痛苦的漩涡中。
所以,当家里狼狈不堪无人愿意收拾时;当同事没有做好自己的本分一直在找借口时;当有人不顾你的感受让你感到难堪时……我们不要“习惯就好”,而是要勇敢得表达自己的诉求,不要去“习惯”这种不合理的状况,我们都不该为这些不合理“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