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4日至25日,由新紀元大學學院媒體研究系公關實務組主辦的《眚》視覺障礙議題展,在八打靈再也百樂花園的The Box Event Space舉行,期望為視障群體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同時打破社會對視障者的刻板印象,消除偏見與誤解。
細緻且有深層意義的佈景,愛盲人宣教事工團隊為開幕帶來的音樂表演,讓場面增添更多溫暖與共鳴。
《眚》展覽通過藝術創作和互動環節,向公眾傳遞有關視力障礙及其相關疾病(如青光眼、白內障等)的知識,增強社會對這些健康問題的關注。參觀者不僅能夠深入體驗視障者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挑戰,還能通過切身感受,衍生更多的理解與關懷。這次展覽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不僅展示了視障者的藝術天賦,還讓公眾對這一群體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體會,從而促進社會對視障者的支持與接納。
刻板印象的成因:視障不等於全盲
《眚》團隊統籌江盈萱回憶起展覽籌備初期,團隊對視障者的刻板印象大多源於電影或是社交媒體,而這些媒介往往將盲人刻畫為“盲人按摩師”的形象。然而,當團隊進行田野調查時,發現視障者不僅限於按摩行業,他們也可以勝任文書類的工作、擔任大學教授,甚至像普通人一樣正常上班。
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團隊接觸到黃開修博士撰寫的《習慣黑暗》一書。黃開修博士是一名“失明的博士”。這本書描繪了黃博士在失明後,不放棄學業繼續升學,最終成為大學講師的勵志經歷。此外,團隊在十五碑考察的時候發現了由前殘奧會國手李成就於1983年創辦的馬來西亞首家PB傳統盲人按摩中心,進一步展示了視障者的多元才華。
大部分公眾往往誤以為視障者都是全盲,無法從事許多工作,這導致了視障群體的就業機會嚴重受限。然而事實上,視障者有不同程度的視覺損害。國際視力傷殘程度將視力傷殘大致分為B1(全失明)、B2(嚴重弱視)和B3(輕微弱視)三個等級。測量標準為是否有感受光的能力、遠近的視力以及左右的視野範圍。B1指的是全盲或極度的光感喪失,B2則代表了嚴重的視力受損,但仍能感知一些光線和形狀,而B3是中度的視力損傷。
由於社會對視覺障礙的瞭解有限,這一群體常常被排斥在勞動力市場之外,淪為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眚》團隊副統籌方紫薇表示,透過此次展覽的宣導,希望有更多企業可以提供就業機會給視障者,讓他們自力更生,並能在社會立足。
視障者的生活場景
位於吉隆坡市中心的十五碑(Brickfields)不僅是本地著名的印度社區,也是馬來西亞各地視障者的聚集地。在十五碑的街道上,時常可以見到以柺杖探路的視障者,熟練地在城市中穿梭。
方紫薇表示:“有一次我們去十五碑考察的時候,目睹了一起交通事件。十五碑的交通燈是有提示音的,視障者就依靠聲音來判斷可以前行。一名視障者依靠交通燈的提示音過馬路時,遇到一輛闖紅燈的車輛,對方不僅沒有避讓,還按喇叭嚇到了正在過馬路的視障者。明明駕車闖紅燈的人在犯錯,可是他卻對著視障者按喇叭,好像是視障者做錯了什麼事情那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只需要做很簡單的事情,那就是遵守交通規則,比如說不要闖紅燈,就可以對視障者釋放更多的同理。”
江盈萱補充說:“很多盲人或視障群體都會遷居到十五碑,他們原本不是居住在這個地區的。那是因為十五碑的視障社區的設施相對完善,所以在他們後期視力退化後,會被建議遷居到十五碑生活。”
呼籲社會更多理解和關懷
現今城市中,許多盲道被佔用、阻擋或長期失修,嚴重影響了視障者的日常出行。盲道的合理設計和維護至關重要,尤其是在交通繁忙的城市中。如果盲道不能暢通無阻,那麼視障者的安全和自主行動都會受到威脅。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的忽視,反映了公眾對視障者權益的關注仍顯不足。
方紫薇希望大眾對視障者多一分尊重,不要因為他們是盲人而投以異樣的眼光,把他們當平常人一樣去看待,也不要去破壞無障礙設施。江盈萱進一步表示,大眾對視障者可以多一份理解,也可以多一點了解盲道。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迷路的視障者,我們可以主動提供幫助。雖然看不見,但是小小的善舉,可以讓視障者知道有人可以幫助到他,他並不孤單。
後記:
《眚》團隊在黃開修博士的家採訪時,親眼目睹了視障者生活的一幕。黃博士憑藉聲音解鎖大門,當時團隊看到門很貼近黃博士,可是黃博士還是不小心撞了一下。
視障者常常說他們“已經習慣了”這些生活上的不便。可當團隊親眼目睹這一瞬間,內心依然深深地被觸動。希望大眾可以對視障者更多的同理和尊重,不要破壞並佔用無障礙設施。盡己所能,為視障者創造更友善的生活環境。
相關報道: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有活動】喚醒文學被忽視的力量 新紀元文學創作營&文學獎養成班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科技無法取代的人情味 樂齡照護服務日漸吃香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有活動】動手升級再造把垃圾變黃金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有話說】看清醫美價值及概念誤區 恢復原有自信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文化說】紙紮藝術需新血夕陽行業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文化說】方誌聰教練:跆拳道展現人生態度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在數字時代閱報,鼓勵中學生緊跟社會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