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隆坡5日訊)根據最新的QS世界大學排名,馬來亞大學(UM)仍排在兩所新加坡大學之後位列東南亞第三,雙方之間的差距甚遠。
根據排名,新加坡在東南亞地區學術上佔據主導地位,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繼續稱霸,以驚人的93.7分展示了其學術實力。
ADVERTISEMENT
而緊隨其後的是南洋理工大學(NTU),位列第二。
位列東南亞第三的馬來亞大學,在最新的QS排名中,積分達到71.2分,在世界排名方面則位列第60位。
馬大雖然無法挑戰新加坡的地位,但還是遠遠將其他東盟競爭對手拋在後頭。
根據“Seasia Stats”取出的數據,東南亞前15名大學排名中,馬來西亞就佔據了8個席位。
其中,馬來西亞國立大學(UKM)、馬來西亞理科大學(USM)和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UPM)也緊隨馬大之後,進入世界前150名。
此外,馬來西亞理工大學(UTM)也在前200名中也佔一席之地,至於泰萊大學、UCSI大學、和國油科技大學(UTP)皆穩居前300名。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马来西亚各个大学在QS排名中的快速攀升,更多是反映了其对特定指标的操控和针对性,而非整体学术和研究实力的全面提升。
这些年,我国各个公立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表现亮眼,尤其是马来亚大学(UM)从2010年的207名大幅度跃升至2025年的60名;其他大学如UKM、USM、UPM和UTM的排名也显著提升,不约而同从2010年的300名次以外,急速上升至世界150名以内。
我国这些大学在世界排名的提升,改善国家在环球学术界的研究地位和荣誉,是一件好事;但吊诡的是,这些大学在QS排名的快速飞跃,并未呈现在其他主要世界大学排行榜。
例如,在THE世界大学排名中,从2018至2025年期间,UM从351-400名提升至251-300名,进步非常缓慢,而且也还不是世界200大;其他大学如UKM、USM和UPM则长期徘徊在401-800名之间,UTM甚至在2020年还出现了倒退。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ARWU(上海交大排名)中,UM在2011年至2024年间始终停滞不前,在301-500名之间徘徊,而UKM、USM和UPM更是从401-600名滑落至601-800名。
这种世界大学排名的巨大反差,告诉了我们什么?
首先,它揭示了我国大学在“全球竞争力”的弱势。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QS排名注重学术声誉(30%)、雇主声誉(15%)和国际学生和教员比例(10%)等指标,而这些指标可以通过策略性手段(如加强国际招生、增聘非大马籍教职员、增加对己方有利的受访者数目、加强区域宣传等)快速提升。
虽然这些指标和某些THE指标相通(比如研究声誉这类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无形中使某些大学从中得到某种程度的优势,但THE更注重研究素质(30%;包括引用影响力Citation impact、研究实力Research strength、研究卓越性Research excellence、研究影响力Research influence)、研究收入(5.5%)、研究成果(5.5%)、产业收入和专利(4%)等硬实力指标。
另一方面,ARWU首重研究表现,尤其是诺贝尔奖、菲尔兹奖(Fields Medal)等各种国际荣誉,以及《自然》、《科学》这类顶级期刊的发表。由于THE和ARWU更注重研究影响力、学术成果、顶级人才、国际荣誉等“硬实力指标”,这些指标需要长期投入、强大的研究支援系统、实质性的教育改革和资金投入,排名才能获得改善。
而马来西亚各个大学在QS排名中的快速攀升,更多是反映了其对特定指标的操控和针对性,而非整体学术和研究实力的全面提升。
因此,我国大学若依赖针对性的提高QS某些排名指标,尤其在学术声誉、雇主声誉、国际化程度以及师生比例方面的不透明、不客观或不科学的数据运算(引联合国大学2023年11月的《关于全球大学排名的声明》和2020年11月《自然》期刊文章),来炫示其“世界顶尖大学”地位,却忽视其教育和研究质量的实质性提升,最终只能被称为“QS顶尖大学”,而非真正的世界顶尖大学。
我国大学在QS排名中的优异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尤其是在亚洲区域),无疑是一项成就,因为毕竟许多亚洲国家的学生和家长,还是痴迷于这种大学排名游戏,考量选读大学也很大程度是看排名,而不是更切身、更实质的教学质量、校园学术风气、研究影响力、对人才的培育、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等因素。也就是说,提高QS排名,也就等于擦亮大学招牌,增加学生录取和大学的收入。
但真想要跻身全球一流大学之列,大学必须认真在研究产出、教学质量、国际学术影响力、与行业的合作、对国家的实质贡献等方面下足功夫,而非仅仅追求“排名数字”的短期飞跃。
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教育界完全没有任何凭借科学或教育理论,去评量大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反过来说,任何宣称能够评量“教学质量”的大学排行榜,都是毫无科学依据的无稽之谈。
关键在于,我国政府/高教部和大学的高层,只是想做一个“QS顶尖大学”,还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