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政府那麼好高騖遠,熱衷於追求樞紐經濟高調?安華團隊不能將我們的雄心壯志降低到更現實的水平,腳踏實地,準時交付實際結果嗎?
ADVERTISEMENT
我給安華充份時間,等他上任一年才開始追蹤他的經濟改革論調,發現他的團隊有個口頭禪:無論何種經濟規劃,都以“人工智能”與“樞紐”掛帥。
人工智能已很普遍,無需多加解釋,當下連國會議員也善用人工智能做文告翻譯;“樞紐”則是英文字Hub的中文翻譯,比起舊時慣用的Centre(中心),聽來就比較趕上潮流。
其實,樞紐經濟不是新概念,它是數字工業起飛30年後激發新勢頭,人們只是以新視角來看待舊框架。
納吉時代,我國已朝向清真認證與清真工業樞紐概念,先是扶持經濟內需然後外輸國際,如今也算開花結果,是世界清真業的典範。
安華時代,我們聽到馬來西亞設定目標,要成為無人機樞紐、氫能樞紐、碳捕獲與封存(CCS)樞紐、電動車樞紐、數據中心和雲端樞紐等,林林種種。此外,也有部長倡導,必須搶先鄰國創設東南亞首個火箭發射站,拔頭籌。
大家可能會問,逐鹿想要成為各經濟領域樞紐,有什麼好處?我國的成功條件,是否比東盟各國或亞洲先進國更豐厚?
最近,寰宇電視論壇邀請民航局總監諾阿茲曼,主講我國正培植無人機技術樞紐,期望能培育一個繁榮的無人機生態系統。很奇怪,社交媒體也在議論,民航局早已鎖緊業餘無人機的飛行空間,什麼才叫“繁榮的無人機生態系統”?
去年10月,投資與國際貿易部長東姑賽夫魯趁著特斯拉著陸而打鑼敲鼓,宣佈我國有望成為電動車行業的區域樞紐,因為我國電子業穩健,是促使我國成為全球電動車供應鏈重要環節的基礎。
當時,賽夫魯的宏觀策略是,往後電動車推廣和獎掖活動,會通過“2030新工業大藍圖計劃”及“國家能源過渡路線圖”同步施展,以求電動車製造商及部件供應商,都能注資我國設廠。
最新外電傳來,日本最大汽車製造商豐田集團對電動車前景大潑冷水,鑑於環球性銷售放緩,豐田決定將美國電動車生產計劃延遲到2026年,並將檢討在北美製造電動汽車的款型車隊。看來電動車普遍化概念,變化快過計劃。
反看特斯拉投資大馬電動車計劃,雷聲大雨點小,目前只見雪檳兩州陳列室及充電器基礎設施,本地裝配或製造特斯拉的承諾,應是先打開市場再走著瞧。比起來,有中國品牌吉利護航的寶騰國產車比較可靠,本地裝配電動車隨時就要上市。
今年2月,我國投資發展機構(MIDA)宣佈砂拉越將成為氫能樞紐,並預計在2027年底開始出口再生能源,尤其是氫能,朝向2050年大馬碳中和目標踏步走。砂總理阿邦佐哈利同時宣稱,砂拉越正與日本與韓國投資者合作,探索在砂拉越開發氫能的潛力。過後,沒下文了。
今年9月底,經濟部長拉菲茲宣佈,我國碳捕獲、使用與封存(CCUS)領域的監管框架將於11月出爐,它將遵循國際標準,大馬會將自己定位為CCUS的國際前驅,而不只是在本區域爭排行榜。
10月1日,谷歌宣佈未來4年內將投資22億美元(約93.2億令吉)在我國設立首個數據中心及谷歌雲端樞紐,首相參與其盛,也同步宣佈政府正制定國家雲端政策,為確保不同規模的企業都能利用這項技術,提高我國在全球的競爭力。
安華進一步表示,國家雲端政策將與政府規劃的人工智能(AI)計劃同步執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