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财经

|

投资周刊

|
发布: 12:39pm 07/10/2024

经济

经济有感我无感系列2

经济

经济有感我无感系列2

經濟有感我無感系列2| 錢包沒錢 經濟再好也無用

文/谢锦彬
經濟有感我無感系列2

從近期的經濟數據來看,大馬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外國直接投資、出口貿易和股市表現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似乎展現了國家經濟的持續增長與活力。

但在這些令人感到振奮的經濟數據面前,普通百姓卻普遍反映:沒有感覺。

那問題來了,人民為什麼感覺不到經濟成長呢?

上一期提到,政府近期發佈的亮眼經濟數據,表明了我國經濟正走在成長的道路上,但人民真實的感受卻是與之相反,甚至還有不少人感覺,國家正在步入經濟衰退。本文將要來進一步探討,究竟是什麼因素,使得你我都對國家經濟成長無感呢?

大馬諾丁漢大學經濟學系主任張永隆博士在接受《投資致富》專訪時指出,要人民能感覺得到經濟成長,其成長勢頭必須非常強勁,就好像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經濟表現,穩定維持在8%以上水平,大家才能確實感受到國家經濟的成長。

ADVERTISEMENT

無法重現“黃金十年”

他指出,投資、貿易及工業部前副部長王建民曾提及,要人民能感受得到國家經濟成長,需達到8%,甚至10%的成長,才會看到所有領域都有成長,又或是部分表現優異的領域,溢出至其他領域。

“一般而言,只是5%的成長,可能只是那幾家優秀公司(和領域)的帶動所達到的成果。9%、10%(成長)是很高的目標,要達到那個目標還很遠。”

根據數據顯示,我國經濟在1985年因公共債務危機而陷入獨立以來的首次衰退,經濟萎縮了1.03%。隨後,經濟開始回彈,進入了一個經濟蓬勃發展的“黃金十年”。從1988至1996年間,經濟成長率一直保持在8.89至10%之間。即便在1997年下半年開始遭受亞洲金融風暴波及,但我國經濟成長依達到7.32%的不錯成績。

儘管大馬從亞洲金融危機逐漸恢復過來後,經濟成長也保持著穩健的增長勢頭,但始終無法重現“黃金十年”的強勁成長。即便經濟增長率也曾出現7%以上的亮眼成績,但都是在經歷了金融危機或疫情,經濟負增長後的強勁回彈,且勇猛漲勢並無法維持,更多是保持在5至6%的成長水平。

薪資總追不上物價

儘管5至6%的經濟成長在區域國家中已算是相當不錯的表現,但相較於“黃金十年”期間的高增長,這樣的增速仍顯得遜色一些,這也使得人民更難切實感受到經濟成長帶來的實際好處。

大馬中華總商會社會經濟研究中心執行董事李興裕指出,人民無法感覺到經濟強勁成長,最主要是因薪資增長緩慢,以及生活成本上升,導致人民消費能力下降。

在冠病疫情期間,不少人面臨失業或降薪等問題,儘管從目前的經濟數據來看,大馬經濟已復甦到疫情前水平,但經濟數據僅僅是數字,有些人的薪資依然很低,收入可能還沒回到疫情前水平。

“當然,有些人(收入)是比之前好,這要看領域,疫情後剛好需要資訊科技相關的(人才),薪資就飆升,因為(人才)短缺。”

儘管經濟表現良好,許多大型企業或上市公司都獲得不少計劃合約和訂單,但公司在獲利後,會將更多的薪資分配給予管理層,員工薪金的調整僅能應對通脹,員工的感受自然不會太好。

大馬僱員薪酬佔GDP 33% 低於他國

他指出,大馬僱員薪酬(CE)佔大馬國內生產總值(GDP)33%,低於韓國(47.2%)、新加坡(37.9%)和日本(52.3%)等國家。

“比如將說一個經濟蛋糕是1令吉,我們給員工33仙,(其中)包括薪酬、花紅等等,其他繳稅後的就進入股東的口袋。”

相較於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的調薪就更為難了,員工薪資可能幾年都沒有調整,即便有調薪,但卻追不上生活成本漲幅,這很大部分原因在於中小企業本身賺得不多,自然無法給予員工太多。

“當然,並非所有中小型企業都付不起,薪資待遇也會因領域不同,金融和科技業薪資會比較高。即便是製造業,如果是國際公司、化工、科技相關的製造業,薪資待遇則會較好,但其他領域則會比較低。”

相較於經濟成長強勁,人民更能感受到的是有多少錢可以花、收入是否改善,生活品質有沒有提高。當國家經濟成長未能反映在個人薪資增長上,人民同時還得面對生活成本的不斷上升,消費能力逐漸下降的困境,自然對國家經濟強勁成長沒有絲毫感覺。

“我的消費力越來越低,我不在乎你展示的經濟數據,反正我就是沒有感覺到整個經濟是很好的。”

張永隆補充,大馬超過70%的人民都是受薪一族,除非跳槽或換工作,否則每年薪資增長就僅有1至3%。即便通脹率維持在低水平,但薪資漲幅無法追趕得上通脹,日常生活的負擔亦會變得更加沉重。

成本壓力大 中小型企業亦無感

柔南中小企業公會顧問兼創會會長鄭己勝指出,儘管大馬上半年經濟表現強勁,特別在出口方面更展現了積極的復甦趨勢,但由於本地中小企業大多以補助工業為主,並以國內市場為主,若非出口導向的企業,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感受到這些宏觀經濟數據,好比如第一季經濟數據可能要到8月才看到。

此外,中小企業亦面對成本問題,雖然出口表現強勁,但仍面臨成本挑戰,包括受疫情與烏俄戰爭影響的供應鏈至今仍未完全順暢,原材料價格仍舊相當高,加上勞動成本和運營成本的壓力,這都削弱了中小企業的獲益能力。

“何況這是宏觀經濟,牽涉的範圍太廣,中小企業不可能這麼快會得到經濟復甦帶來的益處。”

可支配收入增減才是關鍵

國家銀行數據顯示,自去年7月以來,我國通脹率一直都維持在2%以下的低水平,最低甚至達到1.5%。但是,大多數民眾卻感覺到生活成本飆升,生活壓力沉重,與官方的低通脹數據卻有著顯著落差。

拉曼大學商業與金融學院教授黃錦榮博士認為,真正能讓人有深刻感受的並非宏觀層面的經濟增長,而是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尤其購買力的增強,才會讓人民真正感受到財富的增長和生活的改善,分享到經濟成長的果實。

雖然許多人認為5%的經濟成長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成績,但若在扣除了約2%的人口增長後,實際經濟成長可能就僅只有3%。即便每個人的收入都取得3%的成長,但在這也會被通脹給抵銷掉,這就是為何5%的經濟增長,落到個人卻沒有任何感受的主要原因了。

“首先,3%(成長)就沒什麼了不起,更還沒說這3%扣掉通脹,如果通脹是2至3%,意思是我們辛勞工作1年後,個人購買力沒任何改變,2000令吉薪資就多了60令吉,但東西也都貴了,購買力沒任何增進。”

趨向消費模式降級

確實,比起經濟成長的數據,人民更關注的是物價是否高漲,購買力是否受到影響。畢竟,經濟成長反映的是整體經濟表現,但與普通民眾息息相關的則是他們能否負擔日常生活的開支。

雖然,從2023年5月以來,我國通脹率都維持在3%以下的健康水平,今年4至7月更是處在2%的低通脹水平。但人民的實際感受卻未必與這些數據相符,甚至還出現購買力減弱的現象,這種現象特別體現在消費降級上。

李興裕指出,除了消費降級較為明顯的中國以外,大馬也出現消費降級的現象,商品漲價導致消費者購買力下降,就連國內知名食品品牌——雀巢(NESTLE)也面臨國人轉向購買其他平價替代產品,導致銷量走低的窘境。

“之前普通人都還是可以買到(得起)雀巢的,美祿這些,現在(感覺)越來越貴了。這也反映了國內購買力(疲軟),所以轉移消費模式(至替代產品)。”

雀巢最新業績顯示,今年第二季淨利按年下挫48.27%,累計半年淨利走低23.53%。集團將其歸咎於國內銷售下降,反映目前消費情緒低迷和購買力受限。

由於購買力下降,群眾更注重商品的“性價比”,儘量能省則省,至於避無可避的生活必需品,則更傾向於購買價格較低,性價比較高的商品。

通脹感受因人而異

儘管消費降級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普遍存在,但大家對通脹數據真確性的懷疑其實已行之有年,這種質疑源於官方數據顯示的低通脹水平與消費者實際感受到的生活成本上漲之間的矛盾。

黃錦榮指出,官方的通脹數據通常基於廣泛的商品和服務籃子計算的平均值,各商品類別的比重與每個人的消費習慣和支出模式都有差異,因此通脹率未能直接反映出真實感受。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一般人生活主要開銷都在餐飲方面。儘管餐飲通脹一般會在4%左右,但在計算通脹數據時,並不是僅有餐飲,當中還包括了上百種商品類別。當中有些是每天都會購買的重要類別,但有些類別並非每天都會購買,因此感覺不到價格的波動。

好比價格波動相對較小的服飾,由於大家並非每天都買衣服,因此不會特別感覺到衣服零通脹的好處。反觀,餐飲通脹的影響則較大,每天吃飯時,總會感覺到食物又貴了。

由於通脹率是統計了上百種商品的價格波動後,所得出的數據結果,但部分重要類別的高通脹,可能會被低通脹的其他類別所抵銷。像是取消柴油津貼後的通脹似乎沒有呈現在數據上,這並非意味著數據失真,而是這一類別的通脹可能被其他類別所抵銷,但人民對通脹的感覺會比官方數據來得高。

“你看不見數據(有高通脹),但是你感受到,因為很多其他的商品類別不是你日常可能會碰觸到的,這就是一個差別所在。”

建議能有更多輔助性指標

從通脹指數的細分類別來看,衣食住行的比重相對較大,其中餐飲類別比重佔近30%,其他類別比重則相對較小。然而,由於不同收入群體的開銷比例並不相同,個別的感受自然有所不同。

“好比如說,我收入只有2000令吉,那我幾乎可能所有2000令吉都會花在食品等生活基本的開銷,我就感覺到(高通脹)。但當我有1萬多、2萬令吉的收入,餐飲開銷僅佔我很小的比例,所以它(餐飲通脹)那個衝擊對我來講很小。”

對低收入群體而言,餐飲開銷可能佔了每月開銷的50至60%;但對有錢人而言,餐飲開銷或僅佔10%,因此大家的感受必會有差距。

他認為,單一的數據可能無法體現不同群體所的感受,故建議能有更多輔助性的指標,以通脹率為例,可以有按照不同收入組別來調整商品類別佔比的通脹指數,以便更能展現不同群體所面臨的通脹感受。

“這樣的話,你就不會覺得說在數據上有任何的失誤,又或者灌水的現象。”

物價通脹消費需求常搞混

除了通脹籃子的商品類別比重和個人消費模式等因素,使得大部分人認為通脹數據與他們的實際感受存在差距以外,張永隆認為,消費需求的改變會進一步加重了人民生活成本,這可能會讓人將其與通脹壓力混淆,加劇了通脹數據失真感覺。

通脹是個整體指標,反映的是典型的消費行為,而非個人的消費習慣。這些數據是根據一組代表性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動來計算的,但許多人常把物價通脹與個人的消費需求混淆,從而產生誤解。

舉個例子,如果現年40多歲,孩子在唸中學,幾年後,孩子可能上大學了,開銷也就更大了。可是,通脹率是用同一個商品種類、數量來比較價格的,但生活開銷會因為人生的階段不同而出現變化,成活壓力也會越來越重。

“我覺得,有些時候生活成本增加是因為年齡增加,消費增加,讓你感覺(錯覺)到生活成本增加。”

他指出,當市面上的商品越來越多,但個人沒有能力購買時,難免會產生一種比較的心態,將過往生活拿來做比較,加劇了對物價高漲的感覺。為此,大家必須分辨出什麼是必要、需要和想要,才能更好地減輕生活負擔。

總結

對於許多人來說,國家經濟的整體增長常常顯得遙不可及,即便經濟增長多麼強勁、經濟表現多麼優越,但這些宏觀經濟數據往往與個人的日常生活脫節。人民關心的並不是抽象的經濟增長率,更多的是自己實際的生活狀況。

畢竟經濟成長5.8%,又不是我的財富或收入增長5.8%,那國家經濟表現亮眼,又與我何干呢?對於普通人來說,經濟數據的好壞遠不如自己錢包的厚度和消費能力更為重要。

投资广场 经济有感我无感系列2 7-10见报
張永隆:要人民能感覺得到經濟成長,其成長勢頭必須非常強勁。(資料照片)
投资广场 经济有感我无感系列2 7-10见报
李興裕:人民無法感覺到經濟強勁成長,最主要是因薪資增長緩慢,以及生活成本上升。(資料照片)

投资广场 经济有感我无感系列2 7-10见报

投资广场 经济有感我无感系列2 7-10见报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