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于10月12日举行的TEDx茨厂街(TEDx Petaling Street)已经来到第10届。
TEDx茨厂街演讲年会,从二百多名观众,到如今近1900人,志工人数也从自由报名,到必须通过面试加入的规模。讲者、志工、观众参加演讲年会,又或通过YouTube看演讲视频,无论是在幕前或幕后,对于每个不同身分的参与者,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ADVERTISEMENT

报道:本刊 关丽玲
摄影:本报 黄玲玲
成立于2013年的“TEDx茨厂街”是马来西亚第一个以及最大型的中文TEDx,10届以来渐渐已形成一个社群,关注者都熟悉其活动进行方式,今年讲者名单还未公布,一开票3周内就已售罄。
这全由一般志工统筹的演讲年会,是如何从TEDx平台,搭建衔接讲者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深化核心价值,建立永续经营模式,成为其吸引力的社群品牌?

黄菁翠:天线要一直打开
TEDx茨厂街持牌人/家具企业及选品店创办人
TEDx茨厂街持牌人黄菁翠(Jessie Ng)当初申请TEDx执照时,并没有想到会有今天的规模和发展。
创办TEDx茨厂街之前,黄菁翠连续3年都参加TEDx台北,直到第3年姐姐黄菁云问她有没有想过自己办一场?
“有的,但看到申请表格的开放式问题,质疑自己不达标,也怕没人手。” 黄菁翠谈及当时的犹豫。多得移居美国的黄菁云熟悉美国机构作风,鼓励及协助黄菁翠申请,结果成功了,2013年在吉隆坡敦善班丹大厦举行了第一场TEDx茨厂街,也是大马第一个中文TEDx演讲活动,已故的黄菁云当时是持牌人,黄菁翠则是策展人。
每届年会结束之后黄菁翠就会继续申办。“办活动最重要的是持续,一旦停了,要恢复是很难的。因疫情而停办两年,复办时操作很‘生锈’,加上疫情带来的焦虑都会有影响。永续经营很重要,还有就是建立了一个社群,10年已累积一班粉丝以及志工,只要内部巩固,才可以稳定走下去。”
从一开始的“一脚踢”,黄菁翠近几年已交棒给其他志工当策展人。她的角色主要是物色讲者和设立组织的大方向。她常出外认识人,参加活动、研讨会、看演出等等,她不觉得辛苦,有收获就很不错。“我是‘work-life integration’,而不是‘Work-life balance’而已,‘天线’要一直打开。”

“即将第二个10年,我希望栽培志工成为领导,加强领导能力这门艺术,学习如何处事。他们的执行力都没有问题,很专业。”
谭佩莹:让每个人都有好体验
2024年TEDx茨厂街策展人/地产经纪
2016年就加入TEDx茨厂街担任志工的谭佩莹,今年第一次担任策展人。她毕业于理大大众传播系,当过报馆记者,念书时听过TED演讲视频,后来无意中知道马来西亚也有一个中文的TEDx茨厂街。她在大学时期很活跃办活动,毕业后在吉隆坡工作时,想在闲睱时间找些事做,看到TEDx茨厂街招募志工,就申请加入。
加入志工时是第4届,在之前没有出席过演讲年会,纯粹对这年轻的组织好奇。通过TEDx茨厂街认识了很多人,她后来因认识一名讲者而转职到相关公司当销售人员。而她现在则是一名地产经纪,工作时间比较自由,可以在TEDx茨厂街付出较多的时间。
在草创时期加入TEDx茨厂街,谭佩莹一直都在“讲者组”。讲者组的工作就是物色讲者,以及演讲前的排练。“物色讲师主要是Jessie负责,她资历深,看的东西比我们多,也抓到社会现在和未来趋势。”讲者组会考量适合观众口味的内容,协助讲者梳理内容,修饰词语和定稿,以及设计PPT、演讲台风,让讲者在18分钟内有效地传达想法,还有跟公关组协调安排采访、拍预告视频等等。
讲者组协助讲者对接不同的事项。“Jessie常提,我们要做到Omotenashi(日本人的款待哲学),这也是整个TEDx茨厂街的宗旨,希望来的每一个人,有宾至如归的体验,也希望讲者感受到,我们是一路陪伴他们走过这趟旅程,所以安排得很细致。”
成为TEDx茨厂街的志工,谭佩莹认为对她事业上的帮助不会很明显。她倒发现从外面学到的技能可以带到这个组织,也有其他志工把自己在职场所学到或不错的做法应用在TEDx茨厂街。“所以其实不只是这个平台给志工成长,也有志工把所学到的知识带到这个平台。”

今年我当策展人,学到全面去看事情,要协调各组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跟着SOP去做,而是看整个局面,再去拿捏和平衡。”
黄葆华:在这里渐渐成长
TEDx茨厂街共同策展人/会计师
黄葆华是2015年通过朋友介绍参加TEDx茨厂街年会。“当了观众感受到志工的专业,而在隔年申请成为志工,当时也未有面试环节。由于喜欢中文,中学时期办过校刊,但工作之后就少接触中文,希望有个平台可以让我重新接触中文,就这样加入了TEDx茨厂街文案组。”
后来,志工团队的组织架构越来越大,除了文案企划,也增加了视觉设计、社交媒体等等。黄葆华从文案组组员做到组长,上一届开始她再接下挑战,担任共同策展人,负责监督文案组、视频制作、社交媒体、网站、主视觉设计等等。
“在正职方面,我去年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转为自由工作者,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但自由是要有自律的,我现还在学习着平衡这一方面。加入TEDx茨厂街对我来说是有很大的帮助。
“协商、解决问题和沟通技巧,是我在TEDx茨厂街这9年所学到的能力。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追随者,没有当领导人的条件,但渐渐地在这里成长,磨练到自己勇于踏出舒适圈。”


排练、梳理、磨合 传递最精准内容
无论是线下或YouTube,由各有成就的人士在台上演讲是TED演讲的主轴。黄菁翠经常出国到各地听TEDx演讲,当作充电,她很享受线下有温度、掌声,以及充满感染力的气场。
她视TEDx台北为楷模。“以前我没有信心,不确定在大马可否找到这么多优秀的讲者。TEDx台北是两天48小时的活动,讲者中有名人和素人,黄菁翠反而被很多素人做的事感动。
“回到马来西亚,我应该也要这么做,发掘更多跟这块土地有关系的人。

每一年的TEDx茨厂街,约有18组讲者。成立初期,讲者没有彩排就上台演讲,后来发现这不行,第二年是演讲会开始前一个月半才排练。现在已经提早到距离年会4、5个月前就开始了。讲者组要负责16到18个讲者,每组讲者大概要练5次。黄菁翠说,“practice make perfect,我们平均每个讲者要见5次,可以想像是多大的工程。”
讲者组接触的都是讲者最原始的内容,他们要协助讲者过滤和梳理,把最精准的内容在18分钟内呈现出来。
谭佩莹表示,有的讲者具备丰富的经历,带来的内容可能要1小时才说得完。要从这么多做过的事中精挑出来,整个过程就是不断地讨论及磨合,从中选择一个适合的角度。
黄菁翠希望讲者的内容可以更深入,因为观众也在进步。谭佩莹补充,传达出去的内容可以有多种解读,不同的观众的收获会不一样。
定下核心价值 明确方向
任何活动及组织一旦订了核心价值,就会有明确的执行方向和信念。TEDx茨厂街每一届年会的主题都颇有意思。黄菁翠说,主题是一个大方向,用在任何讲者的故事都适合,而且也方便主视觉的设计。站在观众的角度,也可带来启发。

从第一届开始,TEDx茨厂街年会主题依次是点滴串联Connecting Dots(2013)、从心重新Refine Redefine(2014)、行迹The Path(2015)、敢动Momentum(2016)、涟漪人Ripples(2017)、燃Passion(2018)、学Unlean‧Relearn(2019)、启Reset(2022)、衡Balance(2023)以及第10届的跃Forward(2024)。
原来,TEDx茨厂街一次过就订下5届的主题,只有疫情之后微调,换了“启reset”。黄菁翠透露,第二个5年,主题都用了单字,接下来的5年,她建议团队采用4个字,而英文则是单字。其实蛮不容易的,中英文的字义要搭配,还要串得到主题故事。
至于TEDx茨厂街组织的5个核心价值──持续成长、创造差异、做正确的事、怀揣爱给予以及传递幸福感,这是一次核心团队在团建时,由导师的带领下集体订下的,将来进来的人都适用。黄菁翠指出,当组织已经走得稳定了,就树立文化价值和愿景。“这5个价值是我们透过团建游戏中订下,从52个的个人价值,最后剩下5个。
2024年TEDx茨厂街 |
媒体伙伴:星洲日报、星洲人 日期:2024年10月12日(星期六) 时间:9AM-6PM 地点:吉隆坡马华大厦 脸书:www.facebook.com/TEDxPetalingStreet |
相关文章: 【TEDx茨厂街志工力量/02】看TEDx茨厂街志工怎么说……
更多【新教育】: 大马停格动画创作者刘静怡 为花踪宣传片注入新意 停格动画创作者刘静怡,返马驻村创作探索身份认同 海洋生物学家本·菲茨帕特里克 /守护全球独特海湾 维持座头鲸生态系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法国学者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在《想象的美术馆》(Le Musée Imaginaire)中提出了“无墙的美术馆”概念。不禁令人思考,当艺术融入日常,是否能与生活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本地艺术家陈厚玏选择在安邦住宅区里创办 Lai Lai Art 工作室,时不时邀请艺术家前来设展。此次更打造名为《大地与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的壁画,试图打破大众对艺术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想起艺术觉得很遥远、很高级,但其实生活里充满艺术。”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苏思旗
离开高速公路,驶入雪兰莪安邦的公园社区。先是经过菜市场、运动广场、小学……由本地艺术家陈厚玏(Alice Chang)经营的 Lai Lai Art工作室,就在这充满生活气息的住宅里。
今年58岁,来自彭亨的她自小在而连突(Jerantut)的稻田间度过童年,“我跟我婆婆长大,稻田里很多鸟,所以我最喜欢画鸟。”从有记忆以来,她对美术有极大的兴趣,但因家境不允许,沙子是大自然给予她的最佳画笔。
中学毕业后,她离开家乡到城市找工作,但都不是与艺术相关。陈厚玏到过日本旅行社打工,也曾创业卖包。直到2009年,陈厚玏才决心投入艺术领域,“上一代说画画赚不到钱很难生活,所以到我结婚了才开始画。”
她先从油画开始,再到马赛克雕塑创作。谈到她最为众人所知的雕塑品,就是鬼仔巷的“小姐”雕像。她采用几百件的瓷器改造,赋予被遗弃的碗碟全新的生命。
问起为何开始马赛克雕塑创作,她说,为了疗愈内心。

玻璃碎片变艺术装置
接连两年,陈厚玏在2018年到意大利的布雷西亚(Brescia)和米兰(Milan)举办个展。但后期因工作过于繁重,身心俱疲。某一次,她知道一位苏格兰朋友热衷马赛克艺术,向对方了解后,上网自学。
马赛克是一种镶嵌及装饰艺术,超过3000年历史。最初盛行于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和古希腊,较后基督教徒以艺术为表达信仰的方式,在教堂墙壁上以小石块或有色玻璃拼成画面。这种盛行于欧洲的艺术,彩色玻璃和珐琅是普遍使用的镶嵌材料。
在一次巴塞罗那的旅行中,她看见当地运用玻璃碎片装饰庭院和制作家具,联想到日常厨房里不小心打碎的碗碟。
“扔掉这些漂亮的花纹碎片很可惜,我想是否可以透过水泥把玻璃碎片镶嵌在雕塑上。”透过旧材料升级改造,陈厚玏为艺术创造新生命。




走入Lai Lai Art画廊,除了有马赛克雕塑品,墙上挂着一幅幅油画。其中,不难发现她的创作中,充满了大象。喜欢大象的原因,她说跟孩子的出生有关。
“我第一个儿子出世的时候,我唱了很多大象歌,在我脑袋里头有很多大象。”此外,她发现大象照顾幼儿的方式跟人类相似,怀胎24个月、细心呵护,给予无条件的爱。当时作为新手妈妈的她,为此感到共鸣。带着这样的情感,她把大象注入创作中。

废弃物重生 身体力行投入环境保育
“这是我在本地餐厅拿到的碗碟碎片。有的碗碟从中国运来发现碎了,老一辈不舍得丢,但轮到第二代经营,就会清理掉。他们知道我在做永续艺术(sustainable art),就会把碎片给我。”
踏入工作室,架子上一箱箱都是陈厚玏收集来的碎片。打开一个约80公分高的黑色塑料桶,满满的白色碗碟碎片。
“这些碎片来到我这里就是这个样子,我还在想怎样运用它们。”有的碎片,是她旅游期间收集的,“这个来自意大利,商家切出形状后,陶瓷成了碎片没用了,我会去拿。”
问及其中是否有最特别的,她摇摇头:“没有最特别的,因为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制作马赛克雕塑,这里也是她创作油画的空间。一手拿起油画用的调色盘,实则是家私工厂不要的木板。陈厚玏在日常和工作中,身体力行,投入环境保育。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一点,把这个讯息传下去,就会更多人来参与(环保),毕竟我们制造太多垃圾。”



在创作中注入马来西亚元素
除了环境保育,在陈厚玏大多数的作品中带有丰富的马来西亚色彩,像是名为《3 Graces of Malaysia》的装置艺术品。
2021年,为迎接我国64周年国庆,她从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的经典雕塑《三美神》(The Three Graces)取得灵感。制作3个怀孕妇女的雕像,命名为Siti、Ah Lian 和 Shanti,代表马来西亚不同族群的女性。

每一个雕塑都穿上了以玻璃拼贴制成的传统服饰,细致而独特。
“世界上多厉害、多有名的人,都是从妈妈的肚子出来的,是不是?”陈厚玏认为,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她们是无名英雄,默默地支撑着家庭与社会。
另外,她也时常加入濒临绝种的马来亚虎(Malayan Tiger)在创作里头,一如这一次的社区的壁画。

马来亚虎壁画拉近社区与艺术的距离
陈厚玏邀请英国艺术家爱丽丝·斯坦索普(Alice Stainthorpe),共同创作的壁画,名为《大地与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
壁画分为两个部分,上方有一条鱼,底下有8只马来亚虎。
“民间有舞龙舞狮,我们这个是‘舞鱼’,而且画出了剪纸的感觉,这是华人很值得传承的艺术文化。”若仔细观察,8只老虎的花纹都不一样,“除了让人们关注野生动物,花纹的不同代表什么种族都可以一起。”而壁画使用鲜明颜色,象征我国各大民族汇集而成的多元文化。


斯坦索普在成为全职艺术家前,曾在我国担任英文老师,“我最开始来到这里教书与旅行,周末会到处画壁画、探索城市。”她的作品散落在鬼仔巷和中央艺术坊两处,但这里的壁画面积最大。
从远处看,8只老虎富有动感,仿佛跟随“舞鱼”跳耀,同时带有节日氛围,“我在设计时选择了游行队伍的概念,因为这样更有节庆氛围,也能呈现更多动感。
但这不仅仅是一幅壁画那么简单,而是陈厚玏用作拉近社区与艺术距离的第一步。
艺术没有那么遥远
“很多人想起艺术认为很遥远、很高级,但其实生活里充满艺术。”她认为,像是在晚餐时布置餐桌,摆放菜肴也是艺术。
这幅开放式的壁画,就是要让路过的居民有机会接触艺术。
“艺术不只在画廊里,不需要拿着酒杯欣赏。”在完成壁画的过程,社区居民乘坐摩托车经过,会伸出拇指比赞,表示鼓励,“每个人都懂得欣赏美,只是美没有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罢了。”
陈厚玏鼓励社区民众在闲暇时,来Lai Lai Art 欣赏不同主题的艺术展。即便穿拖鞋也没关系,因为艺术可以很亲民。她笑着强调。
更多【新教育】: 学华文 让人生有多一种可能 小学时期就被大学录取,资优生兄弟魏恩义 x 魏恩勇:以人为本是追求目标 动画导演黄翊翔/想像力是人人具备的超能力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