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2:22pm 09/10/2024

辅导员

辅导

心理辅导

988

陈峰

周刊专题

听众

大城心事

call-in

【心理輔導/03】陳峰《大城心事》:我們談心事,不是輔導

报道:本刊 白慧琪 摄影:本报 赖国华
【心理辅导/03】陈峰《大城心事》:我们谈心事,不是辅导
自《阿峰日記》開始,陳峰接收聽眾的心事,從鼓勵幾句話、嚴厲罵醒聽眾,到現在勸導聽眾也回看自身問題。

談到分享心事,不得不提廣播電臺的節目《》,主持人陳峰每週五守在直播間,接聽聽眾來電,聆聽心事,再給予意見。

《大城心事》節目長青二十多年,自然有其受歡迎的理由,不過專業輔導員提醒,節目並不是輔導。那麼,主持人陳峰怎麼定位節目?你我對類似談心事的平臺應該有什麼想像與期待?

ADVERTISEMENT

“現在我兒子也在讀心理學, 他就已經跟我講了,‘你這個方式是不允許的’。”電臺節目《大城心事》主持人陳峰也說,“他們(專業心理輔導員)不能這樣子給那麼多suggestion(建議)的。”

每個星期五晚上,陳峰在988電臺主持《大城心事》,接聽聽眾call-in聊心事。很多時候,聽眾撥電進來分享的是感情、婚姻、家庭問題或職場難題。“陳峰大哥你好,我有XX問題,想要聆聽你的意見……”“好,你說。”陳峰用他渾厚且具穿透力的聲音,承接住許多聽眾的崩潰、發洩、煩惱、牢騷。

“時間久了發現其實這個節目有它的意義存在,他(聽眾)可以當我這邊是去找心理師還是輔導員的前奏。”陳峰清楚明白,自己當然不是專業的輔導員,電臺節目的本質當然是電臺節目,而不是輔導平臺。

他分享,有時撥電進來的人,明明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卻要求華語對話,有些一聽就是捏著鼻子“手動變聲”,一個小動作就透露想要隱去某一部分的自己。“有時你沒有膽量,還是怕人家看到你啊,那透過一支電話一把聲音,你把心事說一次後,可能就有膽量和勇氣去做第二次(告訴專業輔導員)。”陳峰這麼看待《大城心事》。

先談談專業輔導與電臺節目、社交媒體“告白專頁”有何不同。社會福利局心理與輔導組主任莉亞(Liah Pariuk)說,電臺節目較像是激勵、鼓勵形式。馬來西亞華社輔導協會主席餘碧韻則點出,輔導非常重視保密,而電臺節目或網絡貼文即便隱去真實姓名,但聲音和情節都公開了。另外,輔導是長期關係,透過幾次會面來分析情況,電臺節目只有一通電話,收集的資料可能不夠完整,即便聽眾想跟進自己的情況,也未必能順利撥通熱線。

陳峰自認,以輔導角度來看《大城心事》,操作是“越規”的。專業輔導員不能給太多建議,只能引導。論廣播節目,20分鐘已經很長,他常常得在短時間內幫聽眾過濾,讓他們做出選擇。

他也坦言,“很久之前就提醒自己,電話蓋上就不關我事,我儘可能都不follow up跟進(個案)。”每一次短短十幾二十分鐘的對談,電話蓋上後,陳峰會提醒自己放下了。一來,電臺節目時間有限,確實也不可能一一跟進。再者,對電臺廣播員而言,這也不是他的角色。“我們只透過一個空間,讓大家發洩,然後可能安慰、安撫、交流,給他一些建議,我們不是follow up個案的工作者。”

那麼聽眾是否有這樣的默契,知道自己尋求的並非專業輔導嗎?“聽了那麼多年……”陳峰說。當然,節目也已註明“參與者在節目中與主持人的交流與傾談內容只屬參考。本臺促請聽眾酌情尋求以下團體輔導熱線的專業意見與協助。”

【心理辅导/03】陈峰《大城心事》:我们谈心事,不是辅导
《大城心事》已經成了陳峰的品牌,他截取聽眾的故事,一共出了3本書。
【心理辅导/03】陈峰《大城心事》:我们谈心事,不是辅导
二十多年來,《大城心事》節目陪伴許多人度過週五夜晚。

從分享心情的《阿峰日記》,到聆聽故事《大城心事》

《大城心事》是988電臺的長青節目,更是陳峰的招牌代表作。問起這檔節目的緣由,故事要說回近30年前麗的呼聲時期的單元《阿峰日記》。一改白天搞笑熱鬧的形象,陳峰在晚間時段分享自己的日記,開場白定是“幾月幾日星期幾,晴/雨”。

他說,那個年代流行感性散文,剖白一天發生的事,分享自己的心情後,跟著邀請聽眾,有什麼心情、故事或日記,可以寫信來分享。“那時候真的是寫信耶!”興許是當年的發聲平臺並不多,寫信給陳峰的人越來越多,一週幾十封,多到自己的日記都沒時間分享了。而他總會在唸完信件後隨口幾句安慰、鼓勵的話。

“從那邊開始,只是這樣子講幾句,就發現源源不絕。人的心事就是這樣子,感覺上他們總要找地方去發洩。”

進入988,陳峰開過新節目《樂在1102》(即晚間11時至凌晨2時)和《咖啡、棉被、不設防》,都持續著聆聽心事的風格,最後才是《大城心事》。這期間,聽眾來函的方式也隨著科技轉變,由最初的手寫信,到傳真、電郵,直到約1998年開放call-in電話熱線,到現在臉書、微信、WhatsApp社交通訊平臺。想當年,傳真已經夠即時了,每天一疊一疊進來,工作人員看誰的故事比較好,選來讓陳峰念出。

說來,陳峰當年只是二十三四歲的年輕人啊。“那時也並不是勸告聽眾,更多是像朋友那樣給予安慰。”

提起《大城心事》,很多人仍對不客氣罵醒聽眾的陳峰印象深刻。“可能大群人喜歡比較兇的啊,人家聽到爽啊。”陳峰舉例,聽眾來電傾訴丈夫出軌,以前會一起同仇敵愾認為是男人的錯。而且大部分人也認為,有錯就是對方的問題,所以聽眾都聽得很興奮。

“但是久了之後我發現其實不是這樣子。”忠實聽眾也許聽出陳峰風格的轉變,他開始也讓撥電進來的聽眾想想自己的態度和做法。回到聽眾傾訴丈夫出軌的例子,他請對方回看自己,結果隔天在巴剎就被安娣叫住,說他檢討受害者。

廣大聽眾有他們的期盼,而陳峰也有自己的想法,認為應該透過節目儘量感染大家重新思考,有時問題不一定出在對方身上,雙方都有責任。

【心理辅导/03】陈峰《大城心事》:我们谈心事,不是辅导
陳峰認為,《大城心事》可以是聽眾尋求專業輔導或心理治療的前奏,對他說了一遍後也許就有膽量向專業的訴說。
時刻提醒自己,以正道引導聽眾

這麼多年,陳峰接聽過各種來電,年齡層從二十多歲到八十多歲都有,其中以35歲以上居多。談論的心事也很多元,包括愛情、家庭、家人關係、事業等。“打來問事業的人很多, 但是聽眾不喜歡聽,因為(聽眾有)很多是家庭主婦、退休的,就可能不想聽你談事業,但是感情就橫跨全部的年齡層。”

《大城心事》是現場call-in節目,陳峰直接接起電話,並不會經過事前篩選。他說,往往前面幾通電話會影響到後面的來電。好比第一通撥電談的是事業,聽眾有感而發,就會撥電進來。同理,一開始call-in進來談的是感情問題,後面幾通來電就都是相關問題。

該不該給予意見,陳峰這麼看,“通常撥電話來的人,那一刻他就好像在講,‘你給我一些東西吧’。”如果不給一些具體的意見,他可能覺得打來好像沒有拿到東西。

“很多人問我,你怎麼給到正確的勸告?”陳峰說,“大部分其實只要你抓著一個‘正’的字,正道。”他常在演講中以撿到錢為例,聽眾常常給出很多答案,但其實只要交到警察局,自己問心無愧便是。

當然,有時網絡上還是有人抨擊陳峰給予聽眾的回應,也有專業人士批評。他認為,大部分民眾都接受節目,而又沒有帶來嚴重的後果,就還可以繼續。“所以我會覺得,回答跟給建議的時候,時常提醒自己是用‘正’來引導大家。”

如今網絡發達,越來越多不同的平臺、網絡關鍵意見領袖(KOL)、所謂的“心靈導師”都公開接收心事。陳峰看來,這個現象只會越來越蓬勃發展,“到最後大家就會找他覺得思維match(相符)的人去對接。”

【心理辅导/03】陈峰《大城心事》:我们谈心事,不是辅导

普及輔導,從教育著手

社會福利局心理與輔導組主任莉亞提醒民眾,電臺節目不是輔導,若有需求,民眾應尋求專業輔導資源。她以福利局的輔導服務為例,民眾撥電或面談輔導後,當局還會視情況提供配套服務。例如,受輔者若面對經濟問題,影響生計、子女教育,福利局官員還會幫忙引介申請經濟援助、子女託管等。

馬來西亞華社輔導協會主席餘碧韻認為,也許是非政府組織的輔導熱線服務時間有限,宣傳得還不夠廣。而想要被聆聽的民眾,接觸到什麼管道就直接採用了,才不選擇正規輔導。

她認為,首先應教育民眾,輔導並不恐怖或神秘。現在大學和中小學都開始設立輔導處,目的就是讓新一代人認識輔導,將來有需求自然懂得尋求輔導資源。如果學生犯錯的話,訓導處懲處,送來輔導處是為了瞭解自己的行為,下次發生雷同的狀況可以怎麼處理。餘碧韻相信,一代代傳下去,未來大眾就能普遍接受輔導了。

(原稿上傳於 08/05/2023)

相關文章:
【心理輔導/01】有煩心事,該向誰訴說?
【心理輔導/02】打破負面標籤,諮詢輔導不可怕

延申閱讀:
【廣播的轉變/01】自媒體當道,電臺如何求變?
【廣播的轉變/02】露臉的時代,廣播人如何扛起收聽流量大旗?
【廣播的轉變/03】我的人生我負責,勇敢轉道當上播客……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