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輔導”專題,原設想這兩個字揹負著厚重的負面標籤。我們來自問看看:內心有什麼不如意,尋求輔導協助,擔心旁人異樣眼光;又好似,唯有行為偏差,才需要“輔導”介入糾正。(看,“糾正”一詞就喻示著對錯關係了……)
ADVERTISEMENT
近幾個月引起關注的幾件事件,有人找不到出口,也有人毫不遮掩情緒,輕易把生活大小問題丟上網,尋求“心中的公理”與解方。怎麼處理心事、問題的方法百百種,端看採用什麼管道,以及那樣做問題是否真的能得到充分解決。
在資訊爆炸時代,我們是不是忘了,還有一個更專業、恰當的方式——輔導(counselling)。輔導這門專業,到底如何幫我們整理思緒,好好解決問題?
“我到底嫁,還是不嫁好呢?”
有時候,社交平臺的“告白專頁”(confession page)、網絡關鍵意見領袖(KOL)專頁、疑似有相關經驗的“專家”專頁,或電臺call-in節目會出現這樣的投書。投書人洋洋灑灑寫了一串文字,結尾問了一句:“我該怎麼辦好呢?”
不只是婚姻大事,近來引起網絡熱議的婆媳、婚外情風波,或者常見的職場糾紛,說白了就是關係出了問題,造成個人情緒困擾,影響到生活。在資訊開放的年代,很多人選擇把生活、感情、家庭、事業難題和心事投書到這些平臺。“專家”親自回應也好,網民留言也罷,投書者好似期待從一連串回覆中得到解答。當然,惹來反效果,被亂罵一通,也是常有的事。
“因為大家都需要被看見。”馬來西亞華社輔導協會主席餘碧韻說,事事訴諸網絡,最粗淺的解釋是因為大家渴望被看見。把問題投書上網,不時留意多少人點贊和留言,換算得到多少關注。再者,生活步調越來越快,人們也期盼最快速的解決辦法,於是從留言中找尋意見。
然而,每個人遇到的難題都有前因後果,造成心理和生活上的影響,未必是三言兩語就交代清楚。網絡判官或KOL又怎麼能從僅有的線索中,給予適當的意見呢?
餘碧韻坦言,有時這些網絡留言或KOL給的意見剛好有用,“不過這與‘輔導’截然不同。”在網絡平臺或call-in節目,當事人的情緒得以發洩,享有被看見、被聽見的感覺,但一次快速說明事件,只是短暫解決問題。
那麼,回到“嫁與不嫁”的例子,專業的輔導會怎麼做?
“你怎麼會有這樣子的疑問呢?”餘碧韻模擬輔導員提問。
“因為我這個男朋友,跟他很久了,但是他最近有這樣那樣,我很懷疑……”受輔者可能如此回答。
餘碧韻解釋,“我們不能直接告訴她嫁還是不嫁,而是從她的角度去看問題。”透過一來一往的對話,引導受輔者自己看出問題所在。當思緒釐清,問題癥結、條件一字排開,輔導者又再問受輔者有什麼計劃,下一步想怎麼做。“我們只能陪伴他…………要怎樣做都是他(受輔者)在講,因為我們不是給建議。”
心理輔導師vs臨床心理師vs精神科醫師,3種專業的分別
在華文世界,常聽到諮詢、諮商、輔導、心理和精神治療等名詞。當我們遇到心事、困難,該向誰求助?餘碧韻一一說明:
諮詢師:
馬來文bimbingan或英文guidance,在馬來西亞及中國稱為“諮詢”,臺灣則稱之為“輔導”。諮詢師是受過訓練的半專業人員。許多非政府組織提供輔導熱線服務,就是由受過訓練,或大專心理輔導科系畢業,但未向政府註冊的義工擔任,通常稱為“諮詢義工”。
心理輔導師(counsellor):
Counselling/Kaunseling在馬來西亞稱為“心理輔導”,中國則是“輔導”,臺灣稱為“諮商”。
心理輔導師面對個案時,聆聽問題及同理感受,協助受輔者分析想法、行為和情緒情況,引導他自行找出解決方法。心理輔導師必須在馬來西亞輔導局(Lembaga Kaunselor Malaysia)註冊。除了自行執業,也有註冊心理輔導師在非政府組織擔任義工,稱為“輔導義工”
查詢網站:https://www.lembagakaunselor.gov.my/cr/direktori/index.php
臨床心理師(Clinical Psychologist):
根據馬來西亞臨床心理學會( Malaysian Society of Clinical Psychology),臨床心理師受過專業心理健康訓練,具評估、診斷及治療心理健康問題的資格。一般上,接受心理輔導後問題仍遲遲未能解決,或懷疑有心理健康問題,心理輔導師也會將個案轉介給臨床心理師診斷。
臨床心理師須在馬來西亞專職醫療聯盟理事會(Malaysian Allied Health Professions Council)申請執照。
查詢網站:https://www.mscp.my/clinical-psychologist-registry
精神科醫師(Psychiatrist):
具醫學和藥物治療資格。若個案情況嚴重,例如思覺失調(俗稱精神分裂症),必須交由精神科醫生診治。
https://www.nsr.org.my/list1pview.asp?page=1
諮商與輔導是分佈最廣的一層,除了非政府組織、私人心理輔導機構,政府醫院或診所、社會福利局(JKM)、國家人口及家庭發展局(LPPKN)都有會面或熱線輔導服務。根據2017年心理輔導師(費用)規範,個人、婚姻、家庭、團體輔導等費用都受政府規範,並依輔導員學士、碩士或博士資格調整。以學士資格為例,75分鐘內的個人輔導費用不超過160令吉,碩士和博士收費則更高。
馬來西亞華社輔導協會整理了我國輔導、心理與精神服務通訊錄,有需要者可參考一下網址:https://tinyurl.com/psymalaysia。
輔導者如何幫助求助者?
沒試過輔導的人可能會疑惑,藏在心裡的心事,該如何向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傾吐?
餘碧韻說,當一個人心中有個問題,找過身邊親友談卻沒人能聽懂,抑或換來“沒事的”“不要想太多”等回應,始終感覺不是滋味,就會設法找到對的人。身為專業輔導員,受訓時有門功課,就是把自己化為受輔者,撥電接受輔導,去釐清自己心中的一些問題。
她分享受輔狀況,尋求輔導的人在得空的時間找個安靜地點,化個名字撥通輔導熱線。若電話另一頭剛好是把沉穩的聲音,更能勾動他放心地訴說心事。當受輔者被這把聲音好好接住,結束前他可以請對方留下代碼和服務時段,下次撥電即能找回指定輔導義工繼續輔導。
“因為雙方(輔導和受輔)都不知道對方是誰,反而你(受輔者)可以更敞開去談。”餘碧韻點出,正因只有單純的輔導關係,受輔者反而能更沒有負擔地把問題說出來。是吧,有些情況,連最親密的伴侶、家人都難以啟齒。
其實,即便是非常專業的輔導員,也不能輔導身邊的親友,因為雙重關係會影響到判斷。“好像如果我輔導自己的媽媽,她一定會說我是她女兒,應該站在她那邊。但是我不能,我要站在中立的角度,協助她看到其他角度的問題。”
而且輔導員有專業操守,一開始就會立定保密協定。餘碧韻說,不管是電話輔導或面談,若在外與受輔者相遇,輔導員都會裝作不認識,不會上前打招呼,否則身旁的人問起,就可能透露對方正在接受輔導。
每次輔導歷時約45分鐘至1小時,次數視情況而定。餘碧韻說,一開始輔導,輔導員會與受輔者一起立定目標,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透過幾次輔導,待問題慢慢改善,雙方都同意問題已經解決,就可以結束輔導關係。
心事別累積,別猶豫求助
一聽到有心事,尋求輔導,社會大眾常常聯想成心理有病,甚至標籤為“神經病”,令輔導常常被標上負面標籤。社會福利局心理與輔導組主任莉亞(Liah Pariuk)分享,人們抗拒尋求輔導的原因主要分為個人和外在因素。個人因素包括:害羞、害怕、自卑、懷疑、不甘示弱或害怕秘密被公開。“他們也怕被親友發現,因為會被當成做錯事。”
莉亞指出,外在因素包括輔導員年齡、性別。例如,受輔者接受婚姻輔導,但發現輔導員比自己年輕,主觀認為對方經驗不足;又或者男性遇到女性輔導員,不信任對方進而抗拒輔導。
“喔,你去見輔導?”餘碧韻說,“有這樣的疑問,就證明社會對輔導的認知還不夠高。”其實輔導是給正常人的,但凡你遇到一些生活上的難題,覺得很難解決,或是心裡過得不舒服,還是什麼人事物讓你覺得很煩躁、受傷或沮喪,都可以打電話尋求輔導接住。
“這些小小的事情如果談開了,就沒事了。”她提醒,如果問題累積,不小心又有第二件事情,會讓人覺得怎麼都遇到不好的事……“其實才兩件罷了,你就開始慢慢傾向憂鬱,不願見人,好像跌倒一次就不要再走路了。”
如果有需要,拿起電話,不妨撥通輔導熱線。
(原稿上傳於 08/05/2023)
相關文章: 【心理輔導/02】打破負面標籤,諮詢輔導不可怕 【心理輔導/03】陳峰《大城心事》:我們談心事,不是輔導 延申閱讀: 【療愈的聲音ASMR/01】ASMR是什麼?來認識顱內高潮的神秘世界 【療愈的聲音ASMR/02】ASMR吃播/咔滋、嗦嗦,嚼出美妙的聽覺饗宴 【療愈的聲音ASMR/03】烘焙影片/聲音原汁原味,視聽唯美超療愈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