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城10日訊)衛生部長拿督斯里祖基菲裡說,由2022年至今年10月為止,全國心理健康危機熱線或HEAL熱線“15555”總共接獲5萬9860通求助電話,其中336個病例顯示出有自殺傾向。
他說,在這當中有,其中198個案例有明確的自殺念頭,138個病例則已採取實際步驟。
ADVERTISEMENT
他是今日在部門為2024年全國心理健康日活動主持推介儀式後,在新聞發佈會上,發表談話。
他說,在近6萬通求助電話中,其中59%或3萬5590個請求情感支持。
24270求助者需具體干預
他說,總共有2萬4270個電話需要具體干預,涉及與管理和諮詢相關的“正向心理教育”。
他說,數據顯示,約有100萬名年齡36歲以上的大馬人面臨抑鬱問題,為了改善問題,衛生部強調早期干預的重要性。
衛長說,今年的活動主題強調“優先關注職場心理健康”,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報告,有15%的工作人口經歷心理健康問題。
他也呼籲企業營造同理心和公平的工作環境,以支持員工的心理健康。
他說,該部建立了國家心理健康卓越中心(NCEMH)來應對這項挑戰,並推出了多個項目,包括“重啟、再就業、支持、治療、康復與團隊合作”。
疑患精神病司機撞死人
衛部可提供專業諮詢
此外,祖基菲裡說,衛生部將會在必要時與交通部等合作,以處理昨晚登嘉樓州龍運涉及瑪拉工藝大學4名學生的致命事故。
他說,衛生部準備為相關方面提供專業知識的幫助。
“我們準備根據當局調查的證據,從技術和醫學角度提供幫助。”
他說,由於此案在警方和交通局的調查中,因此拒絕進一步評論。
根據報道,一輛運動型休旅車猛撞2輛摩托,導致龍運瑪拉工藝大學的3名大學生死亡和一受傷,女司機懷疑有精神病。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这坦诚公布,即本文主旨——不再掩盖自杀事件,科学理性地对待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
“期待可能性”这个词原出自于法学,其内涵表达了社会对于每个人遵纪守法的期待性。当一个人处于极端的不乐观环境中,公权力不去追究他迫不得已的犯罪行为,这就是“缺乏期待可能性”。将这个概念类比近代青少年的自杀、自残现象,这些青少年走上了人生的最后一条路,是否也是一种无法苛责、必须理解的“缺乏期待可能性”呢?
之所以将当代青少年自杀案件的责任定性为“缺乏期待可能性”,是因为在自杀课题中负有第一责任人地位的,绝不该是选择自尽的孩子,而是面对着潜在爆发的问题因子,尚未作出妥当处理的当代社会。
笔者阅览中马两地新闻媒体与权威单位的统计数据后,发现各造提供之数据,其关注点仅片面集中于诸如自杀人数、企图自杀人数、心理不健康人数等基础数据;对于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如青少年的负面情绪、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经济压力等因素中的占比量,数据层面上呈现出来的往往是滞后、数据量不足的现象。
特举一例:大学新生在学期初所参与的心理健康测试,其中问题不乏“你曾经尝试过自杀吗?”、“你近期的心情如何?”等测试题。这些形式主义的“走过场”问卷调查,断然无法反映学生负面心理的形成因素、解决不力因素等现实问题。
再举一实际例子:每逢出现学生自杀案,部分校方惧于事件发酵所带来的社会舆论、校誉影响和相关人员责任,往往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进行处理,对于事件后续的处理手段有如“绥靖政策”般的“妥协、掩盖、避忌”,而忽略了事件发生的主因——学生心理问题,以及事件背后的潜在问题——其他学生的心理问题。面对着这一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部分负责单位却碍于脸面选择不变应万变,岂不可耻、可笑哉?
有鉴于此,这份“缺乏期待可能性”的客观归责应该明晰,同时对于这个课题的议论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归责,而应该延伸至解决策略的设计当中。笔者谨持抛砖引玉的态度,浅谈落实政策之上的“三板斧”设定政策思路:坦诚公布、检讨反思、随事而制。
这坦诚公布,即本文主旨——不再掩盖自杀事件,科学理性地对待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
对于检讨反思,即自杀案件背后的考量点。至于这一部分,可预见的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绝非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复杂的内在与外在因素所致的不可挽救的局面。或是社会阶级差异、或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或是社会大环境的压力、或是个人思维偏颇狭隘。
至于随事而制,即针对每个分门别类后的因素,进行相对应的制度改革或政策落实。我们或许永远无法为每一个自杀缘由的预防策略未雨绸缪,但至少我们可以试着针对时代的特性亡羊补牢。就这个时代而言,青少年的主要压力源于核心思想趋于扭曲的恶性竞争。这是社会高速发展之下必然承受的代价:为了无限提升社会这轮巨大的齿轮转动的效率,无止休地逼迫未来的社会主要生产力“更高、更快、更强”。于是这一代的孩子给时代定性上了“内卷至上”,给自己定性上了“摆烂到底”,给现在定性上了“娱乐至死”,给未来定性上了“随遇而安”。因此,不应以牺牲下一代的个人长期发展为代价去揠苗助长,而是平衡青少年的理想发展与社会的现实需求,以更具阶段性的政策推动青少年品德素质与全方位能力发展,这是尊重科学的施政精神。
4年前,中国大陆有关当局推动了“双减政策”,旨在为中小学生减轻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与此同时,中国各省高校陆续推行学分绩点的改革政策,旨在鼓励大学生摆脱“分数内卷”,转向全方位健康发展。且不论政策实施至今的实际成效,单论政策理论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已是“教育改革的一小步,社会改革的一大步”。就这份改革态度而言,值得我们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期待可能性”落空以前,去借鉴其中精神并本土化这一类教育改革政策。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