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11日綜合電)臺灣駐美代表俞大㵢接受美媒專訪時指出,為緩解美國對臺軍售延滯,臺美已經開始就共同生產及研發武器展開對話,目前討論的方向是在臺灣生產或組裝對美採購的軍備,使臺灣成為軍事供應鏈的一環。
網絡時政媒體《外交家》週三(9日)刊載俞大㵢專訪。
ADVERTISEMENT
針對美臺商業協會上月發佈報告,聲稱拜登政府自2022年以來對臺軍事援助逐年下降,美國自2021年起對臺灣軍隊現代化的支持也減弱一事,俞大㵢不以為然,反指拜登政府已經宣佈16次對臺軍售。軍售總額較低是由於臺灣改變防衛策略,更注重不對稱戰力而非大型載臺,“無人機較小,價格也不那麼貴,在現代戰事中非常實用”。
俞大㵢坦承,基於供應鏈問題以及一些“技術性狀況”,例如需要以“臺灣的規格”製造某些載臺,臺灣確實面臨美國武器交付延遲。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俞大㵢說,希望在聯合生產及開發軍備方面取得新進展,可能讓臺灣開始自行生產一些所需的美規武器。
他說:“我們在討論,也許我們購買的一些武器可以在臺灣生產或組裝,這樣臺灣將成為軍事供應鏈的一環…也將解決部分武器交付延遲的問題。”
俞大㵢指出,解決美國對臺軍售延滯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強調臺美密切進行合作。
美國上月29日宣佈向臺灣提供約5.67億美元(24.38億令吉)的軍事援助,創下對臺軍援的最高紀錄,更是美國總統拜登第2次動用總統撥款權(PDA)向臺提供軍援,中國國防部抨擊此舉是在臺海問題上拱火澆油。
在週四,中國外交部宣佈,對參與近日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的3家美國軍工企業和10名高管進行制裁。
中國外交部表示,制裁措施從宣佈制裁決定之日(10月10日)生效。制裁措施包括:凍結在中國境內的動產和不動產以及其他各類財產;禁止中國境內的組織、個人與本人進行有關交易、合作的活動;對本人不予簽發簽證、不準入境(包括香港和澳門)。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