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优活

|
发布: 7:00am 11/10/2024

死亡

临终

四道人生

李知展

吴碧彬

居家临终

临终者

临终症状

滿足臨終者身心靈需求,讓他們安詳度過最後人生路

报道:杨寓惋

臨終時,一個人會經歷許多困難或改變,可能是生理上、情感上或靈性上的,有的長達數天,有的在數小時內迅速發生。這些變化可能令人感到壓力或難過,但這是無可避免的正常過程。此時,親友的陪伴比任何藥物都來得重要。滿足臨終者在身心靈上的需求,有助於將痛苦降至最低,讓他們安詳地度過生命的最後階段。

ADVERTISEMENT

死亡究竟是什麼?

以科學角度而言,生命的結束,即全身器官失去功能的過程。吉隆坡醫院兒童安寧療護專科顧問醫生以“手機充電”為例,比喻人體失去吸收養分或能量的能力,生命便因此衰竭。

李知展醫生

“手機沒電就會停止運行。有人說睡覺就像是‘死亡’,因為身體在重新‘充電’。當一個人再也無法充電時便‘永久停機’了。”他補充道:“其實來到生命末期時,身體會發出‘電量不足’的訊號,所以他們自己是感受得到的。很多時候患者會問自己還能活多久?但我們不是神,無法給出確切答案。”

他認為,此時要了解的是問題背後的原因,例如是否有未解的願望或是恐懼?相較於來不及告別的意外離世,若能把握剩下的時間,好好地規劃臨終照顧、葬禮計劃和生前遺願,共同讓生命圓滿落幕,對臨終者和親屬都更好。

慈悲安寧療護基金會(Kasih Hospice Foundation)主席吳碧彬醫生坦言,大多數長者傾向在家臨終,但還是可詢問其意願。有的人希望在醫院離世,因為有較好的設備或不想被親友看見;有的則因為沒有家人孩子,不願麻煩他人,因此選擇在安寧病房。

吳碧彬醫生

“其實在安寧病房臨終也是很好的,他們通常被安排在單獨的RIP房,以便能不受打擾地、有尊嚴地離開。”她表示,“在醫院臨終的時間可能比較緊湊,但家屬可向醫院申請暫時不移動屍體,一般可獲得3小時時間,在RIP房內進行誦經等儀式。”

雖然無法預測時間,但生命流逝時會出現瀕死象徵。一般而言,神經、肌肉、骨骼系統會先衰竭,因此身體虛弱,原本能行走也變成無力下床活動等,此時大約是生命倒數兩週;在生命以天為計時,睡眠時間會變長,可能開始分不清眼前人,牙關緊閉難以進食等。

到了後期,循環系統的衰竭,導致四肢發涼、尿液減少,呼吸頻率有所改變:呼短、吸長,有時甚至會完全沒有呼吸,之後又忽然恢復。當一個人呼吸暫停次數變得頻繁時,可能就是最後數小時了。

無論是在醫院或療養機構,醫護人員會盡可通知家屬提前到來,惟不能百分百保證。

親人可以為臨終者這麼做

吳碧彬醫生提及,若患者希望居家臨終,醫生會安排提早出院。家裡最好能依臨終者所喜佈置,例如擺上花束、宗教象徵物、播放宗教樂曲等。儘量保持房間明亮、舒適,不喧譁。臨終之際,親友能做的事情包括:

讓臨終者感受到家人的陪伴,維持互動或肢體接觸,如握手、輕觸臉頰、說說話、念文章或書籍、輕聲唱歌等。就算是安靜坐在身邊也很好。

臨終者或許會說一些看似無意義的話,但可能是隱喻或把夢境與現實、當下和過去混淆在一起,不妨傾聽並支持他們。

臨終者嗜睡或昏迷時聽覺仍存在,可說“會聽你的交代”、“沒關係放心地走”、“我愛你”等話語。

若有排洩物,幫忙清理、擦身和更衣,減少不適。

滋潤口腔和嘴唇,梳理頭髮,打理容貌。

“這些種種不僅是希望長輩離開時舒適平靜,家屬所提供的實質照護,或也有助於克服喪親之痛。更重要的是,大家會永遠記得長輩離開時是好看的、優雅的、乾淨的,尤其是家中小孩,心中不留下恐懼或陰影。”吳碧彬醫生說道。

若臨終者感到不安,可嘗試釐清恐懼來源,譬如害怕死後何去何從,可嘗試以出國旅行來比喻。李知展醫生形容:“死亡就像一場旅行。對於要離開熟悉的地方,一定會有所不捨,但想像出國旅遊會見到的美景,期待和興奮還是居多的。去旅行時,會有導遊、領隊安排住宿行程,死亡也是一樣的,屆時會有人相接,所以不必擔心。”

提起大眾經常將“等死”與安寧療護畫上等號,且不論照顧過程中對於身心靈的舒緩,吳碧彬醫生說道:“其實每個人自出生起便是向死而生的。死亡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或因疾病或因意外,大家並非在等死,而是朝著既定的終點前進。年輕時,大多數人都沒意識到這一點,沒有提前準備,發生意外時便感到十分衝擊。”

儘量讓臨終者無憾走完最後人生路

因此,她建議大家儘可能協助長輩完成心願,且曾答應的事情要記得。“有孩子在收拾父親遺物時,打開抽屜才發現已填好的中國簽證申請表和照片。原來孩子曾說要帶他到中國旅遊,父親一直都記得,最終卻成了遺憾。父母不提的原因,通常是怕麻煩孩子,不想打擾他們。”

最後,有些事情不需等到生命末期才來做,特別是“”——道謝、道歉、道愛與道別。若在人生中隨時貫徹“四道”,那麼當生命走到盡頭時,也能平靜以待,不留遺憾。

常見臨終症狀與處理:

症狀 | 嗜睡、不易叫醒

原因 | 體內代謝衰慢

處理方式

* 若患者無任何不適,毋需特別叫醒他,因人在睡眠狀態下較不會感到痛苦。

* 清醒時,請多和他溝通。

* 如果因為一直嗜睡,導致患者有不適感時,可以安排活動轉移注意力。

症狀 | 喃喃自語或人事物混淆不清

原因 | 體內代謝減慢或毒素侵犯腦部

處理方式

* 提醒他時間、日期和地點,幫助他認出周遭的人,持續讓他熟悉或喜愛的事物圍繞在他身邊。

症狀 | 幻覺與躁動不安

原因 | 血液循環變慢引起腦部缺氧而出現一些無法自控的行為

處理方式

* 此時請保持鎮定,宜專心聆聽、慢慢與他說話,接受患者的幻覺,也可藉助宗教的力量引導患者繼續說。

* 提供安全舒適環境保護之,如:用棉被、枕頭或毛毯蓋住床欄,以免碰撞受傷,請勿用繩子約束,造成患者更反抗。

症狀 | 血壓和脈搏越來越難測量

處理方式

* 若電子血壓計已無法測量,以手測量脈搏強度及每分鐘次數,脈搏會逐漸減弱或次數小於60次/分鐘。

症狀 | 呼吸困難或不規則,如呼吸加速或嘆氣式呼吸或呼吸暫停

原因 | 血液循環變慢或腫脹壓迫

處理方式

* 可將床頭搖高或用枕頭墊高,以幫助呼吸。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維持涼爽通風,可使用小風扇。

症狀 | 臨終前的喉聲,如咯咯聲

原因 | 肌肉逐漸無力而使得口水無法吞下去,積在喉頭而發出聲音

處理方式

* “卡痰”似的聲音並不會對其造成不舒服或是嗆到。

* 不需要抽痰,因抽痰反而令其更不舒服。

* 可採側臥的姿勢,以方便口水流出,或墊高頭以利吞嚥口水或是在耳後貼減少唾液分泌物的貼片。

症狀 | 聽力、視力減退

原因 | 神經機能退化

處理方式

* 保持室內燈光明亮

* 聽覺是所有感覺中最後消失的,所以仍然可以繼續和患者講話,一如平常般向他表達你的感受,並鼓勵小孩、親友與患者講話。

症狀 | 沒有食慾或無法進食

原因 | 腸蠕動減少,且喉嚨吞嚥肌肉的能力也漸漸無力

處理方式

* 勿強迫進食,因易嗆到、消化不良,可能導致嘔吐、食物進入器官造成窒息等後果。

* 可能會有口腔、嘴唇乾燥的情形,可用棉枝潤溼,每30分鐘至2小時以護唇膏滋潤嘴唇。

症狀 | 大小便失禁

原因 | 神經肌肉的漸漸退化而失去控制能力

處理方式

* 協助使用尿布或看護墊。

* 隨時注意皮膚的照顧,保持通風乾燥。

* 評估解尿情形,必要時再使用導尿管和尿套。

症狀 | 手腳冰冷,身體皮膚顏色漸漸變深,或是直冒冷汗

原因 | 血液循環變慢及血壓變低

處理方式

* 若患者覺得冷,為他蓋上平常的被即可,不需要厚重的被褥,因大馬天氣炎熱。

* 協助翻身,注意舒適體擺位。

* 隨時維持皮膚的清潔,可給予溫水拭浴。

症狀 | 其他

除了聽覺依然存在外,視力會變差、對光反應遲鈍、身體活動力降低(通常由下肢開始,漸進至上肢)、身體變得不靈活、關節僵硬、移動時會痛。

處理方式

* 提供環境的舒適

* 注意患者的安全

死亡發生後,該如何處理?

問1:如何判斷一個人已經死亡?

李知展醫生:可通過ABC確認法判斷。Airway是感受鼻子是否有呼出的氣;Breathe則是觀察呼吸起伏至少一分鐘,因臨終者可能會暫停呼吸,過一陣子又恢復;Pulse是測量脈搏,要避免按壓不當,引起疼痛。

問2:確認離世後,家屬能為遺體做些什麼?

吳碧彬醫生:居家臨終,時間就比較充裕,因為在醫院的話需要轉移到停屍間。在家的話,家人能簡單清潔遺體、更衣、闔眼和闔嘴。若有活動式假牙也可放置回口中,使其相貌完整。進行時,可訴說一些安心的話語,像是“沒有病痛了,安心去吧!”等。此時仍要保持環境通風或打開空調,環境也要避免喧譁或大哭。通知親友前來道別。

問3:家人在家中自然死亡,需要通知什麼機構?

答:一般上家屬需撥打999通知救護車前來,由隨行醫生開出宣佈死亡時間的表格,再到鄰近警局備案。不過,由於生命末期患者或長者通常會有相關醫療記錄,因此近親可直接帶上逝者醫藥記錄、逝者原版身分證,以及自己的身分證前往警局呈報。

接受基本的問話和記錄後,近親會獲得“死亡登記/埋葬許可證”(Borang Daftar Kematian / Permit Mengubur)。這可能是A4大小的黑字白紙,或一份3張不同顏色的表格。屆時分別交給安葬機構或用以申請死亡證書等,因實際情況而異。

只有在獲得“死亡登記/埋葬許可證”後,才能向國民登記局(JPN)申請死亡證書,通常殯葬業者可協助辦理。所需文件包括“死亡登記/埋葬許可證”、逝者身分證、申請者身分證。沙巴或砂拉越適用相同的程序,但需要向JPN提交額外的表格或文件。申請死亡證書無需付費。

問4:失去至親,何去何從?

吳碧彬醫生:每個人對至親死亡的反應不同,可能震驚、麻痺、空虛;情緒上可能想大哭一場、憂傷、憔悴、孤獨、自憐、憤怒等;生理上可能有麻木、呼吸不順、胸口悶痛、噁心、疲弱、喉嚨哽咽、頭暈目眩等。也可能感到思緒混亂、難以集中、後悔、害怕、想念逝者、難以入眠,也可能因為憤怒而暫時放棄或改變信仰。

此時他們需要家人及朋友不斷的關懷和支持,接受身分變化的事實。若家中有年幼的孩子,不妨請親友幫助關懷和照顧他們。可寫下感受或表達情緒,重建對生命的信念。若哀傷持續數月且有嚴重的徵兆,例如無法正常生活和自理、極度痛苦、內疚或憤怒、酗酒、幻覺、與人疏離或絕望等,建議尋求專業協助,例如殯葬機構所設的關懷諮商與輔導部門等。

相關文章:
預立ACP,自己的生命自己做主,不讓親人為難
照顧末期病人,該如何拿捏餵食分量與技巧
來到生命末期,照顧好患者的身心靈最重要
你有心理準備面對至親的死亡嗎?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