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际

|

坐看云起

|
发布: 9:06pm 12/10/2024

港口兴衰

港口兴衰

香江入南洋 | 香港 新加坡 高雄 從港口興衰 看格局變化

石宇坚

港口是東亞地區步向現代化的標誌,也是東亞地區里納入世界體系的一個象徵。港口的起落興衰,是一部東亞的歷史,也是半部近代全球史,儘管這可能是以英美為首的世界海權秩序。我們有必要探討近四十年來,東亞地區三個最重要的港口香港、新加坡與高雄,他們的命運以及轉型之路,代表著東亞地區政治經濟權力版圖的那些變化,從而對海陸權在東亞的交織建立一定認知。高雄、香港、新加坡都是或曾是東亞地區的最重要港口之一,隨著新時代,踏入了轉型的過程。

我把時光撥回約40年前的1985年,當時3個港口,按貨物重量計算都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四十年前,香港與新加坡競爭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位置,在及後十年,在第一、二位你來我往,高雄在1985年位列世界第三位,當時中國還沒有一個港口能躋身於世界前十貨櫃吞吐量之列。然而隔了四十年的今年,全球十大港口之中,中國內地獨佔六席,把香港算在內,則有七席,新加坡多年來應該堅挺,排在第二位,至於曾經與新加坡爭鋒的香港,則排名已跌在第十位,高雄更跌至第十八位。香港與高雄的衰落,相映成襯的是中國港口的崛起,但與此同時,香港與高雄也正在進行產業轉型,建立新的產業,以下且就按每個城市分別探討他們的命運。

ADVERTISEMENT

香港:港口角色漸減

在1985年的世界,香港仍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當時中國也才剛改革開放七年,還遠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世界的聯通互動有限,香港作為轉口港,仍然有舉足輕重的價值。香港的葵涌貨櫃碼頭自1972年落成以來,不斷擴建,直到了1987年香港的貨櫃吞吐量首次登上世界第一,合共處理約343萬個標準貨櫃,超越荷蘭鹿特丹及美國紐約。

然而,香港作為港口的擴張直到2003年就停止了,目前最後一個興建的貨櫃碼頭-9號貨櫃碼頭於2003年落成,擾攘多年的香港10號貨櫃碼頭最後也放棄興建,也放棄了興建連接由羅湖口岸到葵涌貨櫃碼頭的港口鐵路線,放棄了把港口聯通深圳的構想。及後香港葵涌的排名就日漸下降,目前只在世界位列第十,不僅敗給老對手新加坡,也落後於深圳鹽田港以及廣州港,背後的原因自然是中國內地日漸開放,與此同時香港的人力成本較兩地昂貴,也沒有推動自動化所致。

港碼頭吞吐量過直萎縮

另一方面,港府對於碼頭業務也並不熱衷,過去十數年吞吐量過直萎縮,競爭力已遠遜鄰近的深圳與廣州,要進行產業轉型,更加仰賴金融與地產兩大龍頭產業,2018年香港政府展開“土地大辯論”時尋覓建屋土地時就把“重置葵青貨櫃碼頭”及“葵青貨櫃碼頭上蓋發展”納入考慮範圍之內。在整個東亞港口的發展史裡頭,香港已放棄爭雄世界前列的位置,任由港口排名不斷下跌,也沒有心思推動港口自動化,背後原因則是中國進一步與世界接軌,鄰近中國的轉口港角色不斷下降,人力成本同時也更具優勢,使香港作為港口的重要性慢慢下降,另外對比地產與金融業,航運的回報較低,港府對此產業不感興趣,直到李家超政府任內才提出“推動智慧港口,透過建立港口社區系統,促進營運商及其他持份者信息互聯互通,增強港口競爭力”,相關政策仍處於起步階段。

新加坡:著力全自動化

與香港相映成趣的則是新加坡的策略,全力建設新港口-大士港,並以全自動化為目標,力爭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化港口之一,目前中國的青島港是全自動化,今年廣州新建成的「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工程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建設」同樣也是全自動化,並且港口的調度、設備控制等碼頭自動化成套信息控制系統完全由中國自主研發。

2040將建全球最大全動化碼頭

新加坡的大士港也跟上這波全球港口的浪潮,並且是當中規模最大,今年落成的第一期,每年可處理2000萬TEU,佔地414萬平方米,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動化貨櫃碼頭,在明年也會部署全面覆蓋5G,並且是全球首個個智慧港口計劃(Smart Port),該計畫藉由軟硬體整合,硬體如智慧貨櫃系統、無人駕駛車、自動堆場起重機等技術,軟體為資訊平臺等,使其港口業務更加高效、快速和智慧化。預計在2040將會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全動化貨櫃碼頭,吞吐量將達到6500萬TEU,反映新加坡握有馬六甲海峽要衝的地利,預計區內的經濟增長仍然蓬勃,於是押注在港口的擴大、升級上。新加坡也通過港口的擴大、數位化、自動化,帶動相關的科技研發與應用。

高雄:自動化與轉型並存

對比香港,高雄作為港口城市的沒落更早,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別被上海與深圳超越,今年作為港口吞吐量的排名更跌至十八位,背後同樣與中國因素有關。臺灣政府早年曾試圖發展高雄為亞太地區轉運中心,但兩岸通航卻一直無法實現,直到2008年兩岸“大三通”落實,兩岸實現貨運通航,但為時已晚,也被寧波、廣州、青島、天津、廈門超越。

到了2018年的時候,競選高雄市長的韓國瑜更說高雄「又老又窮」,是一副產業沒落的景象,另一方面,臺灣也進行產業轉型,由勞動密集工業轉型為以精密電子生產為主的工業,島內本身的出口的吞吐量日漸減少。但高雄也未放棄港口的自動化,以提高競爭力,在東亞的港口裡佔一席位,去年就落成了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是臺灣第一座全自動化的貨櫃基地,與新加坡大士港也同樣配備5G技術。

與此同時,高雄為人稱道的則是成為「演唱會之都」,去年,高雄市去年舉辦117場演唱會,帶來139萬人潮,創造了45億臺幣的經濟產值。至於今年前八個月則吸引了95萬人次,創造約30億元觀光產值,這個變化源於民進黨長期執政期間在高雄所建設的文化基建,世運主場館可容納多達4萬5000人,免收場地費也免抽成。另為了發展“演唱會經濟”,高雄市政府各部門有協調小組,文化局專門與演出單位對接,工務局與交通局則負責相關市政設施的配合。

香港、新加坡、高雄三個港口城市過去四十年的發展變化,反映了東亞以至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中國內地崛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推因素,香港與高雄港隨之沒落,但與此同時進行產業轉型,高雄沒有放棄港口命脈,仍然力圖掙扎,香港則走到另一個極端,政府任由港口產業沒落,城市的共識甚至要“去港口化”,改為興建住宅,作為更高回報的產業。至於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不同,奮發圖強,擴建港口之餘進行全自動化建設,看好東南亞經濟發展的進一步潛力。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