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人物

|
发布: 2:00pm 14/10/2024

人物

独立媒体人

冯小非

农业新闻

《上下游》

台湾新闻

人物

独立媒体人

冯小非

农业新闻

《上下游》

台湾新闻

獨立媒體人馮小非/不靠業配文,在農業新聞路上堅持走到底

报道:本刊 白慧琪 摄影:本报 苏思旗

“我們像是影劇中警察局的精兵部隊,專門做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身懷絕技。”臺灣農業新聞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共同創辦人馮小非這麼形容包括自己在內的6人團隊。又或者,他們像一群獵人,誰看到獵物就高呼一聲,其他人趕至火速分工,不管原本在做什麼,都可暫時擱下。

這麼短小精悍的6人團隊,是各大新聞獎的常勝軍,2023年更奪下臺灣卓越新聞獎社會公器獎。這家不靠廣告收入的獨立新聞媒體,承載了馮小非對新聞與農業的熱愛。

ADVERTISEMENT

921地震在災區所見,讓馮小非思考農民的韌性,用自己的方式長出面對災後的能力。

報道:本刊 白慧琪
攝影:本報 蘇思旗

9月7日,馮小非來馬主講哲學茶席“永續農業與獨立媒體——探索臺灣農業新聞發展之道”。活動開始前播放的介紹短片,記者為了製作高山農業調查報道,出入高山長達一年,甚至睡在廟裡。她不諱言,《上下游》是臺灣新聞同業公認很“操”的新聞媒體。

上下游News&Market(https://www.newsmarket.com.tw/)創立自2011年,是臺灣一家關心農業、食物和環境議題的社會企業,分有新聞和市集部門。市集部負責研發和銷售在地農產品,收益用以支持新聞部獨立運作;新聞部至今已製作多項揭發農業、食品安全的調查報導,而且秉持原則,不做“業配文”(業務配合,Advertorial)。

記者是馮小非從小的志願,“我想要發問,好像可以監督政府,而只有記者才有這種特權。”她成長在戒嚴末期,高中時仍有髮禁,總是偷偷剪劉海,生怕被教官發現。在自由匱乏的時代,可以拼命寫,沒人管那般地寫,多麼珍貴。她自覺,塑造出來的價值觀是,沒那麼看重錢,夠養活自己就好。因為最想要的東西,從小夢寐以求的記者志業已握在手上,不就是最幸福的事了嗎?

製作高山農業專題,記者來回山上長達一年,甚至有時在廟裡過宿。
在農業世界裡感受到很深的東西

生長在臺北大都會的馮小非,後來愛上了土地、農民。1999年921大地震,進入重災區中寮鄉採訪,她生平第一次踏進農村。一對老夫婦去山裡收成香蕉,可道路阻斷,市集停業,上哪去賣?農民的哲學是,香蕉已熟成,當然要採收,不然豈不是浪費了?

作為都市長大的孩子,馮小非從小耳濡目染要努力,失敗、賺不到錢都歸咎於不夠努力。可是地震發生了,整棟大樓塌下,家人埋在下面,人們只能無能為力望著盼著。遇到那麼嚴重的天災,農民卻很快就能接受,很務實地組織,把臨時的家佈置起來。冰箱都不能充電,所有儲存的東西趕快拿出來吃;沒有水,那就去河裡洗澡;沒有電,那晚上7時就去睡覺。

“我很想試著理解,為什麼他們可以那麼接受老天爺給的安排,又同時能用自己的方式長出面對這些事情的能力?”馮小非後來留在農村,新聞工作業餘,練習種柳丁,感受開花結果的生命變化。“世界非常大,遠超過人類。這是我在農業世界裡感受到很深的東西。”

921大地震,馮小非在中寮辦社區報《鄉親報》,封面是老夫婦載著剛收成的香蕉,經過災後的斷壁殘垣。(取自“謝志誠的觀察與學習”網站)

常年待在農村,觀察到村民的淳樸善良。“可是你看到整個國家運作的體制、社會經濟的運作,其實一直犧牲他們(農民)。”馮小非說,“我有這種很強烈不公平的感覺。”

農民、村民沒有不認真。可是,當國家要發展經濟,往往受到影響的是農民、村民。她舉例,國家要控制糧價,否則民眾物價上漲,薪水不夠,於是設定頂價,或鼓勵進口……“那對農民其實很不公平,而他們沒有發話權,不可能跟整個國家勢力對抗。”

“我很想改變這件事。”馮小非想,這可能就是自小想當記者的原因,如果當記者,就可以改變那些不公不義的事情。

對農業極大的熱忱 內容怎麼都挖不完

臺灣自1990年代起發生許多環境、農業相關的重大事件,到2000年代,開始有與農業不相干的人去關心和涉入農業。在這樣的社會脈絡下,2011年《上下游新聞市集》誕生,他們想透過新聞內容挑起民眾對農業的關心。

以農業內容為主,路線可說非常單一,但《上下游》像有挖不完的內容,至今已經走過13年。馮小非介紹,每位記者每週要交兩篇主文,一年大約50篇,間中可以累積到的知識和受訪者其實非常多。

2013年“米粉沒有米”的調查報導,讓《上下游》當年一舉奪下卓越新聞獎平面類調查報導獎,以及消費者權益報導獎評審團特別獎。
《上下游》檳榔種植農藥過量的專題,發想自成千上萬的蜜蜂因農藥中毒抽搐而亡,而蜂巢中發現檳榔花粉。

當然,還需要對農業的極大熱忱。否則很容易想不到題目還可怎麼挖下去,然後越做越沒力氣。很多同業也問馮小非,為何做了十幾年還有那麼多題目能做?“因為你越做就會發現越多問題啊。可是如果沒興趣的話,你不可能看到那麼多東西。”

《上下游》編制小,製作的內容卻非常厚實。她坦言,經歷許久才來到現人員相對穩定的階段。過去新聞專業出身的記者,培訓兩三年,得獎頻頻,就被同業挖角。現在的新進記者,農業科系畢業,對農業充滿熱情,不必擔心寫錯。缺點是,真的不知道什麼是新聞故事,要從頭訓練。

“到底把會寫新聞的人變成農業專家比較難,還是把農業專家變成會寫新聞比較難?”她常常自問,終找到《上下游》最穩定的狀態。現在的他們充滿農業的愛好者,不怕他們跳槽,因為他們就只想跑農業線。

9月7日,馮小非(右)來馬主講哲學茶席“永續農業與獨立媒體——探索臺灣農業新聞發展之道”。左為本地環境新聞媒體Macaranga創辦人劉耀華。
耐著性子做“即時新聞”

“我覺得我們就是一隊精兵,意思不是指別人不是精英。”馮小非認為,關鍵在於團隊沒有繁雜的科層組織,機動能力強,看到一個題目,就跳進去做吧,其他同事會來幫忙。或許得10人以下的團隊才能享有這種機動,任何調動不必一層層往上彙報,再往下執行。

馮小非觀察,以前報社有較明確的路線分配,記者專跑醫藥、教育、政治,每天都在同一個領域,真的會累積出專業。現在新聞工作越來越複雜,所謂的即時就是事件結束當下,就立刻要出新聞。

這樣的常態下,《上下游》還是會耐著性子做“即時新聞”。參加記者會後覺得還有很多東西有待釐清,他們就設定黃昏之前做完推出,雖然彼時可能已經落後其他媒體好幾個小時了。

舉個近期例子,臺灣第二大蛋品公司遭起訴將發黑、腐爛的過期進口蛋,交給下游廠商製成液蛋。官方文告一出,很多媒體立即刊登新聞。但是《上下游》之前做過這個專題,而龐大的公司能做出“偷雞摸狗”的事,就表示整個產業鏈的監管過程和機制有問題。

“這算是我們的主場。”馮小非想,其他媒體記者不一定知道這家公司發生過的事,公司規模龐大意味合作廠商很多,受影響的人也很多。比起簡單書寫起訴內容,他們還採訪了涉及公司、農業部、合作廠商和同業的回應。

《上下游》製作過缺蛋專題,因此當全國第二大蛋品公司遭起訴,他們放棄原本簡單文告式新聞,跟進各相關單位的回應,才推出晚了幾小時的“即時”新聞。

最後,這則新聞整整晚了其他媒體4小時才出街。“我們心裡很清楚知道,它就是已經晚了,但這個晚是有意義的。”馮小非說,“我們的期許是將來如果有人要再查這家公司的相關新聞,要能夠查到我們。”

新聞的至高標準是準確和速度,那何時要快?何時能慢?“如果你有辦法延展出很好的新聞價值,就要給一些時間。”馮小非說,放在調查報道也是,很多題目都是日常做新聞時報慢慢累積出來。當一篇主文處理不了某個課題,那像挖礦那樣再去挖一挖,直到挖出一些礦頭來,就去做吧。

後記

專訪馮小非,像是充電——從新聞人身上取經、充電。《上下游》不寫業配,連放個捐款鏈接都猶豫那麼久,是因為她真的把新聞當作是公共服務。而這種帶有“公共”的思維訓練,是她覺得新聞系就有別於其他科系的訓練。

在馬在臺都一樣,現在新聞媒體環境真的不好,新聞科班出身的記者,成就感、意義和經濟收入都不高。留下來的人,要真的是很愛很愛新聞,或像《上下游》團隊那樣真的很愛農業,才能夠維持熱忱。

再問馮小非,新聞、農業二選一,她毫不猶豫選擇新聞。“如果有天農業天下太平了,沒有事情要挖了,再挑個領域,可能會想做教育。”

真的很愛新聞耶……“對啊,愛到像是有人很喜歡跑步而去當運動選手那樣。”

更多【】: 
窮小孩變併購大師,黃日燦成就壯闊人生
波薩諾瓦吉他手李鴻昌Xiong/遨遊Bossa Nova韻律 找回享樂的慵懶姿態
國際舞蹈大師廖春慧/傾注一生,舞出東南亞民族舞蹈之美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