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似良好的氛圍下,馬來西亞有望第三度經濟起飛,但仍然需要重要的主觀因素的配合才能成事。
我國在上世紀60年代仍是以農業為主軸,進入70年代後就開始轉型,政府大力發展工業,尤其輕工業替代進口的製造業領域取得顯著成長,這是我國第一次經濟起飛。
ADVERTISEMENT
儘管有些人不認為這一波的經濟成長是經濟起飛階段,除了1975年之外,整個70年代均取得近雙位數的經濟成長,因而有學者認為這是我國的第一次經濟起飛。尤其1973年取得11.70%和1975年獲得11.50%的歷史新高紀錄。
第二次經濟起飛發生在80年代末,馬哈迪政府致力於重工業發展,同時也放寬限制吸引外資進駐,1988年至1995年均取得超過9%的經濟成長率,1996年更突破雙位數達到10%。
但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也是大馬缺工的年代,勞力嚴重不足,只能引進外勞,導致今天尾大不掉的局面。
90年代的大馬經濟奇蹟因1997亞洲金融風暴而終結。人力素質不到位、農業和製造業過度依賴廉價外勞,導致政府的工業化進程受挫。
馬哈迪為應對金融危機而拒絕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援助計劃,並將美元兌換馬幣的匯率鎖定在1美元對3.8令吉。雖然短期內穩住了外匯市場,但中長期也抑制了缺乏績效的企業自然淘汰速度。
政府的干預措施動用國家資源去拯救缺乏效益的朋黨企業,因而進入21世紀,國家財政大幅依賴石油和棕油出口的收益,製作業的貢獻仍在其次。
2022年團結政府執政,經濟開始好轉。2024年第二季取得5.9%的成長率。安華上任首相以來就積極招攬外資,並且取得不錯的成績。國際大廠家開始大手筆的往馬來西亞設廠,通脹也有效的被控制下來,失業率也較之前降低,長時間被低估的馬幣開始反彈。
當然,馬來西亞受外資青睞的原因是中美貿易戰之下帶來的意外收穫。國際電子業廠家在中美博弈下,必須在中國以外地區尋找一個能夠迴避美國課稅的新基地。擁有良好基礎設施與高素質人力,以及與中美建立友好關係的馬來西亞自然被相中。
在看似良好的氛圍下,馬來西亞有望第三度經濟起飛,但仍然需要重要的主觀因素的配合才能成事。
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否持續性的發展,政府扮演了守護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在法律上完善,在制度上建全,減少企業間交易的成本,以優惠措施誘使投資者進行研究與發展。反之,倘若政府過度干預,將會抑制私人企業投入研發的意願。
馬來西亞政府最不缺的就是政策的擬訂與規劃發展大藍圖。目前政府手上至少有以下幾個政策:昌明大馬經濟框架(持續發展、良好治理和種族和諧);2030年新工業大藍圖;國家能源轉型大藍圖(綠色轉型),以及2035年土著經濟轉型計劃(土著經濟轉型,注重執行效率,不邊緣化非土著)。經濟能否第三度起飛?要看這些政策能否落實。政府應多扮演守護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少一點干預者的思維。
客觀來講,我國經濟的潛力巨大,過去一直礙於制度所限,只能期待現有政府守護促進,才有望再次展翅高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