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乐是电影情感表达的重要一环,彭亨出生的吴婧怡(Joy Ngiaw)在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主修电影配乐,毕业后到好莱坞闯荡,目前是专门为影视作品配乐的作曲家。
想当年刚到好莱坞时,她一边担任作曲家的助理,一边寻找挑大梁的机会。她说,想要一炮而红不是那么容易,新人的成长过程必然需要投入时间、耐心跟努力,“就是要不断地创作,不断去认识人,不断去累积经验。”
ADVERTISEMENT
报道:本报 梁慧颖
照片:受访者提供
电影正式开始前通常会有电影公司的一段Logo音乐,下次如果观看好莱坞Skydance动画工作室的影片不妨留意开头音乐,因为那段音乐可是由马来西亚出生的配乐师吴婧怡谱曲。
吴婧怡来自彭亨州金马扬,6岁时去了中国生活,就读上海国际学校,在中国度过少儿时期。从小学古典钢琴的她,对电影和音乐特别有兴趣,所以大学时她去了美国著名的伯克利音乐学院进修电影配乐,毕业后即移居洛杉矶到好莱坞发展。
刚到好莱坞时,她都是担任作曲家的助理,一边学习一边累积经验,同时寻找挑大梁的机会。动画短片《Blush》(2021年)是她的突破之作,她不但因为这部作品荣获好莱坞音乐传媒奖和得到安妮奖提名,也因为这部作品而得到更多工作机会。

她跟Skydance动画工作室颇有渊源,除了《Blush》是这个工作室的首部动画短片,这部短片的主题曲经过重新编曲后更被用作Skydance动画的Logo音乐。她最新一部作品是2024年6月在串流平台上线的《云朵拉》(WondLa),这部动画影集也是由Skydance动画工作室制作。
拓展人脉探索合作机会
跟很多孩子一样,她从小看迪士尼动画例如《狮子王》和《花木兰》长大,那时候她就已经知道配乐能够牵引观众的情绪,有着强大的情感渲染力。
从小她就很感性,喜欢即兴弹钢琴来抒发情绪,音乐老师因此建议她去学作曲。后来她去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主修电影配乐,副修游戏配乐。
2015年毕业后,她在隔年移居洛杉矶寻找工作机会,不介意从实习生还有作曲家的助理做起。这对于当时还是新人的她来说是很重要的一段时期,因为透过担任前辈的助理,她学会怎样跟影视团队合作,以及累积了不少实务经验。

她担任助理大概有三四年,同一时间,她没有放弃做自己音乐的梦想,所以她会利用私人时间去参加电影节等活动,透过这种场合认识新晋的独立电影导演和学生导演,探索有没有机会跟他们合作。“就这样我慢慢有了自己的project(项目),一直累积、一直累积,直到我觉得比较有信心自己应付大型project,我就没当助理了。”
不同团队不同合作模式
她现在是全职作曲家,有经纪人帮她接洽工作。在配乐这个行业,作曲家的工作模式基本上都是接案子,所以作曲家的人脉和口碑很重要,口碑好才会有一个接一个的机会找上门。
作曲家通常会跟不同团队合作,而不同团队可能会有不同的工作模式,比如有些团队一早决定他们想要什么风格的配乐,作曲家就按照他们想要的风格去创作。但也有些团队不确定要怎样的音乐,他们就会先给她看剧本或粗剪版本,接着大家一起讨论要什么风格的音乐,然后由她创作一段试听曲。
当要正式配乐时,她说,作曲家跟导演通常会有一个叫“Spotting Session”的会议,即作曲家和导演会一边观看毛片,一边讨论哪个片段需要置入音乐,以及置入的音乐要带给观众怎样的感觉。这个会议很重要,因为导演未必深谙音乐语言,她作为配乐师的责任就是要了解导演的想法,然后再把导演想要营造的氛围和感觉转译成音乐语言。

这种配乐工作通常不会只做一次就能让所有人都满意,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的讨论和修改,例如导演可能会要求她加快某段音乐的节奏或加强某段音乐的张力。所有人都满意之后,如果有足够的预算,电影配乐会在录音室由专业乐团演奏及录制;如果没有足够预算,她会尽量找朋友帮忙录制一两个乐器甚至亲自配唱,因为她觉得真人演绎的音乐总是更加动听。
她曾试过亲自上阵指挥乐团演奏及录制配乐,因为身为作曲家,她最清楚导演想要带给观众怎样的感觉,她希望录制的成品能够达到大家想要的效果,甚至更好。
从她叙述的配乐过程,其实可以了解到配乐师不可能关起门来自顾自地创作,因为电影制作涉及很多不同单位,各单位总是需要互相协商。如果要做一个能够让导演放心的配乐师,她认为学会跟别人合作是很重要的一点。

此外,她认为配乐师应该乐于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因为他们可能会遇到不同类型的电影,而不同电影会有不同风格的配乐,比如惊悚片和浪漫喜剧的配乐风格就很不一样。像她为《云朵拉》配乐时,有些乐器比如非洲乐器她并不熟悉,所以她就去向乐器行请教。万一不能当面请教,通常她会从YouTube了解她不擅长的乐器,有了基本认识才开始创作。
女性只配为浪漫喜剧配乐?
在好莱坞,电影配乐这个行业过去一直都是由男性主导,很多观众也只认识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汉斯.季默(Hans Zimmer)这些配乐大师,很少有女性在这个行业闯出一片天。
她刚入行时也发现女作曲家往往受到限制,因为很多人有刻板印象,认为女作曲家只适合为浪漫喜剧配乐,导致女作曲家很少有机会为大制作电影和动作片配乐。不过好莱坞现在比较包容和开放,也比较愿意聆听不同的声音,她很庆幸有机会尝试不同的东西,比如她配乐的《云朵拉》其实就有不少动作场面,她想以此证明来自亚洲的女作曲家也有本事创作出磅礴的配乐。

身为亚裔,她的成长背景对她的创作有着莫大影响,比如她会尝试在她的音乐加入华乐、甘美兰等亚洲民族音乐元素,而也因为这样子,“很多音乐工作室会觉得‘你的音乐很不同’。”
除了短片和动画影集,她过去也曾为几部长篇电影配乐,例如网飞的《搜救犬露比》(Rescued by Ruby)。至今她未试过为动画长片配乐,她的愿望是将来有机会为像《海洋奇缘》(Moana)这样的动画电影配乐。
给予新人的建议
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如果想像她那样到好莱坞从事配乐,她认为累积经验非常重要。所谓经验是除了要懂怎样作曲,还包括要懂得怎样运用科技制作音乐。像她担任作曲家助理的那些年,很多时候她其实都需要使用电子配备和电脑软件处理混音、编辑音频等工作,而不同作曲家又有各自偏好使用的软件,这些都是助理很好的学习机会。
另一点很重要是拓展人脉,她建议新人多去认识导演和制片人,因为这些人说不定会是将来的合作对象。如果真有机会合作,她说:“就算是学生片子,我觉得都是很好的经验,每次合作都会学到不同的东西。”
现实生活中,作曲家一炮而红的成功例子其实不多,新人刚入行时往往都是从担任助理开始,“比较少机会做自己的音乐,都是在协助别人。”她说,新人的成长过程必然需要时间、耐心跟努力,“就是要不断地创作,不断去认识人,不断去累积经验。”

新人如果想在好莱坞发展事业,通常都需要像她那样移居洛杉矶。其他地方不是没有机会,她说像纽约和伦敦也有不少广告及电影的配乐工作,能不能把握还是得看人脉。
她目前活跃于好莱坞一个重视多元价值的作曲家组织(Composers Diversity Collective),这个组织旨在支持各种背景的音乐人。她至今在好莱坞还未遇见来自马来西亚的作曲家,她希望她的经历能够激发亚裔还有女性同行,一起为好莱坞谱写风格更加多元的配乐。
相关稿件: 锺启荣以音桥当引路人 为喜音乐者种下梦想种子 概念美术界新秀陈均骐 创作会“说故事”的设计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编按:坂本龙一的音乐,如流动的时间,承载着反叛与温柔。
本文带你回顾这位大师的传奇一生,感受旋律如何在时代与个人记忆中回响。
工作日偷偷溜出来吃顿午餐已成日常。偶尔换个口味选择一家从未光顾的餐厅,食物味道不错,背景音乐却与装潢和菜品格格不入。没想到在忙得喘不过气的几个小时后,大脑在午休竟然还要承受感官过载的冲击,打扰我的味觉,甚至产生提醒店主换个歌单的冲动。
如果让我推荐歌单,那一定是坂本龙一的作品。从他70年代在YMO时期的电子音乐,到中期为多部国际电影创作的经典配乐,后期与交响乐团合作的现场演奏专辑,甚至是人生末期通过采集自然环境,倡导环保的旋律,音乐类型应有尽有,完全能适应不同的天气、时间和节日,选上符合此时此景的歌曲。
◢在古典与流行音乐中长大
我突然想到,坂本龙一离世已近两年,当时我在家办公,突然收到他去世的消息,心脏漏了一拍。虽然早已知道他患癌,冥冥之中做好心理准备,却在他离开的那刻意识到——从今往后,这个世界再也没有坂本龙一的新作品。
我默默点开坂本龙一在2013年与交响乐团演奏的〈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这首电影配乐,是我第一次认识坂本龙一的契机。
音乐贯穿坂本龙一的一生,具有人文情怀的父母,幼儿园时接触的钢琴课程,慧眼识珠的老师推荐学习作曲,音乐环境浓厚的背景为他未来绚丽多彩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日本是第一批受到披头四音乐冲击的亚洲国家,坂本龙一便在古典与流行音乐交织的环境中熏陶长大。升学时期,他拥有断然放弃,又重新拾起音乐的权利。高中时参加示威游行,与同学罢课抗议。大学通过音乐圈子的介绍,认识了山下达郎、细野晴臣、高桥幸宏等日后日本音乐界的巨匠,还在机缘巧合之下成立YMO,成为前卫电子音乐的先驱之一。
阅读《音乐即自由》时,我无疑是羡慕坂本龙一的;他恰逢经历日本经济腾飞的时代,得以跳脱人生规划的束缚,打破陈规、拥有反抗,不寄托于未来的勇气。这种勇气在他的人生继续兑现——当YMO来到欧美巡演时,他不满YMO成为日本向欧美推广软文化的代表,毅然解散宣布单飞;在出演电影的同时,他又为《战场上的快乐圣诞》、《末代皇帝》、《怪物》等电影创作出经典配乐。期间,他还与全球音乐人创作电子、摇滚、民谣及实验元素作品。
◢拍下911照片·罹患咽喉癌
坂本龙一的反叛,与那个疯狂又迷人的上个世纪相辅相成。他的音乐宛如一只翱翔的鸟,以自由、不受束缚的姿态穿梭于时代光辉之中,从未停歇。
千禧年初,似乎是美好的开始,可在坂本龙一拍下飞机撞向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灰尘笼罩纽约,惨叫此起彼伏的那刻,抑或是罹患咽喉癌的瞬间,他的人生轨迹往外偏移,第一次不由他掌控——飞鸟的速度逐渐放缓,但仍没落地。坂本龙一的音乐少了些激烈与锐利,而是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温和的姿态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的开头迎来千禧年的第二个10年,日本大地震毫无预警的到来,一波波海啸席卷家园,同时引发福岛核电站事故,日本人在数次灾难中无法即刻喘息,坂本龙一来到震后灾区弹起演奏了无数次的〈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抚慰灾民受尽磨难的心灵。
◢海啸后的钢琴有逾88个琴声
来到灾区巡视的坂本龙一,突然发现一座被海水浸泡的钢琴,他按下琴键,发现琴铉失调,木材变形的钢琴竟能发出超出88个琴键的声音,他不禁认为,音乐人为了表达不受限所创作的音乐,似乎一直受限于音符的框架,如今这架被海啸破坏的钢琴,亦是回归 “事物最原始的声音”。
坂本龙一马不停蹄推出戏剧,召开艺术展,积极参与反核运动。他与YMO再次组合巡演,参加慈善音乐会的次数多了起来。白发斑驳,戴上老花眼镜的他更加繁忙,似乎是在努力留下更多音乐之外的痕迹。
这并非是对癌症的屈服,抑或是老去之年的疲倦;倘若《音乐即自由》是坂本龙一上半生跳脱轨迹的写照,那么我在《满月升起》感受他在接受推拿治疗、向其他患者推荐草药时,下半生呈现出禅意及平和的心态。年轻时桀骜不驯跨越多种曲风,老年时跳脱现代社会的喧嚣,将音乐无限接近于生命的“真空“状态,坂本龙一何尝不是一生都在叛逆?
我的思绪回到眼前,餐厅依旧播放着嘈杂的音乐。坂本龙一也曾经无法忍受就餐时的音乐,专门挑选契合的歌单供餐厅播放,这家米其林餐厅于坂本龙一逝世6个月前关门。一个他曾赋予音乐灵魂的空间,如今也归于虚无。
弥留之际,坂本龙一躺在东京病房,反复回味着电影《遮蔽的天空》的台词:
“因为不知死何时将至,我们仍将生命视为无穷无尽、取之不竭的源泉。然而,一生所遇之事也许就只发生那么几次。曾经左右过我们人生的童年回忆浮现在心头的时刻还能有多少次呢?也许还能有四五次。目睹满月升起的时刻又还能有多少次呢?或许最多还能有二十次。但人们总是深信这些机会将无穷无尽。”
坂本龙一去世后的两年,世界总共迎来了24次满月,未来的日子里,人们将继续聆听他留下的音乐,旋律随着升起的满月涌上心头。
相关文章: 邓洁盈 / 什么都没有发生的香港:人人都是张得志 邓洁盈 / 偶像陷入争议,粉丝何去何从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