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語文學因為題材的獨特性以及藝術的高水準已經成為當代漢語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
近10年來,馬來西亞華語文學異軍突起,當之無愧地成為海外華語文學的亮點與驕傲。李永平、張貴興、黃錦樹等大家獨具風格的創作,挾帶著熱帶雨林的潮溼溽熱、野蠻生長的奇觀與生氣,讓人耳目一新。張貴興的《野豬渡河》、黃錦樹的《雨》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ADVERTISEMENT
就大陸文壇來看,黎紫書是近幾年最成功的馬華作家,甚至可以稱為現象級作家。她的長篇小說《流俗地》2021年出版,幾乎橫掃大陸所有榜單,銷售也早已超過十幾萬冊。豆瓣上它的評分穩定在9.2分,這是有2萬多人參與打分的結果,是了不起的成績,“想讀”也將近8萬人。黎紫書以她對錫都怡保普通底層民眾生活的關切與深入觀察,設身處地地同情同感,以她對寫作藝術“一個字都不肯懈怠”的精神給漢語文學帶來一部可以稱得上經典的作品。
上述幾位大家都是花蹤文學獎的獲獎大戶,這也可以證明花蹤文學獎已經成為華語文學世界的一個重要獎項,不但力度十足地獎掖了馬來西亞本土的華語寫作,也是代表華語文學創作水準的一個風向標。
本屆花蹤馬華文學大獎進入終評階段的6部作品從21部作品中脫穎而出,說明它們各自具有不俗的實力。6部作品包括3部長篇小說,2部短篇小說集,1部詩集。題材不同,但這些作品都表現出以下兩個共同點:一是它們都深深烙印著馬來西亞社會近幾十年尤其是近4年(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急劇變化的歷史,歷史作用於個人揮之不去的影響,以及作者的思考。其中尤其有兩個事件是作家們深切關注的:1969年的五一三事件及新冠疫情全球大暴發。其二是作者們都致力於在藝術上走出自己獨特的路徑,樹立自己的創作個性。
巧的是,賀淑芳的《蛻》剛剛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而在2023年7月份,作家東西已經把龔萬輝的《人工少女》推薦給我。這也可以看出馬華作家在擴大自己文學影響力、開拓作品文學市場方面的努力。
龔萬輝的《人工少女》其實可以看做幾個少年的成長小說。他們的成長伴隨著時代與社會的急劇變化,因此具有這一代青少年特有的成長迷思。城市是容器,故鄉是容器,而記憶是最大的容器。這些容器把人們裝進來,塑造成不同的形狀。在這樣的塑形過程中,人的主體性被消解無形。作品的結構很精緻巧妙,人物的故事如迴響,發聲於此,響應於彼,形成圓融的閉環。
賀淑芳的《蛻》其實寫的就是五一三事件的PTSD(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蛻皮原來會致命。能夠成功完成蛻皮的,就會啜吸舊皮上的汁液。”可見走出歷史陰影之難。文學固然不是歷史,但文學可以通過書寫歷史中個人的命運,提供豐富而有意味的細節讓歷史“活化”。
《雨林的背影》寫馬共的生活與戰鬥。也許因為類似的書寫在大陸屢見不鮮,有時不免讓人有些恍惚,有時空倒錯之感。看到其中不時穿插出現的大陸某個時期流行的圖書、革命歌曲,還是感到很親切的。也許從藝術上看,作品還是顯得“實”了一些。
兩部短篇小說,《那些進化了的,以及……》讓我想到黎紫書所說她早年為了獲獎,往往會在技巧上下足工夫。而炫技可能產生的一個缺點是忽略了內容準確而有效的表達。《蒙面戰紀》是一部科幻小說集,感覺作者還是更看重表達自己的觀念,而科幻的特點不是特別突出。
《一個人的都市》是一部詩集。作者有飽滿的政治情懷,也許是他過於直白的政治表達影響了詩歌的“隱秀”美學。“失蹤的飛行器依舊失蹤,迷航的國家繼續迷航”,這個句子讓人印象深刻。
相關文章:
【花蹤17.馬華文學大獎決審會議記錄】得獎作品獲評審一致肯定
【花蹤17.馬華文學大獎決審評委報告】王潤華/完整呈現馬華文學的突破
【花蹤17.馬華文學大獎決審評委報告】韓敬群/致力走出獨特的藝術路徑
【花蹤17.馬華文學大獎決審評委報告】陳雨航/難以取捨的獨特性與完整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