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棕種植,一直以來被視為砍伐森林的主要原因。此外,油棕通常採取單一栽培方式種植,過度使用化學肥料,黑土成了黃泥土,摧毀了生物多樣性和土壤的健康。
作為世界第二大棕油出口國的馬來西亞,要如何在照顧國家經濟利益的同時,兼顧維護自然生態?非政府組織Wild Asia,從再生農耕下手,或許給出了答案。
ADVERTISEMENT
報道.攝影:本刊 陳星彤(沙巴報道)
位於沙巴山打根縣市的京那巴當岸河 (Kinabatangan River)是我國最大的野生動物棲息地,沿著河流,能看到擁有10種靈長類動物(包括一千多隻紅毛猩猩和長鼻猴),幸運的話婆羅洲侏儒象也會經過此處。
在這孕育眾多生物的河流,若打開手機地圖,以衛星模式“俯瞰”河流,就會發現包覆京那巴當岸河河岸的便是油棕種植地,以及煉油廠。這裡曾經是一大片生物多樣性的森林,但自1980年代起,90%的平地都被開發成了棕油園丘。
生物棲息地遭到破壞,化學肥料和廢料流入河流,水中生物死亡,同時影響當地雙溪人(Orang Sungai)部落的生活。《半島電視臺》新聞媒體顯示,在土地有限以及需求不減的情況下,到了2050年,全球棕油種植園的面積可能會增加一倍。
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長久以來都是無解的課題。而深耕油棕業領域多年的非政府組織Wild Asia,除了透過WAGs(Wild Asia Group Scheme)協助本地油棕小園主申請“可持續棕櫚油圓桌倡議組織”(RSPO)的國際認證以及本地“大馬永續棕油”(MSPO)認證外,透過再生農耕的WAGS Bio計劃,讓“活土”(living soil)重回貧瘠的油棕地。
“其實我們就是追溯原始森林的生態,即在沒有人類干預、沒有施肥或使用任何化學物質的環境下,讓植物自然生長。”該計劃負責人之一的駱豔琪解釋。
投入再生技術 幫助泥土復活
作為最早加入WAGs Biofarm計劃的小園主穆哈拉姆(Muharram),目前1.2公頃的油棕地全面使用零化學耕種。相較同樣種植油棕、尚未開始有機農作的小園主朱馬哈利(Jumahali),他的農場顯得“生機勃勃”。土壤有蚯蚓留下,同等於肥料的糞便,偶爾還能聽見鳥鳴。
每到油棕地裡,成群的蚊子總會是第一個碰見的生物,但在穆哈拉姆油棕地的蚊子,卻不如朱馬哈利來得多。對此,Wild Asia創始人之一兼顧問約翰(John Howes)說明,“在生物鏈沒有被化學農藥破壞的油棕園裡,許多生物在這裡聚集,鳥是蚊子最大的天敵。”
其中最能看出差別的,或許就是從泥土開始。
從土壤看出端倪
“商業種植地泥土的顏色,沒有穆哈拉姆園地裡來得深。”
拿起泥土,約翰開始解釋,且從外表看來,生物種植方式的泥土有更多的莖或根,催生菌根來輔助農作物吸收礦物和水。而過度使用化學肥料的泥土,握在手中的質感非常緊實如粘土。
“很多商業農場使用大型機器耕作,土壤更加緊實;為了讓土壤保持鬆散,空氣流通,利於蚯蚓鑽入,我們的生物農場不會使用這些機器。”他亦強調,過度使用除草劑等農藥,會殺死泥土裡有益的微生物。透過顯微鏡,在健康的土壤中能夠看到真菌、原生動物、線蟲或節肢動物等微生物。Wild Asia希望透過WAGs BIO計劃,重新將微生物喚回土壤,形成自然的食物網,恢復生態循環。
“這樣有機質將被分解提供養分給植物,其實我們只不過在模仿最自然的方式來做這件事。”而不用化學肥料管理大片的油棕地,在普世認知裡看似不可能,這同時也增加了Wild Asia說服小園主加入該計劃的難度。
為小園主增額外收入
加入Wild Asia“WAGs計劃”的園主,在成功申請油棕認證後,方可加入WAGs Bio,費用均由該組織負擔。然而,這看似對環境、對種植雙贏的計劃,卻引起許多園主的顧慮。
“成功申請了RSPO的園主會取得一筆補助金,但身為該認證的一員,園主不能停在原地,要不斷在種植技術或發展可持續性方面進步。”
約翰坦言,對於求生計的農民,比起環境更在乎的便是收益,“除非我們能證明做了這些步驟能為生活增值,否則他們是不會改變的。簡單來說,如果你每週多賺10令吉,看到這個變化,他們自然會改變。”
而WAGs BIO的“戶外實驗室”,亦是Wild Asia成員之一、哈山的油棕種植地。
再生農耕計劃分3個階段進行
首先,小園主會接受該組織為期數週的培訓,主要教育他們如何在農場減少使用化學藥物的方式。一旦順利完成第一階段,Wild Asia團隊會再教導小園主如何將廚餘、動物糞便等,經過發酵換成肥料的方法。從中,他們不再需要購買昂貴的化學肥料,節省開銷。
來到第三階段,即為農民引進額外收入。好比透過間作的農作方式,在每棵棕油樹旁種植拉然樹(Laran)。屬於軟木的拉然樹有著鬚根,會深入地表將水分、礦物質帶到地面上,使土地不再貧瘠。當這些樹在達到3英尺高,亦可以砍下賺取利益。
“園主可以選擇留下來肥沃土壤,也可以選擇賣出去。按照現在的市場價格,一棵800令吉。”項目負責人彼德(Peter Cheng)說明。
除了間作農耕,WAGs Bio也會傳授生物炭(Biochar),一種土壤改良劑木炭的製作方式予園主。此外,該組織也會在家庭園藝的計劃下,教會園主種植蘑菇、蛇果、胡椒,甚至養殖家畜,來增加家庭生計的收入。
“當你看到生物炭被埋入土壤中,可能會為農民帶來碳信用(carbon credit),這就是增值。當使用生物技術保持棕油產量卻能減少成本,農民不再購買化肥,這也是增值。”約翰解釋。
保護環境為Wild Asia最終目的
目前,包含霹靂的據點,在WAGs BIO底下的成員大約100名,彼得相信透過園主彼此的交談,能夠將再生農耕的好處傳達出去廣為人知,讓更多人加入。
往回看,2003年就成立的Wild Asia,如今走過了二十多年。創始人雷扎.阿茲米(Reza Azmi)博士和約翰等共6人,在東南亞尋找如伐木業、種植以及旅遊業等危害環境的產業,希望作出改變。他們先從旅遊業下手,再轉至油棕,這一個從1980年代以來,增長近1500%產量的原材料。
投身飽受爭議的產業,約翰坦言這樣才能更瞭解如何“下手”改善環境。由於Wild Asia熟悉RSPO認證申請流程,更清楚相較大集團,種植面積不超過40.46公頃的小園主所面對的難題更大。於是,該組織率先投入WAGs計劃,2018年終於才有了以環境作為出發點的WAGs BIO。
“想像一下,或許20年後,馬來西亞農民不僅種油棕,還能培育優良土壤、維護健康的環境。他們不再是棕油農民,而是這片土地的管理者。如果土地肥沃依舊,也意味著不再需要砍掉一棵樹,能夠在原有的土地上繼續翻種油棕。這就是我們最終的目的。”約翰說。
相關稿件: 【永續種植/02】西馬油棕園推廣再生農耕難度高 【有竹不凡/02】化炭減碳 “竹”止氣溫上升 【民間舞蹈/01】保存與復興民間舞蹈 大馬舞蹈該長什麼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