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学海

|

动力青年

|
发布: 2:00pm 21/10/2024

诗歌朗诵

现代诗

王修捷

朗诵

新纪元杯

马华诗

刘巧晴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有活動】朗誦以前,先認真讀懂一首詩 詩人林健文與國賽朗誦冠軍劉巧晴

青年特约作者:王修捷

人們普遍都會覺得,寫得很好的一首詩,在朗誦時會失去很多精粹部分,但是,這個既定印象其實建立在不成熟的、主觀性的看法上。林健文認為,講這種話的人,或許自己也不瞭解朗誦裡的機制(比如語音、語調、詩意)。可能對一般聽眾而言,語音僅僅只是表達詩歌的一部分,但健文認為,它其實像唱歌一樣,藉著朗誦會達到某種意境。他舉例:所謂的音色,指的不只是詞曲的好,更多是說唱歌的功力,如陳奕迅對歌曲的詮釋,可以依靠音色將詞曲帶到新的境界。從這個點延伸開來,他開始覺得,自己是不是要做一些事?比如,去寫一些沒這麼難表達,但依然擁有現代詩元素的詩歌,讓音色/語音達到詩歌的高度?

劉巧晴與今年雪蘭莪州賽的各組評委們合照。後排左起為李進文、林健文、劉育龍和謝增英。

作為一個詩人,林健文怎麼看待國內近年朗誦活動?朗誦者是否有符合詩人期待?關於這個問題,每個人切入點都不盡相同。他之前比較希望看到臺上朗誦的學生先認真去認識一首詩,才開始進行朗誦。林健文時常在各種場合提及這個問題,希望得到迴響。然而,幾年前他發現,問題依然存在,一些核心概念即使是呼籲了以後還是一樣反覆發生。因此,林健文決定開始去身體力行去改變它。

對於大部分只專注創作的馬華詩人而言,可能並不熟悉朗誦這一塊,而熱衷於朗誦活動的老師們,雖是心嚮往之,但可能沒達到寫好一首現代詩的高度。即使坊間作品相當多,即使大家也會開始去模仿、學習參考,並納入種種不同的朗誦元素,但林健文認為現在依然還是一個過渡期,需要四五年才能大致達成下一個目標。

當筆者問及目前詩歌朗誦所抵達的水平,他認為,目前已能看到老師們開始不抗拒使用現代詩。林健文認為過去登臺作品裡充斥“可愛”的詩、口語化的詩,有些甚至是散文。此外,中學生選用的詩也有侷限性,一般不會選擇臺灣或馬來西亞的詩,而是停留在早期中國詩壇作品。換言之,朦朧詩之類的詩作並不盛行於朗誦界,某個階段裡,大家還是傾向於選擇比較容易明白的、寫實派的詩,如楊牧、鄭愁予、余光中等詩人作品。

詩人的朗誦標準

以詩人的身分擔任評審時,其朗誦標準又是如何?他透露,在評審時會單純注重自己要評的項目(比如詩意),並會在意選手選出來的文本是不是自己能駕馭的,能否做得到想要做的東西。他不會以一個籠統的大原則去評斷,僅以現場選手表達出來的水準為準則。

過去的十多年,他不斷在鼓勵參賽者選用現代詩及馬華詩,畢竟特意選一些有隔閡感的作品並不合適。他舉例:小孩唱情歌,可能無法感同身受。雖然小孩本身可以靠技巧彌補這些空白,但當遇到旗鼓相當的對手時,當大家語音語調都很好,比賽性質就要回到原本的問題:這一首詩,換了一個身分,你是否還可以理解這一首詩,或者,詩是否和朗誦者身分契合?以詩人而言,創作可以隨性,但以朗誦者而言,則需要思考,他們是否可以明白或駕馭這首詩歌。

健文此時以常勝軍劉巧晴為例。巧晴從一年級開始就接觸詩歌,據她回憶,因為7歲時的表演屬於群誦,巧晴會選擇朗誦周錦聰老師的詩歌;到了高年級讀誦,她開始朗誦一些沒那麼童真,而是比較成人一點的詩。她認為可愛的詩有童趣,也適合低年段,大人的傷悲則涉及很深的內心感受,那是另一種層次的挑戰。疫情前她還參與低年段群誦,到了獨誦時,巧晴認為要看性格。開朗的人適合朗誦活潑開朗的詩,沉默者適合朗誦描述內心的詩歌。

“詩歌上臺,詩意下臺”?

健文曾在星洲日報的專欄寫過關於“詩歌上臺,詩意下臺”的爭論。他並不完全認同這句話。這句話意味著作者、朗誦者雙方都有責任,而非簡單認為詩歌一旦上臺朗誦便會失去詩意。一般朗誦者只求把詩的意象表達,而沒有很準確把它另一方面深層的本質表達出來。“我們寫詩很多時候會借用意象來讓讀者看到我們想要表達的,現代文學的主要方法透過修辭和意象來讓你看到詩人到底說什麼,但朗誦時會面對一個問題:聽眾是否能夠和作者站在同一角度,到底能不能抓到作者詩意?”

然而健文覺得為讀者降低詩歌的複雜度,並沒有降低詩的地位。他以愛爾蘭吟遊詩人為例:吟遊詩人既然可以把詩唱成歌,形式上已經很接近一種表演與詩意融合的方式。他認為,在朗詩時,語調上也可以達到我們的目的。而透過別的方式,比如語言、場景、物件,也可以找到一個方式讓它更加適合朗誦,而不降低詩意。他目前正在找平衡點。這兩年也偶得滿意作品,如〈Air〉。“詩本身會感動我,而我從朗誦者巧晴的聲音才知道它可以到達的地方。”

然而,巧晴州賽時朗誦的〈Air〉,健文是為了土崩罹難者而寫。巧晴看到這篇詩作時,有種難以言喻的感覺。土崩事件發生在雪州,當時她朋友在露營區,發生土崩事件後便永遠見不到面。為土崩案件的罹難者朗詩,她有感而發。“我沒有用太多高低音,用最本質的東西——聲音去呈現,把故事最重要的地方傳達出來。”

劉巧晴(左)與林健文一起合影。

以場景營造氛圍

健文透露,自己以場景成功營造氛圍:他以“雨水分開城市和城市、雨水分開山和山的那一天、雨水分開山和城市的那一天”,三個場景來推進詩句。他創作的時候有刻意地用雨水製造情景,而巧晴沒有刻意渲染,卻可以把場景還原,讓人觸動於這件事情,想起這個事件,想起這首詩,讓聽的人永遠都記得。這反而是很難達成的。

健文認為的“詩意”是,朗誦者必須把自己當成主人公,在朗誦前需要深刻理解。“詩意是深層內容,不是表面上可以呈現的。我以前會覺得詩意是必須經營的,通過很多內容、詞彙、現象把詩意表達出來。一首詩可以置入很多詩意。現在我經營一首詩,只置入一樣東西在裡面,不會多於兩個想表達的東西。

“對很多人而言詩意是不容易理解。我們有必要讓詩意用最快速最簡單的方法傳達給觀眾,而不是隱藏得這麼深。若不能打破這點,則選擇的詞彙和詩意在某程度上已經造成朗誦者沒辦法表達自己,也沒有很好的表達詩意。最快最有效的,就是最適當的方式。表達感情的詩,透過敘述很難達到目的,適合轉成對話。表達歷史事件的詩很難透過對話呈現,就用敘述營造。”

朗誦技巧對健文而言離不開設計,朗誦者還沒上臺前已經需要掌握清楚。自己是角色上的跳躍,讓現場聽眾瞭解你以什麼身分去呈現這首詩。同樣題材兩個人去呈現,方式可能不一樣。若方式如出一轍,就是表面地朗誦,而不是深入核心。

巧晴則強調,她不囫圇吞棗地背詩,當她讀熟並理解那首詩,畫面自然在腦中。這比死背來得好。比較高潮的部分則用強調的語氣,讓讀者去身臨其境。

上一屆的新紀元杯,健文給巧晴寫了一首詩——〈Rain〉,詩講述的是巧晴用〈Air〉拿了國賽冠軍以後,回到舞臺發現雨已經停止,但是朗誦的聲音還留在舞臺上。今年巧晴打算用來參賽的詩,題材會是上一首詩作〈Rain〉的延續。創作者健文把一個事件分拆成三首詩來處理,從〈Air〉到〈Rain〉再到新的創作,它會是一個整體。

不得不說,健文這些年的寫詩之路,已經從純粹寫詩進入到加入朗誦的種種考量。這一次他和巧晴的合作,又會帶來怎樣的效果?且拭目以待。

巧晴(右四)在上屆新紀元杯“愛華文”全國詩歌朗誦比賽中獲得兒童組冠軍。
相關報道: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制服團體聚會 第二屆全國政府中學華文學會幹部研習營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跨越種族藩籬 丘淑霖說聲 早安 Kawan!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為自己贏一次 930公里 徒步朝聖的救贖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讀報紙的無用之用,我們培養獨立思考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有活動】喚醒文學被忽視的力量 新紀元文學創作營&文學獎養成班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科技無法取代的人情味 樂齡照護服務日漸吃香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有活動】動手升級再造把垃圾變黃金 

打开全文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