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知名中国短视频平台“一条”,9月到香港拜访了李欧梵夫妇,这几天终于发布了视频,看了有些感动。本期【读家文汇】也趁机介绍他夫妻俩合著的一本书——《一起看海的日子》,一起感受他们“看海”的闲适豁达吧。
ADVERTISEMENT
二鱼文化出版的《一起看海的日子》,作者是一对夫妻——李欧梵与李玉莹。我购得此书时,书已经出版4年,封面看起来有点旧,还有点脏,换作较年轻一些的自己,也许就会嫌弃不买。所幸买书那年,我已能明白书的核心价值来自于其内容,而非其外观,书角一点折痕,封面一点污渍,其实一点都不影响读书。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必需求上进,否则会落后他人,一辈子像赶集那样,赶着去完成世俗认为我们该做的事,例如上大学、毕业、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等数之不尽。然而,并非每个人的际遇都一样,许多事没有前后顺序,究竟要先做哪件事,不是由别人说了算,有时就连自己也做不了主。记得有一次在大学监考,一个平时表现不赖的学生缺席,后来听说另一门课的考试他同样缺席,结果很可能会延毕。延毕又如何呢?谁能保证如期毕业的话,就不会在职场上磕磕碰碰?
书名《一起看海的日子》是现实写照,作者夫妻住在港大的教职员宿舍时,宿舍阳台面对西环海面,当时他们在《明报月刊》写专栏,专栏名称就叫“一起看海的日子”。隔年,他们搬进科技大学的教职员宿舍,地点又恰巧位于九龙的清水湾畔,因此他们继续过一起看海的日子。此书大部分的文章记录了两人在香港的生活,也有两人在美国剑桥生活的篇章和一些关于旅游的书写。
读此书时,对比作者的闲逸豁达,自己则处于人生低潮,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似乎无法靠努力拉近,命运根本不由自己掌控,加上人在异乡,内心孤独,不禁对作者夫妇神仙眷侣般的生活由衷羡慕,暗自许愿以后也要靠海而居,过无事挂心头的日子。
2003年3月,李欧梵与李玉莹在香港碰上了非典型肺炎(SARS),学校停课,收音机每天报告感染及死亡人数,大家减少外出,出门一定戴口罩和勤洗手,同年还发生了伊拉克战争,可谓天灾人祸不断。没想到时隔多年,自己竟遇上冠病暴发,近20年前的那套防疫措施,例如隔离和检疫又被搬了出来应对,只是随着疫情肆虐不受控,防疫标准作业程序比当年又更繁复严格。除了瘟疫,连战争也来凑上一脚,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导致许多无辜生命牺牲。难道真的就像李欧梵说的那样,瘟疫与战争是世界上永远无法消灭的符咒,就算这次结束了,下次还会以其他名义卷土重来,防不胜防。
我向来擅长计划,总以为这样就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却还是发生了许多我没能掌控的事,除了升学和求职,还有结婚和生子,这些人生中的大事都和我原定的计划不太一样。擅长计划的人经常会过度依赖计划,一旦有突发状况就会失序慌乱,什么事都做不了,脾气还因此变得暴躁讨人厌。所幸随着年岁增长,智慧也随之增长,终于学会接受人生本就无法预估,既然改变不了就试着沉着应对,即使计划搁置暂缓也无有不可。
李玉莹的母亲在非典期间离世,去世之前曾住进沙田医院,当时候医院是禁止探病的,即使病人家属再怎么担心焦虑,也无法联系住院的亲人,为此她一连写下好几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多年以后,我竟有了相似的经历,父亲在冠病疫情期间因高血压入院治疗,他住院时也严禁探病,后来他不幸染疫,直到火化成灰,我们都没有见过一面。
◢读书旅行,过更多人生
记得詹宏志在《旅行与读书》的自序中说:“也许只有旅行与读书能让我们拥有超过一个人生。读书时,你固然要融入情景,因而有了另一种人生的感受;旅行时,我们也要想尽办法纠缠地,假装另一种文化与生活的短暂化身……”詹宏志读书是不满足于只有一个人生,而我读书其实是为了不想搞砸了唯一的人生,所以我不仅仅是一个读者,也是一个追随者,贪婪的吸取各种知识之余,并且以作者真实的经验作为借鉴,尽可能避开人生旅途中的一些陷阱与弯路,如同行山,挑一条前者走过的路来走,要比自己开拓一条全新的路径容易许多。
当初读《一起看海的日子》,就很是向往作者夫妻那种闲暇安稳的平常日子,多半由丈夫早起做早餐,闲来无事重看老电影或重读经典名著,偶尔吹吹海风散散步,没有沉重累赘的计划,反正真正的人生根本计划不来。后来在行管令期间重读此书,那种只想过平常日子的决心,比以往更坚定,经历大难不死,似乎又活得更通透了。
相关文章: 【读家投稿】张尤蕊 / 老派读者谈蔡老板 张尤蕊/味觉与心灵的交叠感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